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茂名市龙岭学校 林斌鸿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文/茂名市龙岭学校 林斌鸿
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特点,按照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价、提供咨询,指导、干预,进行动态监管,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操作系统。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有限资源达到最大的心理效果。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五所茂名市局直属 (含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65份,收回1041份,回收率97.7%。
1.通过调查表明,有85.8%的学生认为健康的标准是身体没病,所占的比例最高,由此可知,学生对健康的理解太过单一,并不能较全面的理解健康的含义。其次为身体强壮;身体、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占比例分别为55.7%和57.6%。这部分人对健康的理解则较为全面,认为体育锻炼能使身体强壮,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是健康的表现。
2.调查表明:厌学、学习动力缺乏,占48.2%,居第三位。人际交往的困惑敏感,自卑、自闭居第二位,占50.8%。不少学生虽然表面上整天在人群中周旋,但内心却异常孤独。特别是民办学校全宿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有的因为找不到知心朋友而焦急,有的因为不被理解而烦恼,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引起情绪波动现象十分普遍,女生更为明显。在男女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上,网瘾、注意力不集中和强迫症状焦虑并列居首位,占84.3%。
3.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大,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年龄在6—15岁之间。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健全的心理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有关键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与学校、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问卷调查显示,有56.2%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43.8%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容易导致学生的身体发展不均衡,心理缺陷产生。对家庭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调查中,16.5%的家庭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23.4%的家庭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31.5%家庭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为一般;21.2%的家庭不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8%的家庭非常不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调查可知,造成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课业重,所占比例58.6%。说明学生的锻炼时间被限制了,健康受到影响。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家长 “望子成龙”,学校想尽办法增加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追求升学率,均不顾及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锻炼的时间。
1.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借助良好的管理。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领域的五个具体目标为纵轴,包含情绪调控、自尊自信、意志品质、预防心理健康障碍意识、性心理健康。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反馈的五个渠道为横轴,包含心理测评、年级、班主任、任课老师、自评。该模式综合多渠道信息反馈体系,将更加客观、准确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防止片面、武断定论。
2.信息获取将参照福建省课题(JB09140)中疾病分类,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分为3种8状态。结合课程实际,教育指导体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同状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层面的教育指导。包含预防体系、咨询体系、干预体系和保健体系四个层次。心理健康类学生主要是未病先防的预防为主,心理亚健康类轻、中度以咨询为主,心理亚健康和心理患病轻度以干预为主,而心理患病的中度和重度需要进行心理治疗,非体育课堂能解决,体育课堂以治疗后的保健为主。
1.中小学阶段,在课业负担、父母期望和多元化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多种心理行为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抗挫折能力,情绪的调控与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才能为未来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辩证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调查、分析与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时,既不夸大其词,也不否认问题的严重性。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3.体育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必须提高业务水平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应多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