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埔县田家炳实验幼儿园 陈利清
浅谈幼儿好奇心的保护和培养
文/大埔县田家炳实验幼儿园 陈利清
身为教师,我们应当创设满足幼儿好奇心的环境条件,把幼儿的好奇心引向强烈的智力活动。这些探究行为如果能够得到不断的强化与满足,必将逐步内化为每个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的解释,为我们幼儿教师指明了呵护幼儿好奇心的三条有效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科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抓住幼儿对未知世界具有浓厚好奇心这一特点,按照 《纲要》精神,深入浅出地向他们灌输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挖掘他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潜力。
记得有个夏日的午后,我带着班里的幼儿在运动场的树荫下活动。突然有只天牛从树上掉下,闯入了孩子们的视野。为了防止这个“不速之客”引发骚乱、为了减少天牛咬伤孩子的威胁,我本该马上将天牛丢开或踢走。但我瞬间又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教育契机,正适宜用天牛引发幼儿 “注意”。于是,我捕捉到了这只天牛,并在它的脚上绑上了一根细线,再招呼孩子们过来观察这只稀罕物。孩子们可高兴了,争先恐后地围到了天牛周围,七嘴八舌地说到了观察所得“它的触角好长” “它的肩膀上好像披着黄色的斗篷” “它还会飞呢,飞起来好像有 ‘嘤嘤嘤’的声音”……我不失时机地在一边补充有关天牛的知识……
这是一节成功的室外活动课。这节课,孩子们不但锻炼了身体,还增长了知识。我也因此认识到:小昆虫形态特别、动作有趣,对孩子有天然的吸引力。我们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全班小朋友对昆虫产生观察认识的兴趣,使他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丰富科学知识,保持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浓厚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所以,为了呵护幼儿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求知天性,我们应鼓励幼儿的探究行为,切实为他们提供“操作”机会。
幼儿科学课就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我们应植根科学活动课这块沃土,努力培育幼儿的好奇探究之花。如中班有科学课 《三原色的奥妙》。这节课上,我为幼儿配备好清水和红黄蓝三色的颜料,放手让孩子们通过亲手操作试验,去探究颜色的奥秘。首先,我先引导他们逐一用红色加蓝色、黄色加蓝色、红色加黄色去试验,让他们调制到了橙色、绿色和紫色;然后我放手让他们随意搭配颜色,尝试获得新的色彩;最后,我再引导他们玩 《美丽的小手帕》的科学实验:让他们将方形的宣纸 (生宣)对角折两次把它折成三角形,再把宣纸的三个角分别在红、黄、蓝色的小盘子里浸泡一会儿,让三种颜色互相渲染在一起,在两种颜色的交界处形成另外一种颜色,即橙、绿、紫色,然后把宣纸轻轻地打开,就变成漂亮的小手帕了。
幼儿动手 “操作”时,往往正是他们动脑探究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加以责备和制止,而应精心呵护他们的好奇心,要么陪他们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要么教给他们正确的动手拆装玩具的方法,要么借此机会耐心地为他们讲解相关的科学道理,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潜力的明日之星。
记得我曾被幼儿问及: “为什么蜘蛛结的网不是圆形的呢?”我就得百度一下,和孩子们一起找寻答案了。而当被幼儿问及 “还没发明眼镜的时候,眼镜蛇叫什么名字?”时,我也只好 “投降”,告诉孩子们: “科学知识浩瀚无穷,无论是老师还是你们,都有不懂的地方,都得不断学习……”总之,面对幼儿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和家长都应合理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予以实事求是的问答。对于简单的问题最好及时问答,对于复杂的、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和幼儿一起探寻答案。因为在探寻的过程中,既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又可以使幼儿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幼儿好奇心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认可和强化。
好奇心人皆有之,而幼儿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好奇心是幼儿主动观察、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动力,是推动幼儿积极主动认识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是许多发明创造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因势利导,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孩子学会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叩开科学的大门。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