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昶洁 陈力峰
关于明星限薪令的冷思考
□ 陈昶洁 陈力峰
在文化影视产业日趋火热的当今社会,演员所获薪酬愈加丰厚。2000年时,我国内地拍一部电视剧,演员片酬只占成本的二三成,到2005年前后,这个数字已达到一半。而目前,一部电视剧的制作成本中,有六至七成用于演员片酬,有时甚至造成服装、道具、特效等成本大幅压缩,从而导致电视剧质量下降。对此,坊间有消息称广电总局将出台“明星限薪令”,对演员片酬进行限制。笔者以为此举值得商榷。
降低天价影视剧演员的薪酬,最先起因于“一剧两星”政策。对于电视台来说,购剧的成本压力陡然加大,自然会要求制片方严控成本。而广电总局希望通过限制明星的片酬,让制作方有更多的经费用于提高影视剧质量。这样的初衷,真心不错。但其效果如何,则需要市场验证。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演员的工作性质特殊。演员的劳动能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自有其市场价值。许多演员的工作强度大,风险高,从业年限有限,工作期间需要保持高强度的克制与张力,还经常牺牲大量休息时间和隐私空间,其职业特点符合高风险高收益原则。且演员行业中,只有一线明星的薪酬能达到天价,许多二线、三线演员的薪资并不高。
第二,演员的酬劳是观众、粉丝“眼球经济”的聚合效应和价格杠杆的调节结果,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演员对于粉丝而言,有高度的不可替代性。例如EXO的粉丝不会因为今天没有EXO的演出,就赶去看TFboys的演唱会。因此,许多明星对于铁杆观众而言具有独特性。而在市场当中,供给越少、需求越大,价格自然越高。所以,越是当红的明星,就具有越强的不可替代性,其薪酬也会上涨。
第三,投资商会根据需求不断改变投资方向。我国2013年的《小时代》系列、《致青春》系列电影,都是靠明星颜值吸引票房的片子,但是发展到《爵迹》的时候,青春颜值片已出现了大面积亏损,因此投资商开始注重演员内在潜力的发掘和培养、关注剧本自身的质量。中国影视剧逐渐从大量投资明星的影片,转为投资像《寻龙诀》《美人鱼》《湄公河行动》等这样剧本精彩跌宕、后期制作精良的大片,最终获得了十几亿的票房。不难看出,市场在变化,投资商会自己转变投资方向,管理部门的反应并不一定比市场更灵敏。
第四,中国影视产业中,民间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政府的干预一定要有充分的法理依据,注意干预的时、度、效。否则,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明星限薪令将导致高薪演员的片酬降低,演员的入行意愿和工作效率可能降低。美国一名社会学家Allen Cohen2011年在德国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给公司职员的薪水设一个门槛,而且慢慢降低,最后发现降低9欧元的那一组生产效率降低了16%,降低20欧元的那一组生产效率降低了25%。同理,当演员片酬降低时,演员付出的心智和精力会减少,甚至会转行。演艺行业需要源源不断的新人加入,才能维持活力,而明星限薪令会使一些有才华的新人望而却步,阻碍行业的发展。
其二,让明星演员的片酬有个合理范畴,这个初衷不错。但限制演员片酬,某种意义上也可能限制一些明星的发展空间。有人认为片酬降低,演员能接的影片就会比较多,戏路会变广,演技能得到锻炼。事实并非如此。当明星的片酬降低时,可能需要做以前好几倍的工作才能拿到相同额度的报酬。这种情况下,演员接粗制滥造剧本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发展空间自然受到限制。
其三,不同类型的影片对于投资比例的分配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演员薪酬所占比例也不必强制规定。例如科幻片《阿凡达》花费大量经费在特效上,爱情片《真爱至上》花费大量经费在服装道具上,电视剧《琅琊榜》花费大量经费在购买知识产权IP上,这些影视片对于演员的薪酬投入并不高,而《小时代》电影就是靠明星来吸引票房,因此演员的薪酬占比相对更高。
第四,明星限薪令的推行,可能导致投资方出更多的钱,满足演员薪酬在整个投资成本中占比较少的限令,这些钱最后没有花在影片的质量提升上。有专家说,鼓励影视公司去拍摄符合时代节拍、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优秀影视作品,恐怕比限薪更有利于影视剧质量的提升。
笔者认为,要让演员的片酬合理化,就应该更多地去培养实力派新人,降低明星演员的不可替代性;同时规范明星经纪人的行业道德水准,引导他们合理定价。另外,还要不断加大对编剧、导演、后期制作等各个环节的重视,提高全行业的艺术水平,这才能真正促进影视行业质量的根本提升。
中国影视行业要得到健康发展,应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兼容模式,用开放心态促进行业发展,而不是一味地限制。行政力量未必能够计算出明星的具体价值,管得过死,反而会给人以权力错位的感觉。
(作者陈昶洁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陈力峰系楚天金报常务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