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杏华
浅析编辑如何重视把关书稿中的民族宗教问题
□何杏华
民族宗教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党的长期执政、民族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出版行业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前沿阵地”,责任重大。作为编辑,必须牢固树立“民族宗教无小事”的思想,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重视把关民族宗教问题作为自己不可推脱的责任,重视把关好涉及民族宗教内容书稿的编辑工作,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和睦。
编辑;书稿;民族宗教;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时候编辑偏向追求发稿数量和经济利润的硬指标,忽略了图书的编校质量,由此就很可能导致忽略了书稿中重中之重的民族宗教问题。因此,以下笔者将从实际工作出发,浅析编辑应如何在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重视书稿中的民族宗教问题并做好把关工作。
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所生产的出版物具有意识形态性。在出版发行的过程中,出版物的意识形态性始终居于首位,而其商品属性可以位居其次。当前,无论国内外形势如何瞬息万变,我们的出版仍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国家大局服务。因此,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民族宗教问题,以大局为重,以稳定为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和优质的政治环境。
党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坚持民族平等和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等。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维护民族平等、保障民族团结的政策法规。《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此外,《婚姻法》《商标法》《国旗法》《广告法》《监狱法》《警察法》以及《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中都有保障民族平等权利的相关条款。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时候是交织起来密不可分的,在处理民族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同时是否存在宗教问题并且尽量一起解决。因处理书稿中的民族宗教问题不慎而导致图书出版后严重伤害少数民族的感情,导致有关少数民族出现激烈抗议甚至举行游行示威,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偶有发生,而这些案例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编辑必须加深对民族宗教方面基本知识的了解。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应多加了解我国55个少数民族及世界各民族的风俗和禁忌,还有各教派及它们的禁忌。在书稿中碰到此类问题时,编辑一定要严格把关,避免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内容。
那些有关民族宗教问题出版物的政策法规,每一位编辑都必须熟知,牢记于心。如《国家民委关于宣传报道和文艺创作要正确对待少数民族习俗问题的通知》《国家民委关于慎重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通知》《国家民委、中宣部、中央统战部、文化部、广电部、新闻出版署、国务院宗教局关于严禁在新闻出版和文艺作品中出现损害民族团结内容的通知》等。编辑还要了解民族宗教类出版物应当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不得含有如破坏不同宗教之间和睦以及宗教内部和睦,歧视、侮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教公民,破坏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和睦相处,宣扬宗教极端主义等内容。
编辑工作有时是长时间面对书稿、面对文字,非常单调、枯燥,可能会出现间歇性的思维麻木状态,从而不易发现错漏。有些老编辑由于已经从事好些年编辑工作,因为工作流程熟悉了,有时在编辑过程中对认为很有把握的内容会容易忽视,而认为不会出错的地方往往却隐藏着错误。因此,编辑一定要养成一种敏感的习惯,对民族宗教词句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敏锐度,这样才能不使问题从眼皮底下轻易逃脱。
编辑除了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掌握相关的民族宗教知识,还要在编辑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即善于质疑、富于思考、勤于查阅。
即对涉及民族宗教字眼及民族宗教的常识性、知识性、政治性是非问题要善于质疑,要有逆向思考的习惯,多请教前辈,并与前辈探讨。因为编辑工作需要编辑能独具慧眼地从独特的视角去明辨是非。编辑要养成善于质疑、捕捉疑点、提出疑问、解答疑问的好习惯,而善于质疑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而善于质疑则应建立在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树立严谨工作作风,培养求知欲望,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即书稿中存在的一些民族宗教是非问题常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隐蔽性,一般不能直接发现,这就需要编辑多思多想,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展开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等进行思考,然后再进行对比,从对比中发现是非。如书稿中出现民族宗教类的图片时,要注意各民族宗教的风俗和禁忌,特别是着装和居家装饰方面的风俗和禁忌,注意一定不能张冠李戴,把表现这个民族宗教内容的图片放到讲述那个民族宗教内容的文段中。遇到图文不符的,一定要图文对照、前后对照进行辨析,使图文达到一致。
在编辑过程中发现民族宗教问题时,要及时查阅权威的工具书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修改时要把这些作为标准,以达到正确宣传民族宗教知识的目的。还可列出关键词帮助记忆和查找。平时遇到含有民族宗教字眼的词句,要做好笔记,认真归纳,甚至可做成表格的形式,把它们按字母、类型、出处、风俗、禁忌等进行归类。这样,在日后的编辑工作中若再遇到这些相关的词句,就能很快地针对所找类型进行查找,快速复习,以迅速进行辨析判断,避免因思维麻痹而造成疏漏。
编辑审读书稿时要重视民族宗教问题。近年来民族宗教问题频频与社会热点、重点、难点问题重叠,编辑在审读书稿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思虑再三,防止把关不严,出现重大问题。以下三个方面要特别重视把关:
当书稿涉及少数民族内容时,编辑要熟知该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源流、风俗习惯等,做到不曲解事实,不以偏盖全,不贬损丑化。对涉及有关民族宗教问题的书稿,必须严格按照党的政策、慎重处理,不要违背现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要尊重对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编辑审读书稿时一定要严格把违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伤害少数民族群众感情、曲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字词句等内容删除。凡涉及少数民族的家庭、婚姻、风俗、禁忌等方面的内容,务必要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和民族感情,小心慎重对待。
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基本,但是不能走向极端。“大汉族主义”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民族思想,其宣扬汉族优越论,对少数民族采取歧视、排斥、压迫等极端行为。主要表现为不能平等对待少数民族,歧视甚至侮辱少数民族,忽略少数民族的特点,轻视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使少数民族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能得到正常发展等。“大汉族主义”问题会出现在书稿中,作者有时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在上下文衔接处无意中显露出来的。编辑务必提醒和帮助作者修改此类问题,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编辑要以我国宪法为依据来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在审读民族宗教类书稿时,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现行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分清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处理好信教自由与依法管理的关系,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不刻意渲染宗教的影响。书稿中杜绝出现片面突出某一宗教优势或片面陈述某一宗教缺陷,片面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嘲笑宗教信徒的某些习俗,片面联系宗教教义来指责宗教信徒崇尚的人物,对宗教人物进行嘲讽、侮辱性的描述和不负责任的贬低等情况。
切实落实图书三审制,违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损害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伤害信教群众宗教感情和曲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文字、图片等在书稿中不得出现。因此,在书稿中出现上述及其他一些带有政治性、敏感性色彩的民族宗教用词时,一定要保证不出错。因为这些方面一旦出错,往往会成为政治问题,产生不同程度的政治影响:轻则禁止图书的发行,强制收回进行销毁,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罚或使其承担刑事责任,撤销出版单位;重则会伤害少数民族感情,引发有关少数民族的强烈抗议,甚至会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在编辑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把关民族宗教问题,为国泰民安和社会稳定尽一份绵薄之力。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能主观臆断、以偏概全,更不能侮辱丑化、胡编乱造。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严把图书质量关,杜绝在编辑工作中因疏忽所造成的差错,在保证不出差错的同时更要做到精益求精。
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安居乐业,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出版工作责任重大,作为对图书质量负直接责任的编辑,更应该强化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心,努力把好关,不让自己编辑的图书出现影响民族团结的差错。
出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读者,编辑应该以读者为本,努力把优秀的精品图书奉献给读者。如果没有把书稿中出现的包括民族宗教问题在内的知识差错消灭,就会把错误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读者。这样不仅会误导读者,严重的还会伤害民族感情。因此,编辑尽力消除书稿中的民族宗教差错,就是对读者负责的体现。
编辑作为出版社的一员,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对其至关重要。图书中若出现违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社会上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的差错,相关的出版社和人员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轻则通报批评,损害出版社和个人声誉;或是经济处罚,出版社和个人遭受经济损失;重则出版社停业整顿,甚至被撤销而不复存在,个人也因此失去生存的依靠;触犯法律的,还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无论什么样的处罚,对于出版社和出版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民族宗教无小事”,在编辑工作中重视把关书稿中的民族宗教问题,是我们每一位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
1.刘新田.浅议涉及民族宗教内容书刊编辑中应注意的问题[J].社科纵横,2004(4).
2.虞农.编辑工作应注意的几个民族宗教问题[J].中国编辑,2008(1).
3.阿不都瓦依提·艾力.浅谈编辑应注意的问题[J].价值工程,2013(10).
(作者单位: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