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南雅中学(410000)
陈星宇●
高中物理中浮力、压力的相关知识学习技巧研究
湖南省长沙南雅中学(410000)
陈星宇●
浮力计算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在学习中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浮力的学习中,很多同学对于知识的学习存在一个惧怕的心理,不能正确的认识物理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是不正确的,要在思想上做出改变,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改进,从而加强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高中物理;浮力;学习技巧
浮力的概念最容易见到的就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船只和漂浮在空气中的气球,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知道液体和气体都是能够产生浮力和压力的.这种物体浸在另外一种介质中受到作用力的形式就是浮力的一种,这种拖力是向上的,物理称之为浮力.在物体漂浮在介质的表面的时候或者部分的浸没在液体中都会受到各个方向上的压力,这种压力的产生根本原因是物体之间的排斥力.物体在液体或者气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一种合力的表现方式,是各方向上作用力的矢量和.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排开液体或者气体的重力.例如石块在水中的下沉就是同体积石块重量大于同体积水的质量,水产生的浮力不足以托举起石块,在视觉上就会表现出下沉现象.巨大的轮船之所以漂浮在水面上就是因为所受浮力较大.
浮力的产生也是很有意思的科学问题,在物理的学习中,首先要把浮力产生的原因弄清楚,这有利于我们对于浮力知识的学习.浮力的产生要和液体或者气体的作用力有关,这个作用力是相互的.例如,浸没在液体中的正六方体,在浸没在水中的时候,这个流放体的各个面都会受到液体的压力,这种压力和液体作用点的深度有关系,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系,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产生的压力也越大.在这种力的作用下,立方体的各个面都受到了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作用力,对于前后来说作用的深度是相同的,由于对前后的作用力是相反的,对于物体本身来说合力为零,同理,在作用方向上合力也为零.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上下面的受力情况,与之前的讨论不同,上下方向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方向也是相反的.运用相同的思维,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知道,下方产生的压力要大于立方体上方受到的压力,这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差值,并且差值会有一个固定的朝向,都是向上.这个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合力就是我们要介绍的浮力.在物理上,浮力的大小等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也为我们计算浮力的大小提供了一个简便准确的方式.在物理中有两种情况需要仔细考察,一个是物体漂浮在液体表面,一个是完全沉没在液体的底部,并且和液体底部紧密接触的情况,两者受到的作用力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受到的浮力仍然复合浮力定律,后者的充分接触下不受浮力的作用.
浮力的计算根据我们上面介绍的知识,我们可以有大概三种的计算方法:(1)浮力的产生计算,浮力的大小是一个差值,是上下面之间的压力之间的作用差,也就是F浮=F向上-F向下(2)阿基米德公式法F浮=ρ液gv排(3)根据之间学过的平衡的知识进行分析计算.
1.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浮力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认识基础,在一般的学习中可能对于现象的观察并不直接或者并不多见,浮力的学习可以利用实验进行更加直观的学习.对于物理而言,建立兴趣式的学习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在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上,教师可以在课堂当堂展示.首先就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内容有一个熟悉的掌握,然后准备一个木球一个同等大小的铁球,把二者一起放在水中,观察上浮和下沉的过程,并结合所学对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式可以有力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加深学习印象.
2.组织学生探究
上述实验只是浮力实验一个最基本的实验类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进行更加有意义的实验设计,真正的把学到的关于浮力的知识应用到实验的设计之中,这种实验的设计不仅要求学生们对于知识原理有着准确的理解,对于他们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不仅在知识上掌握还要会应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有效的探究是建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基础上的,要能够达到相应的知识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总结
不断的学习,并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是学习过程中很有必要的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增加整个的分析综合能力.把理论学习和自己设计完成的实验结合在一起,对知识的原理和脉络更加清晰的理解.这种总结是把零散的知识通过思考总结到一起,整个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所学.这种思考对于浮力和压力的学习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综上所述,浮力的学习对同学们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具备较深的理论性,在实际的学习中也会有很多的计算处理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有更好的方式和技巧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在浮力、压力的学习中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对力学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中除了要重视基础的学习之外还要对相应的题型有很大的掌握,在应用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学习.
[1]周长春.不同版本高中物理教科书资源整合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6(08)
[2]王波.激发兴趣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效果[J].亚太教育,2016(21)
[3]郑丹.如何跨越初高中物理台阶[J].亚太教育,2016(21)
G632
B
1008-0333(2017)01-0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