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拓展有额外的增值

2017-04-12 13:50闫淑珍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鲈鱼名言钓鱼

闫淑珍

听过一节小学语文《钓鱼的启示》的公开课,教师在引领学生整体通读理解全文之后,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不到规定时间内钓到的鱼一定要放回去。”有的说:“即使没有人监督,我们也要遵守规则。”有的说:“我们要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孩子。”……教师最后总结道:“对,生活中像这条大鲈鱼一样诱惑人的“鱼”还有很多,我们一定要经受住这样的诱惑。”

表面看,这样的拓展由“语文味”延伸到了“人文味”,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迁移,一个不可或缺的德育契机。但这样的拓展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吗?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保证:以后我一定也要把鱼放回去。但是,实际生活中,学生会放回去吗?就像班主任工作中无数次出现过的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桥段”:“你以后还犯不犯错了?”“不犯了,不犯了……”但过后,“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进一步想,《钓鱼的启示》仅仅是“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这样一个视角吗?如果仅仅是这样的拓展是不是过于单一,太简单化了?事实上,如果我们进一步地“由此及彼”就会发现更多视角:生活中的诱惑何其多,关键是哪个要拒绝,哪个要合理适度地接受;面对生活中的诱惑,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为之呢?生活中像这条大鲈鱼一样诱惑人的“鱼”还有哪些?诸如此类的拓展,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多元解读、延伸拓展,以此洞开学生的多重视域。

就《钓鱼的启示》而言,应该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最后一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的抉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对其中的“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拓展。

1.结合文本进行拓展。想想我们曾经面对一些实在不想拒绝的很大很美的诱惑时,是否像文中的“儿子”那样心中充满矛盾,那么不舍、那么犹豫呢?尤其是没有任何人或者没有任何摄像头监督我们时,我们拒绝或者不拒绝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这样的拓展不再纠结于“我以后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政治说教,而是直接和原文“细腻的心理描写”这一显著的文本特色相结合。

2.利用名言进行拓展。品读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如果你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而且“对别人对社会没有造成大的伤害”,恰好面临一次“巨大”的诱惑,你可能的心理活动会是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在自己或他人的人生旅途中,和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究竟有哪些?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比如:考试时,教师监考不严,是否可以抄别人的,或者给别人扔纸条?下课了,其他人的作业都交到讲桌上了,有一道题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此时没有人,能否抄作业?城郊或农村,能否摘无人看管的水果和蔬菜?

阅读拓展和思维延伸不是要把“根”扎到政治、教化等成人的需要中,而是要从一些真实的、原生态的、鲜活的生活实际出发,少些道德说教的负担,多些自由交流的愉悦。这样的拓展不针对具体的人,不盖棺论定,不是表态发言,因而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的自由氛围,以此打造灵动的、厚重的、摇曳生姿的拓展课堂。从“放鱼”之难,到“抄作业”之难,再到“摘无人看管的水果和蔬菜”之难,这样的拓展之路不是愈来愈宽、愈来愈深入吗?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总之,好的阅读拓展应该在教学中展示更多的可能性,习惯于多角度思维,能恰如其分且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打开多个窗口和路径,以此引领学生在阅读拓展中有额外的增值,领略到更美的风景,发现另一片鲜活的天地。

猜你喜欢
鲈鱼名言钓鱼
舌尖上的四鳃鲈鱼
一叶舟
钓鱼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去泥盆纪钓鱼
名言
名言趣画
超高压处理对海鲈鱼鱼肉凝胶形成作用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