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好莱坞的流水线变革

2017-04-12 20:27武岳
视听 2017年2期
关键词:时代华纳制片厂好莱坞

□武岳

简析好莱坞的流水线变革

□武岳

好莱坞的流水线制作,是电影制作历史上的成功典范。这种强强联合的战略部署,大大降低了影片的成本,并促进了周边产品的生产销售,成为美国经济的一大动力,甚至影响全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影视作品也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好莱坞;大制片厂;合并;电影工厂

一、垄断与反垄断

1908年,电影专利公司(又称托拉斯)成立,是好莱坞历史上第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垄断势力。美国的早期电影便由专利公司控制,它的主要职能是监督电影工业的运转和征收专利费用,控制的领域包括电影运作的全部过程:胶片的生产、电影的拍摄、放映设备、电影发行、放映。

独立制片人想要营业就必须要缴纳费用给托拉斯。独立制片人不满意托拉斯对观众需求的抵制,托拉斯坚持启用无名的表演者并控制影片的时长(十分钟一本的影片)。而观众希望看到“电影明星”和更长更复杂的叙事影片。独立制作者对于观众的需求尽量满足。1909年,独立电影公司(IMP)总经理卡尔·莱姆勒(后成立了环球影片公司),说服了弗洛伦斯·劳伦斯加入自己的公司,并用劳伦斯被杀的谣言为他的新发现做广告,然后安排劳伦斯在圣路易斯的首演中奇迹出现。明星制度成为美国电影中的一大重要因素。

托拉斯早期对观众需求的不重视,导致独立制作者在发行上优势的确立。反托拉斯诉讼案标志着垄断开始崩溃。

二、大制片厂制度

(一)大制片厂制度的形成

来自独立制片人的强大力量使电影专利公司在20世纪10年代中期走向了没落,而电影制片厂体系渐露端倪。1914年,独立制片人移居好莱坞,各种力量促成大制片厂体系建立。第一个将制作、发行、放映全部集中到一个公司的是“福克斯公司”(1935年与二十世纪公司合并,并称“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到1925年,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基本框架形成,主要有八大制片公司。

“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the studio system)便是好莱坞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它不仅为好莱坞提供了必备的经济学基础,而且还提供了稳定性,好莱坞可以生产出在摄影机运动、剪辑、叙述方式和影片类型等方面可以迅速得以辨别的、具有相同风格的影片。”①其实用“制片厂制度”来描述美国电影工业,是极大化地把制片放在了整个电影产业体制的中心,但是在大制片厂时代,制片厂作为电影制作的中心并不是美国电影产业最显著的特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几家作为发行和放映商的大公司对电影产业的绝对垄断。

(二)大制片厂制度的特点

一是发展大而全的垄断性企业。二是流水线生产机制,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提高生产力,但个人的作用被消解在集体的合作之中。二是制片人专权,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制片人的权力甚至凌驾于导演之上。制片人对影片商业价值有着重要影响,是连接影片制作全过程和金融势力的纽带。他可能会任意更换制片导演、演员等人选,甚至改变剧情,以此来保证影片的利益最大化。四是突出演员的作用,形成了明星制度,并与之相辅相成。流水线式的固定的生产方式使影片越来越缺乏创意,促使明星制诞生,弥补了制片厂制度的先天弱点。利用电影演员在观众心目中的明星效应,使演员成为具有票房号召力的特殊人群,成为保障影片市场收益的最有效的方式。

(三)大制片厂制度的意义

制片厂制度对好莱坞电影创作的意义非同寻常,它使得导演、编剧、演员必须在商业允许的范围内施展自己的艺术个性。好莱坞类型片在大制片厂时代达到了鼎盛(1939年是最鼎盛的一年,诞生了《乱世佳人》《关山飞渡》等影片)。当我们能以类型的划分来探索好莱坞的艺术世界的时候,也证明了在好莱坞,商业对艺术形式以及影片社会意识的制约。它不但制作了产品,而且塑造了一套传达意识的机制和观众的观影需求。

(四)大制片厂制度的衰落

大制片厂时代到1948年的派拉蒙判决(放弃放映、电影院)开始了自身的崩溃,这一判决标志着制片厂制度的结束,同时也使经典好莱坞时期开始终结。促进大制片厂发生质变的另一因素是商业电视的兴起,制片厂为电视网络生产节目影片。影响大制片厂制度的最后一个因素是审查制度(1966年结束,1968开始分级制)和“海斯法典”,重要的事件是“非美活动委员会”对好莱坞的调查,清除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好莱坞的“渗透”活动。

三、“重磅炸弹”的制作(“高概念电影”)

“重磅炸弹”时代是新好莱坞的重要标志,20世纪70年代《大白鲨》《星球大战》等开创了美国好莱坞“高概念”电影制作模式,《侏罗纪公园》(1993)、《泰坦尼克号》(卡麦隆导演,1997年)等相继出现。“高概念”电影是紧接着大制片厂制度的崩溃而到来的。

“好莱坞”是电影商业美学运作的典范,也是美国电影的同义词,代表着电影工业机制发展的一种范式。它一开始就确立了以市场需要和经济规则为前提、以观众的需求为第一要位的商业美学运作体系。美国电影史上的明星制度、大制片厂制度、类型片制作模式、高投资大制作策略都是电影商业美学的产物。

四、合并大潮流

电影产品的制作过程存在风险,20世纪90年代由于制作费用急速增加、竞争日益激烈、赢利空间变小等因素,使得这一风险进一步加大。

“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媒体产业的横向整合和在电影产业内部的垂直整合方式,已逐渐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策略。”②从20世纪90年代整合成功的企业来看,在媒体市场不断变化的时代,联合是紧迫性的。所以,对于电影产业内的很多公司来说,整合、兼并和合并是不可避免的策略。

“一家公司来自于垂直整合的潜在利益包括:产品中得到的实际收益、操作简化而减少的开支、产品多样化带来的优势。”③娱乐行业中的兼并风暴增加了制作商和发行商之间的合并。“这些兼并行为都是在公司内部投资选择中经过预算决策后的产物,而且这些行为也基本上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④

1922年,《时代》杂志创刊,时代有限公司成立。同一年,华纳兄弟公司在西海岸创办了第一家电影制片厂。67年后,这两个孕育成长于完全不同的媒体文化中的公司,合并联合起来,组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娱乐媒体公司。同时也被巨额债务困扰,以后两年的收入可能都要被耗尽。1992年,公司与东芝、伊藤忠商事进行策略性的联合,用新成立的时代华纳娱乐公司(TWE)12.5%的所有权换来了10亿美元的现金流。1993年春,USWest,一个地方贝尔公司(RBOC),用25亿美元购得了时代华纳娱乐公司25.51%的股份。这一联合性策略是为了使时代华纳超过其他竞争者,创造提供全面网络服务的奇迹,USWest的发行平台可以使时代华纳提供的服务更加完整。1995年秋天,时代华纳又宣布了它的一项新的重大举措,动用价值80亿美元的股票,获得了特纳广播系统(Turner Broadcastion System)。特纳广播系统拥有大量电视频道、制作群体和巨大的电影电视资料库以及其他资产。这样的合并使时代华纳能够在它以前缺乏基础的电视频道方面增加占有量,并且极大地增加了它所拥有的实质性产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了USWest的挑战,在获得股东们的同意后,1995年10月10日,在联邦通信委员会和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同意下,这项合并圆满结束。这一巨人的整合,给时代华纳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是好莱坞商业发展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好莱坞成功的今天,经历了众多变革,就如社会形态的转变,每一步都会带来电影产业的进步。中国电影应借鉴好莱坞优秀的地方,早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电影之路。

注释:

①[澳]查理·麦特白.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04.

②[美]巴里·利特曼著.尹鸿,刘宏宇,肖洁译.大电影产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3.

③R ichard Caves,American Industry: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Englew oodC liffs,N J:Prentice-Hall,1982), pp.40-41.

④Gary W.Ozanich and M ichael W irth,"M ergers and Acquisitions:An Overview."In Allison Alexander,James Ow ers,and Rod Carveth(eds.),M edia Econom ics:Theory and Practice.H illsdale,NJ:Erlbaum,(1993),pp.115-134.

(作者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时代华纳制片厂好莱坞
《我为歌狂》将拍真人版电视剧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落寞或重生
时代华纳或剥离H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