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播中的方言使用刍议
——以《乾隆与海宁》为例

2017-04-12 11:00邓德旺
视听 2017年8期
关键词:演播海宁陈家

□ 邓德旺

长篇连播中的方言使用刍议
——以《乾隆与海宁》为例

□ 邓德旺

本文结合海宁市广播电视台的长篇连播《乾隆与海宁》,论述了地方广播长篇连播中方言使用的几个主要因素。认为方言在长篇连播中不能喧宾夺主,但结合特定的演播文本,方言因素的适当加入无论是对本土文化还是演播效果都有推进作用。

长篇连播;方言;地方文化

在我国,广播电台中的长篇连播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曾经有“万人空巷”的效应①。随着时空的变迁和媒介生态的变化,目前长篇连播的影响力无法与鼎盛期相比,但广播媒介的魅力在于伴随式收听,长篇连播将广播语言传播特征与文学相结合,其产生的贴近效应是其它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在演播实践中,地方广播的长篇连播往往会融入一些方言因素,这些方言因素在作品中应如何定位?怎样以方言中的本土文化特征为作品增光添彩呢?本文拟结合长篇连播《乾隆与海宁》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长篇连播中方言因素的定位

《乾隆与海宁》是海宁市广播电视台制作的长篇连播,作品是以海宁地方传说为蓝本进行的再创作。笔者演播前对作品做了认真的研读,发现作品中有不少含有地方名称、人物对话以及当地人的方言,有的甚至以方言来引申出故事。如果硬生生把它翻译成普通话来演播,虽较为规范,也符合媒体推广普通话的要求,但是总觉得会失去很多故事本身所要体现出来的趣味,也会失去不少老百姓生活中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的故事韵味。

由于此连播是在本地播放,如果将某些地方元素以普通话的方式表述,反而让听众觉得讲述的不够准确,以为你说错了,从而使连播变了味。不但老百姓感受不到发生在本地的民间故事的原汁原味,也将有损原有的传播效果。虽然花了很多精力改编、演播、录制、播出,但是可能事倍功半。

如果以全方言演播,可能生动性、贴近性都有了,但作品中的精髓未必能够全部传达出来,势必影响到演播的效果,因为无论从传播语言的角度,还是从表达准确的角度,普通话演播远胜于方言。再说普通话音韵美也深深地根植在百姓的生活中,也只能用普通话演播,情感的传送,语气的表述,才能更完美准确。

据上原因,演播者决定对部分对话、地名、人名和某些地方元素采用方言甚至土话表述,以使通篇地方故事长篇连播形神兼备,趣味横生,达到植根本土,引人入胜的传播效果。

二、长篇连播中本土文化的融合

十多个各自情节相对独立的故事段落,通过一定故事情节人物串联起来,并使它一气呵成,前后连贯,除了在编排上的匠心独具,演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乾隆与海宁的故事已经在海宁传说了数百年,有关于陈元龙是乾隆的生身父亲的传说,也有乾隆六下江南四住海宁的故事;有乾隆与鱼鳞石塘的故事、雍正皇帝将女儿调包陈阁老的儿子的传说、雍正亲生女儿九小姐在海宁成家生活嫁娶的细节、乾隆与海宁名菜“宴球”的故事、乾隆十考状元郎的故事、乾隆与胞弟陈家洛的故事等等。乾隆皇帝在海宁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情节,还有雍正皇帝对大学士陈元龙钦赐匾额,更有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显赫家族史。

以上乾隆与海宁的故事,在海宁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但是又无法连篇成集,因为缺少连贯性。《乾隆与海宁》这一长篇民间传说通过作者大量的搜寻采集,利用乾隆的特殊身份,将海宁的清代名人陈元龙及其家族、古镇盐官、海宁潮、海神庙、鱼鳞石塘等等地方人文元素,甚至战国时的吴越争霸的相关历史传说有机串联起来,有血有肉,生动形象,每个人的个性栩栩如生,同时又将海宁的人文历史融入其中,使海宁百姓深感家乡海宁不仅山川秀美,而且人杰地灵,充满了作为海宁人的自豪。

《乾隆与海宁》讲述的既有民间传说,又有真实的历史史料,说明雍正与乾隆在海宁的某些传说不是空穴来风,而实有其事。演播这样的地方民间长篇故事,不能照搬其他民间传说故事的演播方式,必须要接地气,融入当地老百姓对这一系列民间故事的亲近感。具体来说,首先,要把地方的传统习惯、传统文化、传统感情投放到演播中,这是作为演播者首先要做到的第一要务。其次,要以海宁听众的切身感情来处理每一个人物的语言以及故事的每一个情节。再次,原汁原味地使用海宁人习惯的称谓、地名和表达方式。为此笔者在演播中运用了部分方言,民间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言语,比如民间习惯称大学士陈元龙为陈阁老,而他的府邸则称为陈阁老宅,门口的小河称为陈家坝;而将海神庙称为庙宫,把闹市区称为庙头,而且均以方言的方式插播。以此使整个演播既有普通话酣畅淋漓的叙述,又不缺地方人文的特殊地方韵味,仅通过几个方言词语的巧妙插播,使海宁民间传说的地方特性完美地奉献给听众。

冯骥才认为长篇连播的价值在于“耳听文学”,不能照本宣科,播讲前必要的改编可以看成一种再创作。②笔者在《乾隆与海宁》的演播过程中,以插播方言的方式来演播这一民间传说的探索,也可以说是一种微调和“再创作”。实践证明,融合本土文化的方言因素的加入,既接地气又凸显了地方特性,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长篇连播中方言词汇的特殊效用

《乾隆与海宁》这一民间故事发生在海宁,而很多故事细节又是以不少海宁当地的人名、地方和方言联系起来的,且也因为这样的地方元素的组合,乾隆皇帝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才更加形象生动、形神兼备,加上播讲语言上主动掺入某些地方元素,从而为这皇帝与庶民的民间故事增添浓浓的地方传奇色彩,带有戏剧性的幽默。

比如乾隆首次下江南来到海宁钦点入住海宁陈元龙府邸,陈家众家厨冥思苦想以哪几道富有海宁地方特色的菜肴来招待皇帝,同时又要体现出陈元龙对这个皇帝儿子的思念之情。因为,乾隆皇帝原本是陈元龙的儿子,在海宁也是家喻户晓,只是没人敢明言,而皇帝此番来海宁,本来是来探亲的,作为陈家如何才能既表达对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尊敬,又表现出陈元龙对儿子的思念之情?于是陈家家厨想出了一道名菜,菜名叫“活络心肝”的海宁菜,烹制方式很有地方特色。其实这道名菜就是一句海宁话“我侬心肝”的意思,用普通话解释就是我的心肝宝贝。这道菜既体现了对皇帝满满的诚意,又表达了陈元龙对儿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再比如乾隆入住陈家私家花园“安澜园”,在一次游园时遇到了陈家老奴带着几个小孩在园中玩耍,就问家奴怎么有那么多孩子。家奴不会北方话,用海宁话回答“陈家小囡多来呒娘呒娘”,此语北方话的谐音意思:陈家小孩长大了没有娘。当乾隆意会此意时,悲从中来。偶然一句方言勾起了乾隆思娘心切,便下谕旨要在“赐安堂”召见自己的亲娘,陈家太夫人。故事巧妙地使用方言的谐音演绎出了乾隆皇帝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段故事的细节就是以方言巧妙地表述出了身为皇帝的乾隆也有普通人的平常心、平常情,海宁百姓对乾隆皇帝的敬仰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实践证明,演播时恰如其分地插入一句方言,使故事戏份的趣味性喷然而出。

故事当中有些情节涉及到好多地方名称,比如“王介角”“李介埭”“砖桥头”“蒋介义桥”等等,都包含有一定的故事,而用方言演说,海宁人听了故事的情节便会产生一定的联想,产生共鸣,从而倍感亲切。而让海宁人引以为自豪的某些地方菜名和点心的方言使用,更让故事凭添几分家乡情结,也让乾隆六下江南的历史故事与当今海宁紧紧地联系了起来,比如“刺毛眼球”“眼睛糕”“京粉头”等等,为乾隆皇帝特别制作的名菜名点一直流传至今,也只能用方言演播才能原汁原味地体现乾隆与海宁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研究者认为长篇连播节目要放下学术架子,博采众多语言表述方式之长,充实、丰富、完善广播语言。③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海宁话作为吴语的一种,承载了吴文化的重要特征,海宁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特色,吐字归音的特点和日常用语的生动性,都体现了地方历史和文化积淀。在演播实践中,方言的谐音特征和本土特性既能拉近受众,又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因此,对于地方特色明显的长篇连播,在以普通话作为演播语言的基础上,适当加入部分方言词汇,并结合广播语言“耳听语言”的特征对部分书面语进行方言词汇“再创作”,是有趣、有益、有意义、有价值的尝试。

注释

①徐玫丽,洪云菊.“长书连播”为何失之东隅,而收之桑榆——有声书火爆背后的思考[J].视听,2014(1).

②冯骥才.关于小说的长篇连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8).

③冯杰.长篇连播节目的广播语言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2年(8).

(作者单位:海宁市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演播海宁陈家
探析小说演播如何更好地“化为人物”
有声小说《白鹿原》演播艺术分析
——以李野墨演播版本为例
刘海宁作品(一)
PbI2/Pb5S2I6 van der Waals Heterojunction Photodetector
Porous AlN films grown on C-face SiC by hydride vapor phase epitaxy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新时代有声演播者应该如何掌握情气声的关系
天下奇观海宁潮
浅谈小说演播中的角色塑造
海宁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