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方志文化自信 推进方志文化建设

2017-04-12 06:51符思念
上海地方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方志中华中华民族

符思念

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第一批六期节目于2017年端午小长假期间在央视综合频道晚上黄金时段8点开播,引发收视热潮。这是第一次以创新的理念、用影像与方志结合的方式,记录一个县域的历史文明的脉络与地域人文的精神,讲述生动传奇的地方故事,展示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与特色的风土人情,从而以局部折射整体来解读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影像镜头是方法手段,方志文字则是精神内核。该纪录片再次启示我们,地方志记载一地历史变革、文化传承、风土人情、地理特产等等,这些方志典籍共同组成了记录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传承的载体。

自汉代以来,地方志编修绵延两千多年,传承至今,代代编修,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文明的独有文化现象。志书记载了中华民族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丰富海量的史实资料,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记载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记述了中华儿女创造的可歌可泣的文明史诗,先辈的道德风貌可以从中得到崇尚,历代璀璨绚烂的艺术文化可以从中得到传承。地方志承载着继承中华文明、弘扬历史传统的重任,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积极的作用。

一、地方志是记载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其中志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留存的古志有8000多种、10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1/10。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各地纷纷开展省市县三级志书的编纂工作,推出了数以百亿字计的地方志成果,打造了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群,成为中华文化弥足珍贵的地情资料宝库。李铁映曾经指出:“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优点特长,志书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①柳成栋:《浅论地方志的开发利用》,《中国地方志》2011年7期。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三者共同记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地方志介于国史与家谱之间,起着衔接纽带的作用。方志大家章学诚说过:“谱牒之书,藏之与家,易于散乱;尽入国史,又惧繁多。是则方州之志,考定成编,可以领诸家之总,而备国史之要删,亦载笔之不可不知所务者也。”①孔祥龙:《章学诚谱牒入志思想浅析》,《中国地方志》2015年1期。意思是,谱牒容易丢失,且内容过多过细,不可能都记入史书,而方志既吸收谱牒之精华,内容经删减以后较精要,可成为编修国史的重要资料来源,这样就保存了中华文化历史的完整的体系。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代代相承,成为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地方志反映了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风土物产、民风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追求等,记录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留存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方志文化独树一帜,价值卓著,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历史传统的重任,是中华民族延续文脉的重要载体。”②王伟光:《坚定自信 放大格局 拓展功能 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南海主权与地方志论坛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7年2期。我们要明确地方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定位,要明确地方志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作用。从古至今,地方志作为记录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历史的资料性文献,横陈百科,纵贯古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记录一个地方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最翔实的文献载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地方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二、充分认识、积极发挥地方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第三部分重点任务第一项“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中明确强调:“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这是又一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地方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地方志工作机构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努力推出优秀的研究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充分发挥地方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工程中应有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地方志自成一脉,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最具有民族特征的标志性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纵贯古今,横陈百科,有助于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中国地方志讲的就是中国故事,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魅力的有力话语体系,不仅有助于认清中华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观念、鲜明特色。”③王伟光:《盛世修志助力中国梦》,《人民日报》2015年9月10日10版。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就记载在古代旧志当中。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全面系统的整理历代旧志典籍,并联合科研院校、图书档案等部门,科学系统地开展古代旧志的点校、提要、考录、阐释等工作,通过整理挖掘历代旧志蕴藏的丰富资源信息,去总结梳理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传承的脉络,去了解感受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去掌握体会一个地方的地理风物,去传承发扬一个地方的人文风骨。充分系统整理挖掘古代旧志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要素,通过整理编纂,并通过现代知识的阐释说明,运用创新的理念,运用现代新颖多样的手段方法,去宣传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感化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让他们清楚知道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轨迹脉络,清晰感受中华悠久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和很多典籍中流传已久的精神风貌。

2015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纂的《中华家训精编100则》,从古代名家到当代革命家、仁人志士的家训中精挑细选了100则经典家训,分为“修身、励志、劝学、诚信、廉正、仁爱、慈孝、教子、和敬、处世”十个方面,形式新颖,内容生动简洁,图文并茂,达到了“教化之流,家至人说”的效果。从家谱、地方志书等文献中深刻挖掘历代优良的家训家风的素材内容,通过整理编纂,加以通俗的语言文字说明,辅以新颖的图画、书法的形式,很好地挖掘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用来加强对当代人进行家风家教的教育,以此来加强当代人对中华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

三、牢固树立方志文化自信,大力弘扬方志文化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已经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同时文化自信的范围非常广泛,包含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历史文明、民风习俗等各个方面。其中方志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史长河,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志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立足现实视角,地方志忠实记录着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新中国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放眼未来发展,地方志将持续不断地保存民族记忆,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翔实记载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永葆当代价值和恒久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①冀祥德:《总结经验 树立自信 高位运行 奋发有为 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国地方志》2017年1期。牢固树立方志文化自信,大力弘扬方志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文化不仅蕴含传承了中华民族古代悠久的文化传统,而且还忠实客观记录正在发生发展的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的进程。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坚定方志文化自信,就是重视探究历史的根源,就是延续民族的文脉,这样才能做好我们今天的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中树立方志文化自信,大力弘扬方志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2016年3月,“加强修史修志”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强调“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又一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地方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作用。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强调“加强地方史编写和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完成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出版工作。开展旧志整理和部分有条件的镇志、村志编纂”,再一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地方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一次又一次,从国家的顶层设计方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殷切期望地方志在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方面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方志工作者,我们还好意思再认为地方志是边缘部门而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吗?我们还好意思抱怨工作不重要、碌碌无为而辜负历史的重任与使命吗?地方志工作者,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应抬起胸膛,坚定方志文化自信,坚定方志事业大有可为的理想信念,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地方志工作者的力量。

四、从树立精品佳志意识、提高志书产品质量,建立健全修志法规制度,塑造当代方志人精神等全方位推进方志文化建设

(一)树立精品佳志意识,努力提高志书产品的质量。

方志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是以众多志鉴为主的方志产品为依存的,包括历代编纂的各级地方志书,各种类别的年鉴,顺应时代文化需求的方志文化丛书、地情文化书籍、地域文化研究著作、方志期刊和网络平台发布的方志产品等,他们为方志文化的延续弘扬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产品支撑,是方志文化存在的根基。所以要弘扬方志文化就必须努力提高志书年鉴等方志产品的质量,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铸牢方志文化传承发展的根基。李克强总理2015年12月就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召开作出的重要批示中要求:“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堪存堪鉴”就是李克强总理对地方志质量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方志编纂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始终将质量问题摆在重要的地位,始终秉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编纂规范,健全志稿评议、审查验收、质量评估等制度,从各个环节确保志鉴质量。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从2015年开始实施“中国志书精品工程”,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大力倡导志书质量建设,牢固树立志书精品意识,努力打造精品佳志,把志书质量建设放置于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推出了一系列质量上乘、深受读者喜爱的精品佳志。如已经出版发行的《中国名镇志丛书》,由全国11个历史名镇组成,很好地保护传承乡土文化,品读名镇,记住乡愁,既传承了中华文化,同时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建立健全修志法规制度,培养法治意识,推进依法治志。

2006年,国务院颁布施行《地方志工作条例》,成为地方志工作法治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10余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了有关地方志工作的法规制度。“目前,除天津、辽宁、重庆、西藏4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由人大或政府出台了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实施办法等。”①宋丽亚:《全国地方志法治化建设概括摭谈》,《中国地方志》2016年7期。这些法规制度,是开展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志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当然,随着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推进和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地方志工作条例》已经不适应地方志事业发展需要,亟需启动修订或者启动地方志立法工作,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适应新要求。同时,各地地方志相关的法规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改、调整,以便更好推进地方志事业的法治化建设。法规制度健全后,我们还要树立强化地方志工作的法治意识,要克服以往完全依靠行政命令推动工作的老思维习惯,克服地方志工作一定要依仗领导重视才能顺利开展的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坚持用法治思维来破解发展的难题,推动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切实提高依法治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对部分地方志事业发展滞后的地区,地方志工作机构应联合政府法制部门进行执法督查,加大地方志法规规章的执行力度,对其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督促其重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和加强保障。

(三)修志问道,直笔著史,努力塑造锤炼当代方志人精神。

方志文化的传承弘扬责任必然要落在当代方志人的身上。首先要继承古代史志先贤的优良传统,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坚守自己的事业。在清冷辛苦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淡泊名利,执着奉献。2010年全国地方志系统表彰先进决定中将方志人精神总结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恪尽职守、锲而不舍、开拓进取”。地方志工作者发扬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里找到自己的定位与价值,并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中拥有一席之地。坦然看待地方志部门的现实处境,淡泊名利,执着守望。努力提升历史文化修养,增强文化底蕴,培育史家风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

2014年李克强总理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殷切希望地方志工作者秉持“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精神,做好方志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李克强总理对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地方志工作者继续发扬方志人精神,志存高远,力学笃行,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方志工作者要以“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执着守望,辛勤耕耘。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弘扬方志人精神,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环境,着力塑造锤炼热爱修志、乐于奉献、务实敬业、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的方志人精神。

2017年4月,冀祥德在首届全国方志馆馆长论坛上提出来方志人的“仙人掌精神”。方志人好比是植物园中的仙人掌,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也不是香气扑鼻的梅花,不为人所知、很难为人所喜爱,但却有与其他植物不同的品性——“三耐一强”:“一是耐炎热。从地上植被看,各地拔地而起的华丽楼堂中找不到方志人的身影。二是耐干旱。从地下根系看,地方志工作机构少有人关怀,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其三,耐贫瘠。长期以来,地方志地位边缘,待遇低下,但方志人在贫瘠的田地里照样成长,没有肥沃的土壤依然健硕。四是生命力强。在澳大利亚的南澳洲,农场主一次引进多个物种,种在贫瘠的土地上,不浇水也不灭虫,任其自由生长。结果最后他发现长得最快、最富有生命力,很快就遍布庄园各处的就是仙人掌。”①冀祥德:《在首届全国方志馆馆长论坛上的讲话》,www.difangzhi.cn/zgdfz/gzyw/201705。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准确,方志工作者就是要学习这种“仙人掌精神”,在艰难艰苦的环境中,非但没有磨灭生长的信念,反而锻造激发了强大的生命的欲望,将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入贫瘠的土地,吸收仅有的水分营养,就能生根发芽,不断繁衍生长,在沙漠中撑起一片绿洲。

地方志工作机构应抓住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地方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历史传统,把地方志事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地方志工作者必须担负国家、历史赋予的崇高责任与重担,坚定方志文化自信,努力践行新时期方志人的精神风貌,大力弘扬方志文化,“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做一个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当代历史文明的书写者。

猜你喜欢
方志中华中华民族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