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璟 刘颖超
新媒介环境下的“反转新闻”及其对策
□ 李璟 刘颖超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自媒体的普及,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广泛应用,媒介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自新华网对2013年十大年度“反转新闻”进行盘点以来,“反转新闻”引起了业内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同那些重大的、正能量的新闻相比,频频热演的“新闻反转剧”似乎有时更让公众“津津乐道”,一个“新闻”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然后又立刻被所谓“真相”颠覆,总是让人们哗然。本文从“反转新闻”的含义、产生原因、传播路径等方面来阐释“反转新闻”的传播机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及主流媒体应持有的态度。
反转新闻;成因;传播路径;对策;主流媒体
“反转新闻”又称“舆论反转”,是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通常是指一条新闻刚刚出来时,舆论迅速将矛头指向其中一方,然后随着更多新闻细节的公布,会使新闻剧情突然发生强大逆转,舆论态度立刻随着新剧情摆向对立的另一个方向,之前被人们广为同情的“受害者”瞬间成为被唾弃者,之前被攻击的“作恶者”立刻成为被同情者,一瞬间情绪出现180度的大挪移。这样的新闻真真假假反反复复,给舆论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一个新闻没有被核实之前,就只是因为标题吸引人或者是因为内容猎奇而被媒体广泛传播,只因一方之词而引起公众的广泛同情或愤怒,媒体却又在不久之后迅速公布另一个对立的所谓“真相”,这样翻来覆去的“新闻”是新媒体时代衍生出的一个现象。
“反转新闻”是近几年开始被人们重视并研究的,其出现和发展与社交新媒体几乎同步,可以说,“反转新闻”就是新媒体时代新闻失实的扩大性体现。近几年“反转新闻”的一再发生,说明了它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分析的。
(一)自媒体环境下的自由性
在传统媒体的环境下,由于有审核机制,报业和电视台等发出的新闻,都是被层层筛选和检测过的,其时效性比较差,却在新闻的真实性上是有价值的。然而在新的媒介生态下,由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手段得到广泛使用,使得信息传播渠道扩增和传播内容多样。媒介手段的滥用和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会给真正的新闻自由带来隐患,这样的自由会导致新闻的泛滥,新闻的真实受到挑战,既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发布新闻,人人都是“麦克风”,编故事的现象就会频频发生,网络媒体环境就很可能真假难分,一片混乱。
我们回头看看2016新年伊始,“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引爆网络,引发社会、新闻业界的思考和大讨论。一个微博头条赫然出现,来自贴吧的截图标题为“上海女,去男朋友江西老家,饭菜简陋家庭条件差,要不要立刻走人”,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在公众吵得面红耳赤之时,有媒体“不知趣”地出来澄清真相:这是一则假新闻。之后的场景可以想见:喧嚣过后,一地鸡毛,尴尬收场。
“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跃入公众视野到归于沉寂,经历了“大反转”的过程。有心者观察到,自打此事件被证实为假新闻开始,一系列相似的、充满戏剧性的新闻报道相继出现“反转”,不论是评论员还是业界大牛,抑或是普通群众,在反转新闻的“剧情过山车”里皆难以全身而退,尴尬不已。
(二)信息的片面传播
片面化传播是指信息受到了模糊化处理而导致媒体报道片面化,而公众舆论无法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判断,“沉默的螺旋”也随之产生。由于出现一个新闻之后,媒体就事件的一个方面进行放大性报道或进行歪曲报道,媒体报道的极端片面化导致公众情绪积累,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判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舆论几乎是一发不可收拾,并且呈现“一边倒”的趋势。2015年5月的“成都女司机被爆打”事件当中,初始报道没有出现当事人的声音,通过极具刺激和情绪带动的文字,再加上网络上广为传播的零碎视频和对路人的采访,并在事件很多重要信息都被模糊化处理的情况下,媒体只是一味强化诸如“男子数次脚踹女司机,过程触目惊心”等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描述,直接将公众带入特定情境中,网友只觉得男子行为极端值得批评,却完全忽视了事实本身。随着事件细节的逐步展开,网友们逐渐冷静下来,开始有人分析事件始末,拿出视频进行解释,原来是因为女司机反复“强行变道”,使得男司机及车上家人的安全屡次受到威胁,男司机怒不可遏下车打人。于是,网友又开始一边倒地批评女司机且舆情愈演愈烈。受众情绪容易被媒体引导,信息的片面传播由于缺乏全面性,容易引起“反转新闻”的出现。
(三)信息的直筒传播
直筒式传播是指媒体受到固有认知基模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先入为主的、自上而下的新闻传播模式。人们在看到一个新闻之后,会首先运用自己已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和分析,在“理所应当”的思维机制下,表现出对新闻中弱者的同情和对坏人的愤怒。
2015年7月份的“僵尸肉”事件中,很多网络媒体报道海关发现封存了三四十年冻肉被走私到国内的事件,这当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报道显示,这些“冻肉”被大量用于街边的烤肉摊、小吃摊上,令人作呕。然而新闻被微博、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并引起人们强烈愤怒之后不久,食品安全记者洪广玉的文章《剧情逆转的时候到了:“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突然发表,让整个情况发生逆转,文章清楚摆明了“僵尸肉”并不存在。新闻到此好像是“真相大白”了,然而这样一个“僵尸肉”风波让公众开始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产生怀疑:为何一个能引起轩然大波的新闻,最后竟是假新闻?
在直筒传播的情况下,人们看到新闻第一反应就是“愤怒”,怎么能够允许这样的“僵尸肉”进入市场并广为流传?于是不经过核验真实性,就先进行了传播和情绪的发泄。
(四)“浅新闻”报道方式
面对一味追求“眼球经济”和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媒体社会,不少媒体和从业者越来越浮躁,变得过于追求新闻生产和传播的速度。为寻求新闻发布的效率和“爆点”,网络媒体在整理新闻素材并进行串联的时候,常常会将个人的价值观和社会的刻板印象杂糅进去,新闻很容易被贴上各种“标签”,倾向性极其明显。
如三次反转的“天价鱼”事件,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受青岛“天价大虾”的影响,对这种宰人的饭店深恶痛绝,余温未冷,在这样的导向下无论是报道时间的记者还是公众,一定都是一边倒地支持顾客,在事情已经发酵扩大之后媒体才想起来新闻业务中的“平衡”原则,又单独对饭店一方进行采访,让其发声辩驳。在和其他媒体争相报道、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媒体像挤牙膏一样搜集到多少信息就赶紧放出多少信息,并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和梳理,流于表面,没有在一篇报道里同时呈现当事人双方的观点,这样分阶段放出,一个阶段呈现一方观点,因此才会出现如同“反转”“再反转”这样标题的新闻,受众也像风中的芦苇一般随着媒体的一次次“反转”而偏移。
近年来的“反转新闻”极具话题性,并且能反映出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传播范围广、受众数量大、媒体热情高,舆论在演变过程中多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和极端变化性。
可将新闻的反转路径归纳为:事件发生、媒体大量进行初始报道、初始舆论环境形成、新新闻的放出并成为新闻拐点、舆论整体大规模反转,有的新闻事件在此基础上可能会再次或者多次发生反转。
例如,2015年12月1日,《郑州晚报》的报道《掏鸟16只,获刑10年半》中,郑州一所职业学院1994年出生的大学生小闫,放暑假在家时发现村外的树林里有鸟窝,和朋友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在网上公开售卖,后来又掏了4只。因为这16只鸟,小闫和他的朋友小王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
事件发生之后,媒体开始大量报道,网媒各种转发,并在网上引起热议,初始舆论环境开始形成。后来警方调查称,16只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为燕隼,很多网友认为大多人不认识国家保护动物,虽然是大学生但还是小孩子,更不识得保护动物,这种无心之过,法院判决太重,甚至有网友提出“人不如鸟”的论调。
不久,新的情况发生成为事件转折点。据官方披露的证据显示,掏鸟的大学生小闫利用QQ群、百度贴吧出售猎物,并能准确介绍猎物名字、习性,“不识国家保护动物”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据悉,掏鸟大学生小闫是QQ群“河南鹰猎兴趣交流群”的一员,身份是捕鸟者,曾非法收购1只凤头鹰并转手出售。值得注意的是,在黑市上,极品的猎隼能卖到10万美元以上。这让舆论环境立刻发生反转,人们开始谴责这个之前被同情的在校大学生,一个反转新闻就此形成。
(一)新闻媒体应注意行为“底线”
作为一个新闻人,我们知道“真实性”是一则新闻的底线。在市场环境下,媒体间的竞争压力大,这很容易让媒体工作者为了一味追求速度和抢新闻,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立刻编辑发布新闻,这样的新闻容易失实,在经过舆论发酵之后,容易有新的信息进入,对之前发布的新闻进行反扑,形成反转新闻。这种情况会极大影响媒体的公信力,无论对媒体还是对社会,都会造成极恶劣的影响,一个失去公信力的媒体很难再赢取公众的信任,因此,新闻媒体必须坚守行为底线。
(二)主流媒体要关注热点并调查核实
在网络环境中,由于信息太多,加上网民的新闻素养参差不齐,很多所谓“新闻”都是需要媒体工作者去辨别的,很多的媒体爆点都来自网络,更是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在主流媒体中,记者作为信息的“第一把关人”,在向媒体供稿时,要恪守新闻写作原则,不能为了提升传播效果而一味迎合受众口味和片面的情绪报道。主流媒体一定要摆脱“刻板成见”的干扰,避免随波逐流,及时调查核实,还原事实的真相,阻止不负责任的流言扰乱视听,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做事件的探寻者和还原者,从而规避“反转新闻”的出现。
1.王立,杨丽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反转现象——从人民网所评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说起[J].新闻世界,2016(10):75-78.
2.李斌,陈勃.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编辑之友,2016(08):58-61.
3.剧情逆转:媒体称僵尸肉或为假新闻[EB/OL].[2015-07-10].http://news.sohu.com/20150710/n416516296.shtml.
4.董子川.大学生掏鸟蛋案凸显法律意识的重要性[N].襄阳日报,2015-12-07.
5.逯彦萃.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J].中国记者,2016(06):64-66.
6.王正祥.反转新闻的“病理”特征与角色失范探讨——基于51个反转新闻样本的统计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06):95-100.
(作者系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