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意义与实践创新
□ 王建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互联网勃兴、新媒体崛起的当下,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守,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因应环境变化进行适当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媒体;实践;创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继承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报刊媒体新闻的性质、功能、作用、规律等重要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①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新闻、报刊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科学客观地揭示了新闻传播规律,他们认为获取新闻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报刊行业有着不受外在力量干扰的内在规律,报纸必须通过真实报道取信于民众、令民众喜欢,才能生存下去。其二,阐释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明确了党报的性质、使命等,他们认为党报是“社会的捍卫者”、“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无处不在的耳目喉舌。②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在创办无产阶级党报为建党、夺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过程中总结了新经验,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国家领导人基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工作重心,表达了各自的新闻思想,并对新闻舆论工作给予了指示,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国内学者徐华东、冯文华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思想归纳为六个方面:新闻事业的“喉舌”论、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原则性的新闻自由、批判性与正确的舆论导向相统一、重视新闻报道的艺术性,这为传统媒体的新闻运作和舆论引导提供了更易于操作的指引。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自媒体,通过一台手机就可以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发声。由于粉丝机制的介入,名人或明星的粉丝数量动辄几千万,他们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推送已经具备了“大众传播”的特点。互联网发展令渠道资源不再稀缺,信息传播不再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专利”,内容的生产也不再由专业媒体机构垄断。海量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主体导致信息量呈井喷式的爆发,“信息过载”成为当下信息环境的常态。这种状态为受众(用户)带来便利和多元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误导与迷茫。个人以及自媒体机构发表言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催生了假新闻、反转新闻、网络暴力、媒介审判等网络负面现象,扰乱了舆论秩序,损害了社会和谐。2010 年 7月 “维基解密”(wikileaks)在互联网上公布了一大批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更是对维护国家和公众安全构成了威胁,引发人们对网络信息生态的反思。
面对信息爆炸带来的种种乱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下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主张“党管媒体”同时,也倡导“为人民”办媒体。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主张新闻工作首先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媒体的自由不能凌驾于社会责任与人民利益之上。在渠道多元的互联网环境下,人们既需要传播信息的自由与便利,也需要有责任担当的专业媒体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报道和资讯服务,尤其是面临突发事件的时候,传统主流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力更加凸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城市居民舆情调查的数据显示,在遇到国内外重大突发性事件时,43.1%的人首选从电视获取信息,社交网络居相关政府机构网站之后,排名第三。③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用户)更依赖资讯传播的“主心骨”,更需要主流媒体发出坚定有力的声音。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传播客观真实的新闻、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是传统媒体的“本分”,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也是媒体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替代性冲击,受众注意力向网络转移。作为应对,传统媒体积极推进媒体融合——自建新媒体渠道和平台、融入社交网络、打造自媒体品牌,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加强网络环境的舆论引导力。内外部环境变了,传统媒体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应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
(一)舆论引导与受众需求相结合
媒体融合,实际上也是“融”入市场。如果舆论引导工作与受众需求脱节,导致主流报纸、电视频道、媒体网站无人问津,所谓责任担当,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缺乏市场号召力、没有受众响应的舆论引导是没有价值的。④长久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可以总结为两个字——“宣传”。很多新闻工作者将“新闻”等同于“宣传”,尤其在时政报道中,为了达到宣传目的,要么照搬会议材料,一味灌输政策信息,要么为了树立正面典型,把新闻做成了“假大空”“高大全”的主题报道,罔顾受众对实用信息的需求。这样的舆论引导是生硬的,往往也是无效的。在过去媒体资源短缺的年代,这样的宣传手法确实能发挥一定的凝聚人心的作用,但是在渠道和内容“满天飞”的互联网时代,单一的宣传已经不合时宜了。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中,受众的喜好是不应忽视的因素,他们认为民众是否喜欢以及能否获得民众的信任是报刊能否生存的重要条件。当前大多数传统媒体或许做到了“获得民众的信任”,但并没有能够让受众“喜欢”。只有尊重受众需求,才能让受众喜欢。在新的媒介生态下,舆论引导必须与受众需求相结合,兼顾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在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实效。
(二)打造主流媒体“网红”
2016年,网络直播业态快速发展,一时间,网络直播平台数量超过200家。⑤伴随直播应用的兴起,具有“主播”性质的“网红”蔚然成风。最初“网红”往往让人们联想到秀场主播,随着网络直播的泛生活化,更多领域的人成为网红,例如映客直播上一位“潮老太”在吃饭、洗头、上老年大学的时候都在直播,吸引了大量粉丝围观,一下子成为了“网红”。在网络直播的助推下,“全民主播”的时代初现端倪。
“主播”是西方新闻业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一种别称,属于广义的播音范畴。在当下,无论出于舆论引导的责任,还是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网络直播已成为传统媒体必须占领的新“阵地”。目前一些报纸媒体已经行动起来,例如2016年10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启动“南方名记培育工程”,旨在培养一批具有新媒体采编运营能力的全媒型专家型生力军,打造报纸媒体的“网红”。据《北京日报》报道,浙江商报、新京报等也都在积极布局网络直播。此外,电视媒体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直播平台,如湖南卫视的“芒果直播”、广东广播电视台的“荔枝直播”。基于著名记者、主持人,打造自己的“网红”,是传统媒体与网络自媒体争夺话语权的有效路径之一。以真实客观、积极向上、信息充实的高品质直播内容吸引用户,对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直播市场予以正本清源,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有力践行。
(三)基于公信力实现网络引流
随着传播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媒体迫于生存压力,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迎合市场,在新闻领域,主要表现为琐碎化、低俗化的民生新闻兴起;在其他节目领域,则表现为“泛娱乐化”的蔓延。在新媒体的运作上,一些传统媒体“两微一端”为了抓眼球,成为了“标题党”;很多从业者的把关意识日渐淡薄,对于一些热门文章不加审核便予以转发,这些倾向都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背道而驰。虽然传统媒体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了,但是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并没有改变。长期以来,传统媒体通过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专业化的内容制作以及严格的把关机制,积累了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公信力,而传统媒体的“官方背景”则进一步成为自身公信力的背书。公信力是一家主流媒体的立身之本。业界常说,优质的内容是传播渠道和平台的引流入口;事实上,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公信力才是更为本质、更为长久的引流基础。在互联网时代,一家有公信力的媒体,不愁没有流量。好看的内容往往取悦一时,但公信力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沉淀下来,成为媒体品牌的重要支撑。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仍需要坚守、甚至强化,在具体实践中则须有所变通。丰富的实践也将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入新的内容。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将助推传统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蔡丹,蔡永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网络文化建设[J].贵州社会科学,2014(5).
④徐华东,冯文华.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延展[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③常红. 社科院调查显示:公众对电视的信任度最高.人民网.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3/0603/c1008-21719001.html, 2013-06-03.
④张惠建.移动优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广东广电媒体融合战略布局与责任担当[J].南方电视学刊,2017(1).
⑤数据来源: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