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新闻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以新疆高校为例

2017-04-12 05:59方佳辰
视听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材改革

□ 罗 彬 方佳辰

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新闻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以新疆高校为例

□ 罗 彬 方佳辰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加、新闻教育者与新闻工作者的协同努力,高校新闻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区域环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方式,向着高层次、立体化教育方向发展。本文以新疆高校为例,通过了解民族地区高校新闻教育现状,探析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改革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传媒业需求。

新闻教育;新疆;改革;新媒体

进入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转型变革新闻内容生产,对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改变。各地高校新闻学院纷纷积极转变新闻教学方式,在新闻教育理念的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尝试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新闻教育创新发展教育理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国家和地区新闻事业加速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新闻教育现状

高校新闻教育与新闻事业发展密不可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教育主要是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教育,旨在培养多民族新闻工作者。最初,少数民族地区如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的新闻教育以举办新闻培训班为主要途径,这一时期的新闻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教学理念传统、教学形式单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学科研究方向的多元化,少数民族地区借鉴内地高校的办学经验,结合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其新闻教育成果十分显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院校陆续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注重民族特色,实施民族语言和汉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关民族新闻史和地方新闻史的研究更深入细致,地域背景使学术论文与专著创作多以民族地区发展为主题。

以新疆地区高校为例,新疆新闻教育的正规化发展源于1983年新疆大学开设了新闻学本科专业,2003年成立了自治区第一个新闻学硕士点。近年来,新疆地区部分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阶段实施大类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合作基地,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条件;研究生期间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重视新闻前沿讲座使其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新疆地区高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积极参与以“共建教育合作平台”为主题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立足新疆,放眼世界,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交流的能力,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大学之间的教育合作,不仅为各国高校提供新闻教育改革交流的平台,更是为培养国际新闻工作者打通一条“新”路。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2016年之间新疆高校在校生增长率为27.3%,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校教师人数增加近32%,优质的人才队伍也为新闻学科建设和新闻教育改革注入活力,推动新闻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发展进步。但新疆地区高校新闻教育还有一些地方需进行改革:增强学生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发表质量、新闻思想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加深与内地高校的交流;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等等。2016年召开的“新疆新闻人才培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高层研讨会,探索新闻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重视培养新闻人才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分表明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于区域内新闻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二、新媒体时代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理念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于学习介质相对较少,获取知识来源较单一,参与式学习机会少,师生在课程学习中缺少互动和反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渠道多元化,社交媒体成为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理念开始转变: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强化教学重点。传媒业对于新闻人才的需求也悄然改变,高校对“全媒型”和“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说到:“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无论是传统教学理念,还是媒介融合发展理念,新闻教育改革需遵循规律,努力构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新闻学科理论体系。高校新闻教育需培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新闻理论学习扎实、实践能力精湛的新闻工作者。

(二)培养“全能型”“复合型”人才

在人人都有机会“成名”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客串”新闻记者。为保证新闻内容生产质量和新闻客观真实,新闻工作者必须恪守职业道德,能够掌握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多种类型新闻,这对新闻工作者的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所谓新闻反映社会百态,高校新闻学院需改革课程体系,精心营造优质读书环境,为学生设置更全面的课程如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学院还可以提供民族学、民族语言学、民俗学等课程。

(三)肩负“双重”职责的新闻教育者

2016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有了新的发展:“互联网+”为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新闻+直播”模式突出了报道的现场感和互动感;社交媒体称为“舆情聚集地”。新闻教育者应根据新闻业变化进行教育,运用丰富的网络视听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突出教学重点,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新闻教育者有责任与学生们一同学习新兴媒介技术的知识并指导其实践应用,同时有责任教育学生遵守网络伦理规范,担负媒介社会责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媒介融合中坚守人文主义精神。

(四)鼓励学生创新应用社交媒体

新媒体赋权大众的同时,给新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我们要利用这个平台鼓励学生创新应用,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一些在电脑、手机和移动客户端常用的新闻采编应用程序,了解诸如Editor AI的网络编辑人工智能辅助系统;鼓励学生在校内自办报刊和校园新闻公众号,从新闻采写到新闻把关再到新闻排版,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实践能力和开阔的新闻思维。

三、建构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场景的新闻传播教材

首先,明确教材目标。新闻传播教材是高校新闻工作者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的媒介,是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系统的学习过程的重要桥梁。因材施教十分重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对于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有着特殊需要,既要借鉴内地高校新闻学院普遍使用的教材,也要有贴近当地生活环境的教材,有新意、有趣味、有深度,可以引发深刻思考。专业课程上高校需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公共课程教程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利,让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其次,凸显民族特色。除专业课程教材的使用,建构独具民族风格和特色的新闻传播教材十分重要,如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现状等。一方面,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区域内的新闻传播史和民族文化研究有广大天地;另一方面,扩展学生研究方向,增添学习乐趣,一些关于民族语言、民族仪式的教材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适应多民族文化。有的时候教材内容与现实环境有一定差别,深入的学习研究需要充足的、可信度高的资料,实地调研成为一本“行走的教科书”。

再次,建构“互联网+”方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是现阶段教材升级的重要途径。纸质教材中嵌入高度关联的二维码,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对接,不仅可以浏览、收藏、下载,还可以共享学习资源。图像、音频、视频教材与VR技术相结合,通过视、听、触觉作用于老师和学生,为其营造与现实环境相一致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反馈互动。教材类移动APP可整合各类数字资源,例如超星移动图书馆,学习者可以在智能手机上自主选择新闻传播教材,馆藏信息的详实和在线阅读的便利提高了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效率。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传媒格局面临重组,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新闻教育改革永无止境,需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与内地高校、新闻教育者与新闻学习者、新闻同行与同行之间的共同努力。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职业修养提高,成为高校新闻教育发展的动力,新闻教育改革的与时俱进也推动着新闻学科和话语体系的建设,透过新闻学科研究可以发现:新闻传播教育始终与社会发展互动、同步。

1.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和新闻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J].新闻与写作,2017(04).

2.贾庆强.对新疆新闻教育现状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6(06).

3.蔡雯.试论新闻传播的变化与新闻教育改革[J].文化与传播,2013(01).

(作者罗彬系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方佳辰系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教材改革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改革之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