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高职传媒人才培养特色实证研究

2017-04-12 14:59:46邹欢芳
视听 2017年7期
关键词:课题组媒介校企

□ 邹欢芳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职传媒人才培养特色实证研究

□ 邹欢芳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渗中加速发展,行业的组织结构和内容生产方式不断变化,媒介产品类型和数量急剧增长。这些现状对高职传媒专业的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只有根据当下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变化,寻求突破,才能找到一条高职传媒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

媒介融合;高职院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

媒介融合从最初的组织融合、资本融合进入了传播手段融合的阶段,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积极转型,传媒市场呈现出了产品和受众碎片化的态势,使传媒产品从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也从以往的单向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各类资讯服务的细分用户,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些现状深刻地改变了媒体的组织结构和内容生产方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改进,传媒产业市场上媒介产品类型不断升级,数量急剧攀升。

面对这些现实,高职院校的传媒专业应该根据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培养具备新媒体思维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基于上述原因,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系依托“媒介融合背景下高职传媒人才培养特色实证研究”这一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历经三年,针对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内容进行了实证性的探索和总结,明确了高职传媒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

一、紧扣产业链核心环节,精准对接行业需求

自中国宏观经济放缓以来,传媒产业仍保持较快增长。高职传媒人才的培养要紧跟产业发展变化,针对产业链核心环节进行精准定位,在行业需求和岗位技能培养上实现无缝对接。

(一)紧扣内容生产环节,无缝对接行业需求

传媒产业链由传媒产品生产、流通、服务三个环节有机组合而成。内容制作、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维护运营等诸多环节被这条产业链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上游生产开发、中游销售推广、下游服务运营的传媒产业集群。本课题组立足实际,寻求传媒专业的特色发展策略,紧密对接产业链内容生产的核心,确保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精准对接行业需求。

(二)上承产业下接岗位,专业技能与岗位“零距离”

基于传媒行业的特性,课题组将高职传媒人才的岗位能力定位在产业上游的内容生产环节,秉承“工匠”精神,贴近产业并融入企业,以实用为前提,采用项目制实践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

我院高职传媒毕业生去向企业涉及到传媒行业前、中、后期的岗位上,传媒相关行业在文案策划、活动执行等上游环节的岗位需求比例较大,为本专业紧密围绕产业链中的上游生产环节建设做出了有力的支撑。

二、面向中小企业,校企深度合作,形成接地气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专业培养面向中小企业,教学内容紧扣新媒体

结合行业需求和我校的办学实情,课题组摒弃了从前设定的“进媒体”“做导演”的定位目标,更加务实地将活动策划、节目策划、摄影摄像、后期制作、新媒体推广等中小企业急需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使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更为实际。

为适应行业对具有新媒体思维传媒人才的需求,课题组通过本专业的《2013-2016年传媒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结论》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新增了“新媒体推广”“新媒体运营”“大数据分析”等新媒体课程,将年轻消费者喜爱的新媒体产品的类型作为案例引进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使用各种网络产品形态传播信息,吸引受众,使学生在相应的岗位能力上得到提升,满足了用人单位的迫切需求。

(二)课程体系以项目为驱动,培养理念循序渐进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课题组从每个学期专做一个项目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每学期的课程均围绕一个项目展开,实施串行式教学。在专业培养理念上,课题组摈弃了以职业流程为标准设计的培养过程,转变成以学生学习能力为依据,第一学期先启发学生对行业进行基本认知,开展专业见习,从第二学期开始才逐步贯穿技术性课程,组织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循序渐进地设置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力逐步递进。

(三)实训体系强调学用合一,校企合作立体双赢

课题组教师以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为学院内外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形成了“专业+项目工作室+师生员工”结合的实践平台,教师以项目工作室为实训平台,带领学生团队开展各项校内外实训项目。课题组成员们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子,摸索出了“产教融合、全程互惠”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1.“立足学校,产教融合”全面承接校内服务项目

本专业先后建设了新媒体工作室、虚拟演播厅、传播工作室和非编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依托这些校内工作室为实训平台,为学校的形象推广、新闻宣传及精品课程制作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与内容生产,也通过这些校内项目培训了大量专业学生,并培育了一批学生技术骨干。近三年来,先后完成了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视频编制项目、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慕课、微课的制作以及亚洲篮球锦标赛摄制等多个项目;承担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与运营工作;完成全省内大学生篮球联赛等活动的网络直播。累计有500多名学生,通过这些真实项目培养了活动执行、赛事组织协调、活动策划、视频拍摄制作、导播等过硬的专业技能。

2.“服务区域,紧贴行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还和湖南本土多个知名影视内容生产商、传媒公司进行了“项目制”合作,企业将符合专业学生能力水平的基础型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作为课堂实训和综合实训项目,企业负责项目的设计和监督,专业老师依托项目工作室指导项目开展,企业专家对项目过程进行监督,对项目结果进行评估。同时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每学期至少接受10名专业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保证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师生团队还为湖南数家省级电视台、多家本土文化传播公司和内容制造商提供技术合作服务。至今累计有150多名学生参与了这些机构的见习和实习,现已有10余名优秀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在合作企业工作,实现了育人、用人的直接过渡。

3.导师指导职业规划,师资团队内外结合

丰富的校内服务项目和校外合作项目的开展,要求教师从原来的教师角色转为导师角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制定个人选课计划和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进程,从而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本课题组还尝试运行“校企双向互聘、双向服务”的合作机制,一方面,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践更新专业结构;另一方面,与企业共同合作,引进优秀业师参与专业教学、学术讲座,开展实习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开展节目策划、后期制作等项目合作,并选拔优秀学生在企业相关岗位开展实习工作。我们聘请湖南本土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担任影视编导专业课程“电视节目编导”的兼课教师,聘请活动跟拍和摄影机构的业师担任“商业摄影摄像”课程的授课教师,同时进行校企人员的互聘,使得教学与生产结合得更加紧密。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使专业培养方式更为社会化、实用化,提高了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促进专业的办学理念更为开放,导向更明确。

三、结语

在媒介融合时代,高职传媒教育的责任就是要保证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同步性,提升毕业生适应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能力结构。因而,高职传媒人才特色定位的研究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期待本课题组能通过实践性的探索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1.清华大学发布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J].中国广播,2016(06):93-94.

2.邓若伊,余梦珑.复合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7(01):109-111.

3.张超.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21):237-238.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终结性成果,课题名称:“媒介融合背景下高职传媒人才培养特色实证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4CZY093,课题负责人:邹欢芳。

猜你喜欢
课题组媒介校企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课题组成员
支点(2015年11期)2015-11-16 10:25:03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