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绮
(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关于提升高校中文科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胡 绮
(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是确保学校科研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探究和分析了高校文科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指出了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文科科研激励机制、加强科研管理制度保障、完善科研管理人员培养机制以及构建合理的文科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这样有助于文科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文科科研管理;对策;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评价
高校中文科科研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了文科科研产出,进而影响相应学科的发展及高校的竞争力。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中的文科科研管理工作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的突出问题,将会阻碍科研工作的开展。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文科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和剖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有利于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高校的各类排名中,较多的是以科研实力排名为主要指标,而科研实力的评比又较多的以科研项目及论文的数量或科研经费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这就导致了科研中更多的是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及论文发表的数量,而忽视科研项目及论文的完成质量,例如科研项目与论文的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力。这种科研成果的评判标准直接导致了科研管理制度的偏离,正确引导力不足。
文科科研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还体现在管理模式上。虽然许多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发生了一些改变,逐渐从行政主导模式向服务主导模式转变,但是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仍没有发生改变,导致两方信息沟通不顺畅,这样科研管理人员无法充分了解科研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引导,不能及时帮助科研人员解决各种问题,这样将不利于科研管理效率的提升。
高校中文科科研管理人员大多不受重视,尤其是二级院系的科研秘书,大多身兼数职,一般都是由行政人员或者辅导员兼任,由于承担的工作量大,科研秘书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在专门的科研工作上,从而严重影响了二级院系部门相应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针对文科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也很少,更不用谈重用和培养了,这样不利于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管理。
由于岗位不受重视,直接严重影响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致使科研管理人员大多在学校的科研工作中以配角自居,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不强,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大多数高校中几乎没有制定针对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和评优政策,无法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的评价,也没有对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好像只要完成上传下达、汇总数据、跑腿申报的任务就可以了。从高校科研的长期发展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可持续的。学校应该重视文科科研管理人员,针对管理人员建立合理有效的工作评价标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相比理工科较强的科研团队精神,文科科研人员团队意识较差,大多数文科科研人员喜欢单打独斗和独立思考。这就导致学科之间缺乏资源整合,学科综合交叉研究难以开展,资源与成果难以共享。由于科研人员凝聚力不强,缺乏合作精神,导致科研实力的分散,致使申请到重大科研项目的可能性较小,制约了科研成果的产出,进而严重影响了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创新潜力的发挥,不利于高校文科科研水平的发展与提升。
目前高校中文科科研激励机制仍然不完善,尤其是对文科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较少,明显低于理工科的科研经费。文科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经费只有15万左右,而理工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费则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1]。经费投入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文科科研基础条件严重落后于理工科的科研条件,同时经费投入不足也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无法激发科研人员的内发动力[2],许多文科教师都只是为了评职称提高薪资待遇而被动地去搞科研,严重阻碍了文科科研水平的提升。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文科科研的激励机制,激发出教职工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与创新,增强科研人员之间的凝聚力。
构建文科科研团队激励,加强教职工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凝聚力。高校科研团队是科研实力的关键因素,只有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的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和学术资源共享,才有利于增强高校文科科研的竞争力和创新力[3]。同时高校应该致力于为科研管理人员服务,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平台,加强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增加科研管理人员在团队中的归属感。
实现科研目标工作负责制,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在科研管理中,对科研工作做出贡献的人员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在职位晋升和薪资待遇方面适当给予倾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有利于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同时,高校在制定科研奖励工作办法时,尽可能让奖励办法有利于科研人员形成良好的动力机制,从而激发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变“被动科研”为“主动科研”。
加大文科科研经费的投入,为教职工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是高校提高文科科研管理水平的一项突破口。当前许多高校重理轻文,文科教师科研经费严重不足,造成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严重流失,使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人才极度缺乏。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文科科研的投入,改善研究工作条件,吸纳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为科研服务,实现学校既定的科研目标。
建立服务主导的科研管理模式,充分了解教职工的实际需求。科研管理人员应该转变科研管理理念,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针对科研人员的需求调整相应的管理制度,提升教师的科研动力。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制定更加可靠、高效的管理制度,更好地为教职工开展服务。
践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围绕学科建设开展文科科研。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头等大事,科研工作必须以学科为依托,从主攻学科的特色方向展开科研。同时在学科内部组建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使团队的科研人员沿着自己具有的优势方向展开科研,有利于形成学科的科研特色。
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文科科研管理水平[4]。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媒介手段,实现了科研信息资源的共享,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平台就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可以为教职工提供科研信息服务,加快科研管理的信息化[5]。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高校科研管理中,有利于提升科研信息影响力,从而有助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进一步做好管理、服务和指导工作,为科研服务的质量带来新的契机。
注重科研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文科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更多的条件。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广大教师,要想能充分地与各个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管理人员就必须拓展知识面,提高管理实践能力。高校应该对科研管理的新人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在入职前集中学习相关的科研管理流程、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职业道德等等。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多组织员工出去进修、外派培训以及参加研讨会的活动,尽量为文科管理人员创造较多的学习机会。
提高文科科研管理人员的归属感,确保科研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性。许多高校的文科科研管理人员都是由一些岗位人员兼任,经常更换,不具备稳定性,不利于二级学院科研的长远发展。高校应该从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特点出发 ,实行相应的目标考核、工作职责评价体系以及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将考核成绩与职位晋升和薪资待遇相挂钩。尤其针对一些兼职的管理人员,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助,同时结合荣誉激励、晋升激励、职业发展激励,刺激他们主动千方百计的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升他们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积极态度,甘愿为科研人员服务,从而促进学校科研事业发展。
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对文科科研成果进行公平的评判[6]。许多高校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都是重数量、轻质量,造成人文社科科学领域低水平的科研成果重复多,而高质量的精品少的特点。在对科研项目、论文以及专著的评价中,进行定量评价固然有必要,但是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定性评价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考察尤为重要,高校应该重视科研成果的创新与质量,引导科研人员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进而为高校创造更多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高校制定文科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时,应更多地关注科研成果对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价值,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繁荣。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应该具有一套普遍适用的原则体系,但同时科研管理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的目标分类,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体现科研成果评价的灵活性。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高校的文科科研管理水平,高校应该致力于文科科研激励机制的建立、科研管理制度保障的加强、科研管理人员培养机制的完善以及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的构建。如果高校文科科研管理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和发展,必然能使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取得长足的进步,从而促进高校文科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韦文华.高校文科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85-86.
[2]宋强.国际视野下高校文科教师科研动力及引导机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216-220.
[3]杭国荣.基于激励机制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6):98-99.
[4]王志刚,张晓妮,王国辉.对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01):66-68.
[5]闫磊凡,王德平.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J].科研管理,2016;37(S1):301-308.
[6]梁茵.理工科高校文科科研管理体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09-112.
G642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7.12.017
胡绮(1986-),女,工程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