曾怡园(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成都 611731)
论现代城市公厕设计的理念和策略
曾怡园(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成都 611731)
公厕设计及配置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城市公厕设计理念更加注重照顾弱势群体的需求,关照不同性别的需要,重视在设计上融入地域文化内涵,增强城市公厕的人文性、艺术性和智慧科技感。现代城市公厕设计在策略上更加强调外部引导设计和内部细节设计,更加强化公厕的生态和环保,强化公厕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以及整体艺术景观化设计,并具备一定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功能。
城市公厕 设计理念 策略
公共厕所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市民在城市公共空间生活、娱乐、休闲时解决排泄等生理需要的重要场所。作为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公厕早已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必备内容,公厕设计及配置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厕不仅仅只是解决生理排泄问题的城市基础设施,更承载着服务大众的人性关怀和理性思考,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和发达水平的重要体现,构成一座城市景观、体现一座城市文化的物质精神载体。因此,探讨现代城市公厕的设计理念和策略对于促进公厕设计实践、改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公厕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宏观层面来看,它反映一座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规模、地位、发展以及日常运转等无不与它息息相关;从微观方面来看,它刻画着城市的每一个细节,显示城市的品位,传达着城市的人文气息。现代城市公厕设计理念既要照顾到市民的实际需要,更要体现一座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质。
(一)注重照顾弱势群体的需求
从2000年起,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总人口的10%,我国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另据统计,2015年我国有残疾人8500万,约占总人口比例的6.34%[1]。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强调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除了老年人和残疾人外,从行为受限程度上来说,还有孕妇、儿童、视觉和听觉障碍等人士,也对现代城市公厕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部分人群在使用公厕时,与正常成年人相比,对公厕台阶的高度、门廊和厕所隔间的宽度、冲水阀、洗手面盆等设施使用舒适度等有特殊的需求,尤其是使用轮椅的残障人士,在如厕时需求更是多方面的。因此,现代城市公共厕的设计需要重视弱势群体的需要,把公厕建设成弱势群体可亲近的中国现代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之一。
(二)注意关照不同性别的需要
现代城市日益成为人口聚集及资源聚集地,随着城市固定及流动人口的增加,如厕问题成为城市规划设计者需要解决的方便市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问题。大多数的城市公厕都是男、女厕所分别设置。由于受所谓的“男女平等”思想的误导,长期以来在我国城市公厕男女厕所蹲位一直按照1:1的比例设计[2]。但因为男性、女性在如厕方式上的不同,男性在如厕时间上要比女性更节省。男厕只需要增加小便池,便可以到达既节省空间,又增加男厕可容纳人数的目的,还能因大小便的功能分区而提高男性的如厕效率。而女厕如果只设计与男厕同样多的蹲位,则远远不能满足女性的如厕需要。因此在现代城市公厕设计中,需要关照男女不同性别和如厕的需要对男、女厕蹲位进行重新设计定位,增设女性蹲位,可以按照1:2甚至更小的比例来设计,从而加大女厕的使用空间和可容纳人数。
(三)重视融入城市地域文化特征
公厕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形象标志,公厕的设计和建造应结合地域特点,反映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城市公厕设计要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文化资源,找准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使公厕在某些建筑设计元素上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例如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公厕在外立面和屋顶的设计上就可以融入明清建筑元素,建造为红墙绿瓦和斗拱样式,与周边的历史遗迹和建筑相协调,体现北京作为历朝古都的悠久历史感。再例如深圳作为现代新兴城市,其公厕设计则可以大胆创新,注重外立面的新颖、精巧、现代、美观。成都作为未来重点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在城市公厕外观建筑设计上,可以探寻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找到结合点,既体现千年古都的历史元素和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又体现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现代性诉求。总之,一座城市的公厕设计要根据这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质,选择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元素进行表达,使得公厕具有相对统一的建筑形式、色彩、规格,并融入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从而使一座城市的公厕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精神和个性。
(四)增强城市公厕的人文关怀性和智慧科技感
现代城市的公厕设计需要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和人文关怀。例如,当排着长队等待如厕的女性,看到旁边没人使用的男厕时,多么希望此时的男厕能临时变为女厕供排起长队的女性使用。我们在设计公厕的时,可以考虑引入厕所蹲位(小便池)使用情况智能统计系统,以及男女厕分辨标识的电子显示设计。该套智能系统能自动统计在一个时间段内女厕所有蹲位被全部占有且被频繁占有,即认定为该时段女性如厕者正在排队等候,而如果此时男厕蹲位和小便池没人使用,系统可指令男厕端的分辨标识电子显示自动更换为女厕标识,以解决排起长队女性的如厕之需,反之亦然。因此,在现代城市公厕设计中更多地运用信息网络、智能识别等科技手段,将物联网、智联网理念融入公厕合计,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公厕的功能。再例如,通过红外线感应、仿生嗅觉传感等技术,使得如厕人在离开蹲位后,蹲位可以自动清洗,消过毒的坐便纸垫可以自动更换,公厕内的空气能得到自动清新,且与外部实现自然换气等。总之,通过引入基于人本关怀的高科技手段,增强城市公厕使用上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是体现一座城市人文性的重要标志。
(五)强化城市公厕的艺术性景观设计
城市公厕的艺术性导向设计是近年来城市规划与建设者、特别是城市游憩景观设计者关注的重要议题。随着城市文明的不断进步,城市游憩景观等休闲性公共设施的逐步增加,公众及游客对包括公厕在内的城市建筑设计的欣赏性品位在不断提升,也相应地对城市公厕的艺术性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艺术家们也纷纷把城市公厕作为实践其装置艺术理念的重要场所。从城市公厕的外部装饰色彩到内部装置细节,景观规划师们把城市公厕的内外布置作为一个实用的艺术品来设计。2001年,第一届世界厕所峰会在新加坡召开,其开展的“全球最美十大公厕”评选更是以公厕的造型设计美感作为主要的评选标准,彰显出新世纪全球范围内对城市公厕设计的艺术性景观设计取向。
公厕设计理念决定公厕设计策略,植根于以人为本理念和体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城市公厕设计理念,必然要求在公厕的设计策略上更加强调功能的完善性,注重细节的考量,更加强调与环境的协调,注重设计更生态、更环保,并把公厕融入城市景观整体来设计。
(一)外部引导设计的策略
公厕的功能首先是满足市民排泄的生理需求,城市公厕的合理布局是公厕设计第一步。根据如厕人的忍受期大致在5-15分钟的生理规律[3],再结合城市某一区域的人群聚集及流动数量,大致可以确立城市这一区域的公厕的数量和布局距离。在具体选址上,根据周边环境的人流量、人群的逗留时间以及拥挤程度进行公厕蹲位的数量上的安排;根据人群流动方向、分布规模、行为习惯等作为公共厕所地址选择的考虑因素;还可以结合商场、公园、广场、地铁、车站等进行公厕分布,使公厕的数量增加,缓解入厕难的问题。对于无法建设公厕建筑的人群聚集地,也可以通过设置流动性公厕解决如厕问题。
公厕的外部引导设计还体现在公厕的指示标志设计上。在城市空间中有时在如厕者可以到达的距离范围内是有公厕设施的,但往往由于没有指示标志或指示标志不明显,带来如厕者如厕不方便。因此完善公厕的指示标志设计,在城市的十字路口、人行天桥或重要公共设施周边等人群聚集地,设置城市公厕指示标志。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城市公厕建设主管部门可以与互联网供应商合作,将公厕导入电子地图,让市民或外来人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中的电子地图APP迅速锁定所在位置的最近公厕位置,从而为如厕者带来便捷。
城市公厕的男女厕分辨标识设计也十分重要。有时由于男女厕标识区分不明显,造成进错厕所的尴尬场面。城市公厕的男女分辨标识应简洁明了,并用代表男女性各自特征的图形、中英文双语标识来标明。在盲人经常进出的厕所,还可以通过设计红外线感应语音提示来表明厕所的男女区分。
(二)内部细节设计的策略
城市公厕内部任何一个细小的设计环节都可能影响市民或游客使用公厕的实际体验,因此,必须重视公厕的内部细节设计。一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人群对公厕的实际需求,对公厕的设施进行配置或改造。比如按照男女比例为1:2甚至更小的比例设计女性蹲位;在女厕中增加婴幼儿座椅或婴儿换尿布平台;在男女厕所隔板内或洗手台旁都可以增加挂钩、置物架等方便设施;在男厕中可以安装供小男孩使用的小便池;成年男性小便池的安装高度应该按照市民平均身高设计;每个蹲位的侧隔板之间以及每个蹲位与隔板前门之间应该保持较大的距离,不能使人产生压迫感和紧张感;蹲位冲水阀(无论是手按式还是脚踩式)都应该高度适中,方便使用。
二是要强化无障碍的设计策略,保障老人及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如厕方便。要实现公厕设计的全面无障碍化,必须从如厕者的活动规律出发,从如厕者进入公厕到离开,全面设计公厕的各个环节。进入公厕的台阶应高度适中,并于台阶旁设计坡度较缓、便于轮椅通行和年老者步行的坡道;进入厕所的门及厕所内过道的宽度应方便两个轮椅使用者错开通行;在男女厕所内还应专门设置供肢体残疾人士或老年人使用的坐式马桶;由于年老者和肢体残障人士行动较为吃力,需要借力支撑,因此在厕所入口坡道处应设计栏杆,在座便器、洗手台等处都应设置抓杆等助力装置。为方便异性照顾者照顾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残疾人如厕,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在男女厕所外单独设立无性别厕所。
三是要注重厕所装饰、采光、气味、色调、提示语等细节设计。厕所铺设的地砖要有防滑功能,地砖和墙砖的色调应明快敞亮,同时厕所无论采取自然光还是照明,光线要好,使人如厕感觉心情愉快。公厕内可以布置适合生长的绿色植物,烘托公厕生态绿色的活力。公厕内在小便池或蹲位隔板门前方可以设置地方特色的挂画,让人如厕时也可以体念城市文化的魅力。在厕所内外设置使用台阶和防止滑到的提醒,避免跌倒或滑倒受伤。
(三)生态和环保的设计策略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4]。然而,全国公厕每年排放的污水总量就有7亿多吨,每年光是城市公厕就消耗掉大量水资源。同时,在某些小城市公厕排放的污水没有经过深度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流,也带来了大量水资源的二次污染,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现代城市公厕设计必须在节约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在雨水相对充沛的南方城市,可以利用公厕屋顶设计雨水收集装置,经过净水处理后用于冲洗厕所;在水资源相对紧张的北方城市,也可以将如厕洗手的水收集起来,实现中水循环再利用,用于冲洗厕所。通过对废水的不断循环利用,到达节约水资源的生态环保目标。
目前城市公厕往往是封闭式的,虽然照顾到了如厕的私密性,有利于保护如厕人的隐私,但却带来了灯光照明、排风扇抽风等电能消耗。所以,现代城市公厕设计应尽量考虑采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自然通风可以带走公厕的异味,到达自然洁净公厕内空气的目的,减少不停使用排风扇消耗的电能。另一方面,在日照比较好的城市,可以在公厕屋顶设计太阳能储电设备,利用白天存储的电能供夜间使用。在公厕设计中要通过利用环保生态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使公厕成为城市绿色公共建筑。
(四)与环境融合的整体化艺术景观设计策略
公厕是城市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设施之一。公厕总是处于城市局部的一定环境内,与其他城市建筑相依相偎,城市公厕设计要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将公厕融入周边环境,积极考虑公厕内外空间、风格与周围环境景观的整体化融合。
公厕的外观建筑设计要与周边建筑相结合,其建筑风格与形式、外墙及屋顶的线条和色彩要与周边环境相一致。例如在公厕周边的建筑都是仿古建筑时,公厕的外立面也应该尽量考虑设计成仿古建筑外观;而当公厕周边建筑都是现代简约建筑时,公厕的外立面则应该力求简洁、大方、新颖。现代城市公厕设计还应把公厕作为城市景观小品来看待,在保持外部风格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前提下,注重其造型的美化,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现代建筑风格融进城市公厕的设计中去,使公厕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景观。城市公厕在景观化设计上还要尽可能考虑公厕周边的绿化、美化,使作为景观小品的公厕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给如厕者以自然清新的美感。此外,公厕的室内设计除了讲求功能的完善、细节设施的完备、材料的生态环保外,也应该在视觉上符合公厕内外风格一致的要求。公厕内部装潢不在于奢华复杂,而应该保持与室外景观的整体协调,不能与公厕外部立面的风格相去甚远给人进入公厕后以唐突感。例如在公园的公共厕所设计中,我们可以考虑将公共厕所进行下沉式设计,与公园内的人造山坡相结合,实现既融入公园美景的景观美感,又保护如厕人隐私的现代休憩景观设计理念。
(五)应对灾害的应急功能设计策略
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是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为了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政府部门往往会将城市公园、广场等开阔地带设置为应急避难场所。一旦有重大灾害发生,这些公共场所立即变成避难所,让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快速疏散、安置并保证基本生活。设置于公园、广场等公共开阔地的城市公厕自然应该承担起“应急厕所”的功能。因此,城市公厕在应对灾害时的应急功能应该在设计建造之初就予以重点考虑。首先,要注重城市应急公厕的抗震功能设计,城市公厕在设计上应达到一定的抗震级别,确保应急公厕遇到灾害时本身的结构安全,防止发生公厕建筑垮塌等次生灾害。其次,应急厕所自身应具备一定的排泄物自洁功能和独立的排污管道,确保灾害来临时不会发生由于排泄物不能及时排走而引发疾病传播等公共疫情。再次,应急公厕还应该确保在灾害来临时为避难的灾民提供清洁的水源的功能。通过独立的水源管道或抽取地下水为灾民提供临时水源供给。
总之,作为现代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公厕以其独特的服务功能在满足市民或游客生理需求的同时,也成为现代城市文明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城市公厕设计要体现城市建筑者和设计者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爱,既关照人们多方面的如厕需求,又使公厕成为城市绿色环保建筑和景观小品建筑,从而大大丰富城市文化的内涵。
【责任编辑:闫现磊】
[1] 李炜.公厕的新概念构想[J].建筑创作,2003(1).
[2] 马康丁.公厕改造与首都城市文明形象的提升[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5(5).
[3] 张述林.旅游厕所布局初探[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2).
[4] 严于龙.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兼测总量供给[J].宏观经济管理,2006(3).
TU242
A
1008-8784(2017)02-52-4
2017-1-17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2014年课题“游憩景观公厕设施研究”(项目编号:JGYQ201443)的研究成果。
曾怡园(1977—),女,四川平昌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及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