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精神分析”原理在电影中的运用
——以宫崎骏电影为例
□李薇
精神分析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流派,其对影视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荣格、斯蒂安·麦茨等学者的理论并结合宫崎骏的电影,分析“精神分析”原理在电影实践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心理学;宫崎骏;电影
(一)少女情结的表现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情结。情结是构成整体人格结构的一个个独立的单元,是潜意识的。情结能吸附许多经验,使个体的态度、思想及行为受其影响而遵循一定的方式进行,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①
作为享誉世界的动画电影大师,宫崎骏被称为“动画界的黑泽明”。他的代表作品有《千与千寻》《风之谷》《龙猫》《天空之城》等,这些作品皆以少女为主角。宫崎骏本人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他推崇女性的智慧以及宽容、感性与坚韧的精神。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地去这么做,只是当我们就一些具体问题对男女两性进行比较时,发现女性更豪爽勇敢一些。”从他“没有意识去做”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这种情结是属于个体潜意识范畴,不是刻意去把视角落在少女上,而是一种无心的、自发的心理行为。
(二)女性角色的特点
宫崎骏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特点是勇敢、坚强、善良。如《风之谷》的女主角娜乌西卡为保护全村人民,勇敢应付一切困难,感化了王虫。《千与千寻》中的千寻,同样是一位坚强的女孩,她为了拯救因误食汤婆婆客人的食物而变成猪的父母,冒着危险求汤婆婆给她一份工作。千寻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不仅救回了父母,化解了婆婆们之间的恩怨,还帮助白龙找回了自己的名字。《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女巫,独自一人驾着扫帚,寻找出路。落脚在一个陌生的小镇上,结合自己能力为自己创造一份“快递”工作,并热心帮助周围的人。无疑,宫崎骏在影片中完成了他所想表达的东西,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坚强、独立、善良而又勇敢的女孩,摆脱了传统女性的形象。
(一)“认同”——电影存在的根本
精神分析涉及到拉康的哲学思想。拉康的“镜像说”认为,所有的认同都是想象性的,都是一系列的镜像组合,自我个体是通过“镜”中的影像而找到的。换句话说,人们从小就开始通过影像获得认同感。所以说,“认同”机制是以影像呈现为主的电影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麦茨从拉康的理论引申开来,分析了电影的认同机制。②
麦茨将电影与拉康的镜像对比,认为电影很像镜像,一切都可以在其中得到反映,但电影观众自己的身体得不到反映,于是镜子便成了透明的玻璃。③个体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镜像,而观众通过电影看到自己的映像。尽管观众不是电影中的主角,但是仍然能够理解电影的主题,原因在于观众已经历镜像的认同,因而即使自己不在电影中,仍可以感知、认同电影。
此外,画面的透视原则建构了观看者的位置。人眼的生物功能是焦点透视法的原始基础,因而遵从这种透视原则创作出的绘画作品才被认为是“真实的”,这种空间的中心是与作为中心的眼睛相对应的。④通过这个透视中心,作为视觉主体的观看者和作为视觉客体的画面同时被建构,呈现出完整的视觉形象。宫崎骏的每个场景都是遵循此原则,所以人眼会“认同”每个场景。
(二)认同的更高层次——由“想象界”达到了“象征界”
根据麦茨的进一步分析,观众不存在于电影中,所以他无法与作为一个客体的自己产生认同,而只能与除自己外的其他客体产生认同。“感知”是电影赋予观众的一种特殊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它让观众成为一个可以“感知一切”的特殊存在。通过“我”的感知(观众),电影由想象界达到了象征界。⑤
宫崎骏的电影虚构大量奇异瑰丽的世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的感知。《千与千寻》中千寻误闯的神界,《风之谷》中娜乌西卡所在的部落风之谷、腐海以及千奇百怪的生物等,都充满了奇幻色彩。以《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为例,片中的女主人公阿莉埃蒂属于小人族,男主是一个12岁身体不好的人类小男孩。阿莉埃蒂的所有生活资料必须要去“借”人类的。“小人族”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可是我们却能理解并且“认同”阿莉埃蒂,甚至去钦佩阿莉埃蒂生存的勇气。我们不由自主地会把“小人族”联想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为了生存,忙碌奔波。阿莉埃蒂被人类发现后,被迫转移,在向男主人公告别的时候,表达了他们种族生存的勇气。
《风之谷》中人类与王虫、《幽灵公主》中人类与狼、《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中人类与小人族等关系的处理,同样达到“象征”界。这些关系的延伸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所有电影的结局都表达了人类不可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和谐共处才是人类的发展之道。
麦茨认为,电影的状态是一种接受的状态,电影是在观众的心理中形成的。这种状态具有像“梦”一样的性质。在一般意义上,把电影当成白日梦已经成为一种相当简单化的看待电影的方法。
(一)梦一样的电影
作为艺术,电影是一个通过影像呈现的虚幻世界。它与梦的世界一样,都是想象的、虚拟的。首先,宫崎骏电影的内容都是虚构的,像梦一样是幻想的。绮丽的风景、瑰奇的动物等都是创作者的幻想。这些本身就给观众造成一种幻觉。
《千与千寻》就如一场华丽的梦,各种奇形怪状的神仙、水中奔驰的列车、绮丽的花园、永远晴朗的蓝天、自己会走会跑的路灯、棉花糖般的云彩,让观众如临仙境一般。这些场景的布置给观众打造了一个奇妙的“梦境”。
对于观众,看电影是一种接受的状态。苏珊·朗格曾谈到,“电影‘像’梦,在于它的表现方式:它创造了虚幻的现在,一种直接的幻象出现的秩序。这是梦的方式。”⑥雨果·毛尔霍佛则用“电影境”一词,分析了电影情境与梦境的相似之处:“镜中人”的消极心理和逃避意识。
(二)电影中的梦
梦与电影的诸多共性使其为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方向。梦在为广大电影创作者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的同时,也促使电影在修辞手法和叙事手段方面得到极大的改善,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制造梦境”是宫崎骏电影中作为情节发展的常用手法。《千与千寻》的最后结尾,千寻的爸爸妈妈从隧道出来,他们对之前发生的事完全忘了,千寻觉得之前发生的一切像做梦。《猫的报恩》中描绘了与女主人公现实相吻合的梦境。《风之谷》中娜乌西卡几次梦到童年的时光,在金色的大草原上玩耍。这些梦境或揭示人物的内心,或是拓展叙事空间,又或是对比现实世界,形成隐喻的修辞。
电影艺术的影像世界与梦就其虚幻来说,是相通的,它们都是“源于现实世界,同时又都是运用‘幻想’来反映人的心理、意念、愿望”。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过压缩、整合,把记忆经验中零星的愿望加以呈现的过程。通过转化、变化方式,把观念性的东西加以形象化,使之富有象征意义,让整个梦更完整生动。而电影也是通过导演的各种手段将客体视觉化、内涵化,使整部电影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有意义。⑧
随着电影产业的日益发展,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部电影的好坏直接取决于电影的形式与内容表达得恰当与否。“精神分析”原理对与影视表达和接受有着重要的影响,宫崎骏的电影能够恰当地运用其中一些原理,或者其电影的表达符合其中的原理。这也是宫崎骏电影能够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释:
①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塔维斯托克讲演[M].北京:三联书店,1991.
②宋家玲,宋素丽.影视艺术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③赵晓珊.认同机制与观众心理:麦茨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评述[J].文艺研究,2011:103.
④赵晓珊.认同机制与观众心理:麦茨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评述[J].文艺研究,2011:101.
⑤赵晓珊.认同机制与观众心理:麦茨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评述[J].文艺研究,2011:103.
⑥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⑦李显杰.现实·梦幻·艺术——电影艺术与梦的本体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2):36.
⑧李蕊.梦与电影的审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作者系河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