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深入实践社区“群众办报”
——媒体转型的一种途经
□王迪
在我国三网融合全面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转型要从技术和理念两方面来进行。从技术上更新传播手段,打造一个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瞄准社区资讯和服务,做到更加贴近群众。传播观念上,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传播主体地位,借鉴UGC(用户生成内容)的模式,与社区群众合作生产社区新闻产品,深入实践“群众办报”的新闻理念。让用户在媒体平台开展社交活动,自己生产内容,这符合传播社交化的趋势和信息社会化生产的要求。
群众办报;三网融合;信息平台;媒体转型;社区报
(一)信息社会化生产的趋势
三网融合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分别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包含技术、业务、市场、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的多层次融合。三网融合将消融传媒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电子通信产业的边界,形成一个融合大产业。它带来了产业竞争方式和竞争焦点的转移,转移到了“信息平台”之间的竞争中。
“平台就是建立在海量端点和通用介质基础上的交互空间,它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机制促进海量端点之间的协作和交互。”①面向信息化社会,传统媒体要转变为一个为用户生产内容提供支撑的信息平台,使自己把各社会生产力量和传输网络连接起来,为实现信息的社会化生产服务。
在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广大人民群众的传播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渴望表达自己。但是在传统媒体那里,大多数人无法直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能充分表达自己,因此他们难免会转求其他途经,如各种互联网商业媒体。因此传统媒体的转型要尊重群众的传播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表达空间。而我国报纸的优良传统——“群众办报”,正是这样的一个思路,它强调“依靠群众办报,为群众办报”。
(二)“群众办报”的提出和早期实践
毛泽东在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交谈时提出了群众办报理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是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群众办报”倡导的是新闻传播主体、内容与服务对象的底层性、基层性、全民性,即所谓“依靠群众办报,为群众办报”②。
1942年,《解放日报》通讯员就已经有2000多人,其中工农兵通讯员有1100多人。新华社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近3万名通讯员。③
承认群众的传播主体地位,保障群众表达的权利和途经,这与党一向重视思想工作和群众工作密不可分,正是靠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群众路线,我们党才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群众办报后来实践中的困境
毛泽东常将“群众办报”和“全党办报”放在一起说,以至于人们也往往将两者放在一起来讨论。然而当把“全党办报”看作体,把“群众办报”看作用,就忽略了“群众办报”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要求传播主体的群众的普遍参与,只讲全党办报,或者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损害了马克思群众办报的本意。④我国传统媒体中有一部分形式主义很严重,不能有效贴近群众,也不能以新鲜活泼的形式吸引群众。而一些走商业化道路的都市媒体,热衷于招揽广告,扩大发行,而在版面中体现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福祉的报道在广告和软文的挤占下日趋减少,致使群众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当前新闻行业开展的“走转改”以及之前的“三贴近”活动都在提醒我们,新闻媒体要深入生活实际,如实反映社会现实;重新与群众连接,改变工作作风;改变表达话语和表达方式,赢得群众的信赖,不要被时代和群众抛弃。
信息社会要求信息的社会化生产,我国“群众办报”的优良传统要求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媒体转型可以聚焦于社区,在社区的层面践行用户参与的群众办报理念。通过在社区内深耕,使社区群众成为媒体的通讯员,报道社区内外与群众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情,发起讨论;为社区群众进行新闻生产提供平台,媒体也能获得大量的新闻线索,进而产生出大量贴近群众的专业报道。群众的新闻实践也能解决媒体信息生产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信息的社会化生产。
(一)关注服务,推动社区民主治理
有学者指出社区媒体参与“互联网+社区”治理的优势:深入优势,即社区报实践中积累的对社区的熟悉;发动优势;连接优势,指做政府与民间理性沟通的平台;参与优势,指搭建平台,为群众提供各种便捷服务。⑤
从长春市《巷报》创刊起,我国社区报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然而媒体人力不足、技术短板和谁来办报的保守理念阻碍了“社区报”成为名副其实的群众自办媒体。近年来,传播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为群众传播实践带来了更多可能,一些媒体开始大胆尝试群众办报。
2016年9月9日,上海《新民晚报》上线新媒体应用“新民邻声”,在传统媒体转型中把群众办报理念的落实向前推进了一步。它能根据地理位置为用户提供各种生活资讯。新闻爆料让用户随时拾取身边的新闻,并可以上传九张现场照片。邻声热线则可以让用户咨询问题,发布求助信息,提出意见建议,投诉举报等。他们计划三年内招募一万名社区联络员,与信访部门、12345服务热线、志愿者基金会等各部门合作,解决社区问题。这种“群众办报”的实践,无疑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
中国青年报的“OK家”也是一个基于位置的社区服务资讯类手机应用,用户可以选择所在的小区进行“吐糟”。里面集成了各种服务入口,能提供用户的出行、购物、家政、维修、代驾等信息。
以上两款应用,借助手机APP为用户提供生活服务,提供所在街道和社区的新闻资讯,为用户提供发布信息的平台,提高了用户作为传播主体的参与度。新民晚报的“邻声”更发动社区群众成为社区巡访员,为社区治理和重建居民间的信任做出努力,体现了媒体的社会担当。但是这只是“群众办报”的开始,在以上案例中,内容创作的主体依然是媒体,群众主动参与传播程度仍然不够,更大程度上还是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因此未来媒体转型还要更多借鉴互联网上用户生产内容的模式,通过为社区群众搭建创作平台,鼓励他们进行传播实践,实现更高水平的“群众办报”,真正让社区群众拥有自己的媒体。
(二)深入推进“群众办报”
1.平台嵌入社交功能,打造社区公告空间
顺应媒体社交化趋势,抓住群众对交往的需求,搭建交流的空间;积极策划各种活动,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治理。
2.发展社区志愿者,共建社区媒体
发动有意愿的群众作为社区媒体的通讯员和兼职记者,为社区报提供线索和作品。媒体注意对通讯员进行培训,组织社区媒体团队,同媒体的职业采编人员共同完成信息平台上新闻内容的生产。
3.重视传播的全覆盖
三网融合的未来情形是三屏合一,因此要把信息服务平台接入各个终端。注意特殊人群的需要,很多老年人仍有阅读纸质刊物的习惯,为失明的用户提供听报服务。
4.平台接入便民服务
在为社区打造的信息平台中,接入各种群众常用的生活服务入口,方便他们的生活,同时能提高他们使用平台的粘性,也能为媒体带来广告等收益。
传统媒体转型要谋求长远的规划,找到立身之本,才能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认识到媒体间未来的竞争是信息平台之间的竞争,媒体要自主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或者通过同行间的合作共同搭建,或者依托所在媒介集团搭建。转型最重要的就是让群众表达,让用户参与。用户的传播主体意识增强,媒体要满足用户的表达需求,同时提供给用户更多的附带服务。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的生产是一种社会化的生产,要求各行各业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单靠媒体从业者根本无法应付。所以,应把目光投向社区群众的需求,发动社区群众参与对身边新闻的报道,既保证新闻的个性化和贴近性,又扩大媒体的信息服务能力,还能够吸引社区群众关注社区治理,实现群众、社区、媒体的共赢,不失为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转型的一个选择。
注释:
①谷虹.信息平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62.
②④朱清河.“群众办报”的逻辑起点与未来归宿[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3):21-27.
③田中初.鼓励群众成为新闻传播者——革命根据地时期党促进通讯员事业发展的相关实践[J].新闻记者,2011(7):35.
⑤樊巍.互联网+社区治理:重新认识社区媒体的价值[J].中国记者,2016(7):117.
(作者系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为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三网融合发展与管理研究”成果,课题号L11BXW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