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倩,雒照照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浅析财务主体“心理博弈”理论及影响
——基于行为财务学理论
赵亚倩,雒照照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经济迅速腾飞发展,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等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发展之路并不顺畅。“市场异象”不断出现,而原有的经济相关理论,不能充分而有效的解释这些“市场异象”,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有效、长期发展,然而,心理学、认知学的出现,并融入到金融学理论和财务理论,随之出现的“行为金融”和“行为财务”为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方向。这篇文献则是在阅读大量的关于“行为金融”和“行为财务”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主要基于行为财务理论探究财务主体“心理博弈”决策这一过程的理论性框架并潜在分析财务主体因“自我心理”所做出决策的影响。
行为财务理论;财务主体;心理博弈;决策理论框架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发展潮流中,不时出现不合常理的、现有经济相关理论难以解释的“经济现象”,而这些被称为“市场异象”,市场异象: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投资从众行为”、公司董事会管理层等高管人员的“过度自信”决策行为等,“市场异象”的出现,不仅引起了国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还激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行为金融学理论出现之前,由Kahneman 和Tversky 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期望理论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础,而对于国内学者的关于行为财务和行为金融的研究文献来说,主要运用实证性方法探究分析行为主体决策前后给市场或者自身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学者黄嫦月(2014年6月)在“基于行为财务的EVA估测方法研究”中就指出国内的与该课题相类似的研究文献中,大部分的重点在于行为主体的“心理博弈”决策后的EVA计量过程中的会计处理怎样调整,而相当缺少基于EVA基本理念出发,如何改进完善EVA的计量模型。不管是研究行为财务理论指导下的长短期投资行为、融资行为、营运资本管理及股利政策,还是公司的并购、重组、破产清算,大多数的重点集中于行为主体“心理博弈”决策后的影响量化指标测算,而严重缺少从财务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出发,优化改进完善拓展相对应的计量模型、结构等。
这篇文献则是基于“投资主体和财务主体的有限理性”和“市场并非完全有效”的假设基础之上,主要是从财务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并结合行为财务学理论内容,对财务理论有限的不同模块原有的理论框架在“新假设”出现的情况下的初步探究分析,并对“新假设”成立时的新的有限的不同模块财务理论框架及所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
公司并购首次出现是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19世纪末,在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美国,其自19世纪末至今已发生过五次较大规模的公司并购浪潮,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之所以并购,是因为公司内外部扩张、公司财务等的需要。公司并购,是公司法人本着平等自愿、公平交易、等价有偿的原则,通过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公司法人公司产权、公司经营权等的行为,是现代公司制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营运管理的重要主要形式之一。
首先,从公司并购的流程来看,大体包括并购主体公司通过公司调研选择倾向的并购公司客体(被并购公司)、并购双方各自集合人员对被并购公司进行价值评估(确定被并购公司值多少钱?是否有并购价值等内容)、并购双方进行谈判及完成并购签订并购协议四个步骤。而在并购的整个过程中,不管是选择并购客体、集合团队价值评估,还是并购谈判、并购协议签订,都是需要并购主体公司行为主体做出决策,而行为主体决策过程也就是自身的“心理博弈”过程,也就是说行为主体自身的“心理博弈”过程贯穿于整个并购过程。有限理性的不同的行为主体会在并购的每一步中都会做出不同的决策,而不同行为主体的决策会对并购整体产生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影响,既有好的影响,也存在坏的影响。缺乏自信、过度自信、一般自信的行为主体在并购决策过程中会做出不同的决策:缺乏自信的行为主体在并购十分具有可行性的情况下,可能由于自身性格或心理特点而不采取并购,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过度自信的行为主体来说,可能在并购并不是十分可行的情况下而坚决采取并购策略,这样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有效进一步发展,但也有可能因并购花费公司大量资本而不利于公司的正常营运使得公司的复苏期延长;而一般自信程度的行为人则是“理性人”假设的代表成员。
其次,从行为主体“心理博弈”决策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来看,过度自信和缺乏自信的行为主体所做出的决策,都与行为主体的自信程度有关,且都是在自信程度的某个特定范围内,并购绩效是随着行为主体自信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是超出这一特定的范围,公司并购绩效与行为主体自信程度是呈现反方向变动的。
最后,从行为主体“心理博弈”决策并购绩效计量模型来看,及在行为主体做出并购决策公司前后发生的易于查看、易于收集、易于量化的指标,这些指标也是有效构建和探究拓展改进行为主体自信程度与并购绩效关系模型的基础。而评价考察行为主体自信程度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及其影响比重,除了用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财务指标,还可以考虑与行为人自身有关的非财务指标,比如,可以通过行为主体在并购每一过程中做出决策的持续时间、决策过程中是否出现“重决现象”及其频率等。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在查阅大量资料的过程中,还没有搜寻到关于“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公司重组”的类似及相关的研究文献。因此,在这一部分内容分析公司重组,行为主体“心理博弈”决策理论框架梳理的过程中,仅仅是出于个人所学知识背景之下的知识积累、阅读的一些学者“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有关公司投资、融资、股利政策、并购等方面的研究”的研究文献后的,并参考学者的研究文献成果,创新性的采用对比形式对行为财务理论下的行为主体决策对公司重组可能产生的影响、影响如何基于行为财务理论进行研究及影响背后的理论框架等内容的简单梳理。
其次,从公司重组概念入手,公司重组是指公司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对公司的资源进行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的一系列活动,公司所进行的重组行为是站在公司战略层面上的决策行为而非公司的具体经营方面。公司重组与公司并购相似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公司重组包括扩张重组、收缩重组和破产重组,而收缩重组也是狭义公司重组的仅含内容。公司的扩张重组是实现公司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扩张,这与公司并购事实上是无差别的,而公司的收缩重组是指对公司现有的经营业务或资产规模进行缩减的重组活动,包括资产剥离、公司分离、股权出售、股权置换等方式。而在本篇文献中主要对公司的收缩重组中的资产剥离部分,并结合行为财务学理论内容,进行相关理论框架的简单梳理:
第一,什么是资产剥离?资产剥离原因是什么?基于行为主体的“心理博弈”的资产剥离决策行为的影响和资产剥离绩效的初步探索。
第二,行为主体在资产剥离的整个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心理博弈”即“自我博弈”的过程变化,也包括缺乏自信的行为主体的资产剥离决策和过度自信的行为主体资产剥离决策、行业从众的行为主体决策和行业逆向选择的行为主体的决策,这些都是基于行为财务理论而出现的内容。
最后,在基于行为财务的理论背景之下,行为主体“心理博弈”后对公司进行重组事项的重新调整,公司进行重组的决策也受到了行为主体心理变化的影响。在研究“与行为财务有关的公司重组”的相关课题中,要深入探究分析行为财务对公司重组决策的影响程度之前,理论分析并量化基于行为财务学公司重组的“新的研究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收集数据的主要来源是近期进行重大重组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并且分析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财务指标,还要考虑非财务指标带来的影响。研究公司重组绩效并基于行为财务学理论是当前国内研究现状之中还不曾出现的一项课题,而这也恰恰是本篇理论框架概述中的创新点之一。
现如今,市场存在的越来越多的“异常现象”不仅在一定程度推翻了固有的有效市场假说,还强烈的抨击了市场中的“理性人假设”,而本文则是在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和财务主体有限理性的假设条件下,通过对基于行为财务理论下的行为主体的“心理博弈”的部分财务决策理论框架的简单梳理,并简单的总结归纳了行为财务决策的影响,一方面,在以前学者研究文献成果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提出了“基于行为财务学理论的公司重组的相关内容的研究”,另一方面又在以前学者“基于行为财务学的公司并购绩效”的相关文献研究中的内容上又补充性的提出可以从“如何确定财务主体自信程度的某一方位或者说是程度节点”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总而言之,不管是对于“行为财务下的公司重组研究”,还是“确定财务主体自信程度节点的研究”,两者都是“行为金融”和“行为财务”研究领域中相对较新的课题内容,并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者开辟了“行为财务”和“行为金融”研究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也在某一方面填补了行为财务学研究的空白领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并亟待行为财务在目前已知领域上能取得更进一步的探索、更进一步的发展、更具体更全面的研究。
[1]席松鹤.行为财务视角下企业融资行为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许昊.基于行为财务的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绩效影响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
[3]黄嫦月.基于行为财务的EVA估测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田韬.行为财务理论在公司理财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市场,2016;(03):110-112.
[5]林玲.当前美国会计杂志中行为财务研究热点与评述——基于美国JAE、JAR、AR三本杂志[J].知识经济,2014;(10):84-85.
F275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7.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