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平洲第二初级中学 黄秋红
学生的 “互助”让课堂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文/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平洲第二初级中学 黄秋红
在倡导高效课堂和为教师与学生 “减负”的今天,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三助式”教学挑战了课堂教学改革的 “瓶颈”,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助学习 (简称 “自助”)、互助学习 (简称 “互助”)和老师帮助学习 (简称 “师助”),其中学生的互助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互助”是学生群体帮助学习,它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在课堂上很多时候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怎样做。但往往却忽视了在这些问题上学生的想法,甚至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利。这样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丧失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和表达疑惑的能力,整个课堂显得沉闷死板,慢慢地学生会持有 “反正都是老师说了算”的思想,逐渐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 “互助”则可以改变这种情况,让学生对知识提出疑惑,发出质疑的声音。
例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 “6.1直面挫折”的课堂上,可能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告诉了学生 “我们要培养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要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在这个知识的传授上,我则采用了让学生小组收集疑惑,解答疑惑的方式,结果在课堂上听到了 “我们应如何培养心理素质呢?”、 “挫折来临,我们除了课本所说的,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面对挫折还有其他的好方法吗?”、 “应对挫折的五种方法需要同时用吗?”等等的质疑声音。从这些质疑的声音里,让我们老师知道了其实学生需要的并不是一些理论抽象的知识,他们更需要知道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的有效实在的方法。因此我们老师除了落实书本的观点外,更应该在这节课中准备典型的个案让学生们感悟,让他们切实知道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如何面对,如何疏导与挑战。
我们的教学要因材施教、提倡分类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但是,要让每个学生参与讨论每个问题并发表看法,这在有限的一节课的时间里是很难完成的。但在 “三助式”教学中的 “互助”中,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提出的质疑为主要讨论话题,可以让小组内的每个同学表达自己不同的思想和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课堂上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探讨疑难,这是争论的声音。
在七年级思想品德 “7.3自我保护”的课堂上,我设计了 “谁的行为最具有抗震性?”这个活动,分别让三位同学做出地震时的自卫动作 (一个冲出教室,一个躲在桌子底下,一个双手抱头躲在屋檐下),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并讨论: “谁最具有抗震性?”瞬间,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与同学的争论中发现问题,最后得出最佳做法: “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另外在课堂上考虑到时间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例如在这节课上我又让学生分为 “防火组”、 “防盗组”、 “防溺水组”和“防骗组”四大组,让学生就日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一些自我保护的技巧进行探讨,实现自我保护本领大升级。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学到一些安全的知识与本领,课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当小组成员或老师提出质疑后,同学们在 “互助”环节中通过讨论,就自己的见解发表看法,对于不同的观点可以加以反驳,在争论中得出最佳的答案,这让我们在课堂上听到了争论的声音,而不是争吵的声音。在这争论声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理解与辩论能力也得到不断地提高。
在七年级思想品德 “7.1特殊保护·什么是法律”的课堂上,各小组提出了 “法律与道德有什么联系?”、 “法律的如何体现在实际生活?”、 “行为规范有哪些?”、 “国家的立法机关是什么?”、 “国家的强制力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法律的显著的特征”等等各式各样的问题后,各小组内学懂的学生很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没学懂的学生很想解决遇到的问题,于是同学们就各谋所需——学懂的学生帮助没学懂的学生讲解和解答疑惑。这样能形成一部分学生有人帮,另一部分学生有事干的和谐局面。
另外,在课堂练习中,学生们也可以针对练习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互助环节中,向小组成员请教与质疑,由同学帮助讲解与解答疑惑。其实,同龄人有着许多相似的思维特点与语言特点,由同学用不同于老师的表达方式帮忙讲解,学生反而可能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效果有时会更好。同时也可以避免学会了的学生重复听,导致效率不高的情况。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