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程与路径

2017-04-12 17:02陈满玉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广州510430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政治

陈满玉(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东 广州 510430)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程与路径

陈满玉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东 广州 510430)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从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高校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授受模式,社会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大学生自身理论方面话语体系的转换等方面着手。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信仰者主观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评价、信受和奉行。”[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基本经验。但在全球化、信息化、多样化的社会转型期,面对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我们需要从国家层面、高校平台、教学模式和学生自身全方位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改革,以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程

近30多年来,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旨在增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进而认同和接受并转化为信仰和精神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创新和发展,为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回到了正确轨道。在1978年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邓小平指出:“学校教育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2]这一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师生,坚决抵制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确立,为高校思想政治和信仰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规范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紧密相连。1979年7月,教育部编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教材的大纲,构建了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随后,教育部规范了高校应开设的马克思主义课程,理科是“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文科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到1987年又统一为“大学生思想修养”、“法律基础”、“人生哲理”、“形势与政策”、“职业道德”五门课程。1998年的厘定方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设置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修课。2005年又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2008年教育部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修改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普遍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方向和凝聚共识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表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一直与时俱进。

(三)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素质

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业务素质必须不断提升。为此,198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一系列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要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要对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培训;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来源等。2004年,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力度,教育部会同中宣部等下发文件,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规定承担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和教学辅助工作的学校党政干部要积极参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转变教学理念,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与选拔、教育和培养、考核与保障各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特别要对有扎实理论功底的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老中青搭配,建设一支专业素养和年龄梯次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开展和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一系列措施的推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各种媒介条件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断得到丰富和创新。在坚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思想政治课为基本内容的主渠道教学外,探索了利用其他载体进行教育教学的方式,如开发利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现场教学,让大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应用和中国化。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潮中,除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外,还创新运用自媒体平台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育载体的不断创新,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

(一)大学生自身德性养成的基本需要

在社会的发展中,任何个体都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引导与支撑。大学生面对社会转型,在多元的思想、多样的文化纷至沓来时,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如何面对外来文化而坚持思想、道德观念不动摇,成为大学生自身德性养成的重要问题。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的最大使用人群,接触网络不良信息、封建迷信资讯、伪科学等的机会较多,这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影响甚大,如果不确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就会对如何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人生的目标该如何规划等感到迷茫,出现无所适从的状态。因此,必须确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通识教育中实现其自身德性的养成。

(二)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

任何一个社会对于公民素质的要求都必须和当时的社会形势相适应。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合格的社会公民。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和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与认同,与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关系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高等教育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有健全人格的公民,而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国公民,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必须确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其具备有合适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的素质。

(三)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现实要求

国家软实力的本质是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凝聚,表现在国民身上,即其能确立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促进国家稳定发展的强烈责任等。提升中国软实力,就必须从最易于接受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群体入手,将国家的发展理念、道德评判标准等通过高校的教育平台影响学生,使之和国家的发展合辙合拍。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历程教育的前提,是大学生必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具有了这种信仰,才能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才能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一)理想与现实:从书本到社会的反差

大学生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大学校园,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基本靠书本和教师的传授,课堂和教室是其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纽带和桥梁。由于书本知识相对于其他资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之现实社会的复杂多变,书本上完美的理论和现实社会的不完善存在着不小的反差,使大学生为现实社会中具体的现象所迷惑,对书本的理论与知识产生质疑。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从反面说明了高校进行马克思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二)文化与价值:从多样到多元的选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科学技术和先进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中国进行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有些大学生在多样文化和多样价值观的冲击中陷入了选择的迷茫,或是只接受某种文化的部分内容,则以点带面,夸大其文化的价值;或是只接受某种价值观的某种价值判断,进而以其判断一切,没有全面、客观、辩证地接受与运用,因而形成了不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认为西方的思潮和文化都是先进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离西方的先进理论差距较远等等,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其对多样文化与价值做出科学的判断。

(三)内容与形式:教育方式的滞后僵化

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现在依然是传统的课堂灌输式、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理论的认知与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工作者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掌握理论,融通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讲清楚、讲深讲透,让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入脑入心,使学生自觉产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实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

(一)国家的主流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设计与价值张扬

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就必须提高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认识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导向作用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大学生在理论认知方面正确地理解和读透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社会思潮和中国本土思想激荡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具有积极的型塑作用。在主流文化和思想的引领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定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的鉴别力定会大大增强。

(二)高校的正确引导:树立远大理想与正视社会现实并非悖论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和重要显性思想教育平台,这就要求对大学生的教育必须坚持正面灌输的原则,用原原本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客观理性地看待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激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看待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现象和事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积极的心态、昂扬的斗志去辨析、消解西方社会不良社会思想的影响。高校要根据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地进行影响教育。

(三)教学形式的创新:线上线下统筹兼顾关注大学生心理诉求

要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水平,必须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多渠道、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针对不同层面大学生对于理论的需求和思想层面的迷茫,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网络平台,用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同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研为内容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提升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理论品味,提升他们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回应他们在种种复杂问题方面的疑惑,关注他们的心理诉求,以相对真理阐释遇他们到的社会问题。

(四)社会的激浊扬清:良好社会风气与道德规范培育优良品格

人一生下来就接受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如何,对于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影响极大。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大学生成长、信仰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反之则起消极作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国家、民众、社会多方力量来营造。社会环境的好坏和时代的发展关联度很大,和时代道德规范的培育密切相连。当下时代市场经济要素较多,社会的认可有时是以经济能力论英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要抓住经济变革中的积极因素,培育大学生的优良人格和道德品质。

(五)追寻平凡的幸福:大学生应以积极阳光心态回归生活世界

从大学生个人来讲,进入纷繁复杂的社会,需要积极和阳光的心态。在理论方面要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在理想信念上要坚定,同时还要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净化,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觉抵制西方以及种种不良思潮的侵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内化为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把马克思主义同实践结合起来,在宏大的理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点上去追寻平凡的幸福。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国家的顶层设计、教育部门和高校系统的开拓创新中,在社会良好环境的塑造中,在大学生自身努力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对于提升整个国民素质、社会文明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1-2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The Process and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Marxism Belief Education

CHEN Man-yu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rade, Guangzhou 510430,Guangdong,China)

The Marxism belief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just the process, which try to transforming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the Marxism and its chinization into their spiritual power and action guide. Marx belief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ha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in general education, but 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is also facing many problems: the contrast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lag, edge and mainstream etc.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should be to explore the path to achieve the Marx doctrine of faith education, to establis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t the national level to lead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to form a good moral atmospher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o change the role of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in the theoretical discourse system.

college students; Marxism belief education; reconstruction;

G411

A

1007-5348(2017)08-0044-04

(责任编辑:王焰安)

2017-04-30

陈满玉(1977-),女,湖南娄底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论信仰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