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报道“网帖化”现象的成因与规制
——以传统媒体的“两微一端”为例

2017-04-12 05:59孙晶晶
视听 2017年10期
关键词:假新闻新闻报道传统媒体

□ 孙晶晶

媒体新闻报道“网帖化”现象的成因与规制
——以传统媒体的“两微一端”为例

□ 孙晶晶

新媒体环境下,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网络平台成为新的舆情聚集地。此时,传统媒体纷纷转战新媒体平台,开通微博、微信或建立APP进行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新的传播格局。然而,传统媒体的“两微一端”平台为吸引受众注意力而一味求快,导致新闻报道“网帖化”现象泛滥,促使假新闻狂潮爆发。一方面,有损专业媒体的公信力且易引发群体恐慌行为;另一方面,暴露出媒介内部新闻报道规范性的危机。在这种专业规范日渐弱化的严峻挑战下,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重新界定新媒体环境下“两微一端”平台的新闻报道职业规范,并规避不良操作行为,将有利于传统媒体的成功转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公器的效用,从而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两微一端”;新闻报道;“网帖化”

一、新闻报道“网帖化”的表现

所谓新闻网帖化,是指专业媒体对网络平台上的热门话题不加证实①,经过简单信息加工、重组随即贴上“网传”或者“有网友称”等标签后传播给受众的现象。新媒体浪潮下,网络“新闻”生产已完全去中心化,信息从四面八方袭来,为媒体带来了丰富的新闻源。然而,在环境的逼仄和转型的冲击下,都市报等传统媒体为吸引受众注意力抢发新闻,在其“两微一端”平台的新闻发布方面减弱了把关力度,催生了新闻报道“网帖化”现象,导致假新闻狂潮爆发。

这几年,引起全国关注的假新闻案例层出不穷,例如《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发布的“女孩跟男友回家过年,见到第一份饭后想分手了”以及《广州日报》的“回乡不能上桌吃城里媳妇掀桌子”等新闻报道,最后都被证实是虚假新闻,这些新闻信息多来源于网络热门内容。同样,随着2017年高考落下帷幕,假新闻狂潮再次来袭。6月10日高考阅卷工作才正式开始,可6月13日上午,网上却热传:2017年全国高考第一篇满分作文出炉,来自江苏考场,作文题目是“人生如路,快上车吧”。各大网站进行转发,令人吃惊的是传播者中不乏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号。这些新闻都以“据媒体报道……”的形式出现,没有真实可靠的信源,让人无从查证。6月8日语文考试结束的当晚,各大贴吧就开始热传这篇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此时高考阅卷尚未开始。直到6月14日晚上,各大媒体又纷纷开始辟谣:经江苏省考试院证实“2017第一张高考满分作文”为假消息。著名媒体评论家曹林在微信公众号上针对这一现象指出:“哪里是什么高考满分作文,这是媒体人在新闻操守上再一次交出的零分作文。”②

由于网络信息驳杂以及公众自身获得真实信息渠道的局限性,受众只能利用专业新闻平台来寻求事件真相。如今,媒体这种不负责任的“二传手”行为,让本属于网络热门话题或者谣言类的信息转变成具有“伪新闻价值”的信息,不仅违背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不利于媒体公信力的树立,也容易误导社会舆论走向。

二、新闻报道“网帖化”现象的成因

(一)媒体内部把关的弱化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后由传播学者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提出了新闻传播把关模式,此时的把关人主要是指从事新闻编辑和加工的人或机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人都掌握了话语权,受众的注意力成为媒体争夺和消费的资源,把关人也从新闻专业编辑扩展到网民以及新闻门户网站的编辑。此时,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时期为求得生存纷纷施行“报网合一”的转型政策,建立起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然而,在“两微一端”平台上,专业新闻媒体却忙于求得受众的关注,而放松了对新闻报道的把关。当网络热门话题出现,媒体疏于对信息真实性的核查,在经过简单加工后或干脆直接采用原文发布,缺乏对事件的调查。例如,2016年10月15日,“女员工每日排队吻老板”的新闻在新媒体中疯传。后经证实,这是一条假新闻,新闻中的视频内容系该公司组织的游戏活动。这种未经证实而被传播的新闻说明媒体内部各个把关渠道的缺失,新闻编辑等把关人从信源的真实性确认到新闻信息的加工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存在着把关弱化的现象。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价值实质的模糊化

据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传统媒体微博已达17323个,泛媒体类公众号超过250万个,全国的主流媒体客户端达231个,且超过九成的传统媒体都建立了专门的“两微一端”人才队伍。然而,在我国,商业新闻门户网站并不具有新闻采访权,只能转载新闻。所以,商业门户网站在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下,利用时下网络热门话题,制造网络“新闻”,抢夺受众市场。一方面,这种网络“新闻”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称之为新闻。并且,这种网络“新闻”的非专业性,扭曲了专业媒体人的新闻意识,在耳濡目染下,受到了不规范性新闻报道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媒体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信息驳杂,新闻记者并未处在事件发生地,以至于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无法立即证实,便容易轻信网络谣传,在话题热度的冲击下成为潜在的谣言传播者。新闻和谣言混为一谈是新闻界的禁忌,没有真实性的信息甚至不能被称为新闻。如果只是简单复制、加工网络热门话题,那么受众只需点开微博,便一目了然,并不需要新闻媒体的存在。可恰恰是这种经不起推敲的“伪新闻”,模糊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价值的实质,导致“借助热点,第一时间抢发新闻,争取最大受众点击率”这一现象在整个媒介环境中爆发,高受众点击率逐渐迷住了媒体从业人员的双眼,以至于新闻真实性原则日渐让步于受众点击率。

(三)受众新闻选择的垂直化

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中指出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③,数字时代中这种议程设置理论的媒介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众媒体这一“垂直媒体”的权力向互联网“水平媒体”转移,互联网平台下社交媒体的公众议程主体发生偏移,个人议程在很多情况下成为议程设置的激发点和归宿点。④在新媒体环境下,当某一话题被公众关注,成为当下热点事件后,作为媒体不得不关注该事件,以便了解公众的信息需求,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据2016年CNNIC数据显示,上半年网民关注网络新闻深度内容的比例为46.6%,基本只看新闻标题、只看首屏内容的比例打破30.5%,并且仅有25.7%的用户在转发新闻前不会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而直接转发。受众新闻选择的垂直化以及注意力的随意性和分散性刺激媒体利用网络热门信息,制造“标题党”提升点击率。同时,也促进了利用大数据而形成的“算法分发”逐渐成为互联网新闻主要的分发方式。相对于纸媒和PC门户时代的“编辑分发”方式,“算法分发”主要筛选用户感兴趣的新闻资讯⑤,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媒体为寻求时效性和点击率而倾向于受众的快速阅读习惯生产新闻,淡化了新闻报道的专业规范性。

三、新闻报道“网帖化”现象的规制

面对网络环境下新闻“网帖化”现象的泛滥,以及由此造成的新闻行业规范性危机和不良社会影响,积极整顿新闻传播乱象、优化新闻从业环境迫在眉睫。

(一)强化新闻采编把关过程,着力挖掘事件真相

与以往相比,数字化背景下新闻的采集、发布更加便捷。作为专业媒体人,需把握时机,利用多层次的信息渠道,积极掌握当下最新热点,实时了解受众需求,力求真实性和时效性并存。在此过程中,需强化新闻信息的采集、编写、审稿、发布的整个流程的信息筛选和把关行为。由于互联网时效性更强,媒体发布新闻后其发挥的舆论影响更快更强。因此,尤其要防止把关人缺失的现象,着重提高采写和编辑过程中把关人的责任意识。一方面,注重核实采写过程中的信息真实性。对于网络信源的多渠道和驳杂性以及热门话题的冲击力,专业媒体人需多方证实,以提高自身的辨别力,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去伪存真,针对网络“新闻”提出新闻五要素的专业性质疑。另一方面,把好编辑审核过程中的责任关。一篇新闻稿由记者采写完毕,交由网站编辑审核。面对实时发布的新闻,编辑承担着新闻真实的核心要责。从编辑到主编再到发布中心的主任,每一层都需慎重把好审核关。

(二)提高媒体人员的新闻意识,形成自身竞争优势

媒介融合趋势下催生的网络“新闻”具有随意性和片面性,这种网络“新闻”的非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专业媒体人的新闻意识。因此,提高媒体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更专业的传播人才迫在眉睫。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网络新动态,积极引导从业人员的舆论危机意识,培养从业人员公正独立的新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新闻专业知识的培训。传统媒体“两微一端”平台与传统媒体有着直接的联系,面对新闻商业门户网站的冲击,传统媒体的“两微一端”平台需学会利用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发挥自身在专业采访渠道以及新闻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同新闻商业门户网站形成错位竞争,第一时间挖掘事件真相。在新闻报道深度和权威性方面,吸引那些在商业门户网站无法得到满足的受众,建立自己的受众市场,净化社会舆论环境,引导社会舆论动向。

(三)培养用户新闻质疑意识,提升网民新闻素养

面对新闻用户零碎化、个性化的阅读习惯,以及普遍缺少对新闻真实性质疑意识的现象,培养用户新闻质疑意识至关重要。社交媒体时代,社群传播表现为“人人都可能是记者,人人都拥有传播权”,因此,培养用户的新闻质疑意识,整体提升网民新闻素养,可从信源等传播主体方面有效遏制假新闻的传播,从而帮助新闻媒体净化信源、规范操作,监督、批评媒体新闻报道的“网帖化”失范现象。

(四)整治网络“新闻”传播乱象,加强新闻法律规制

我国新闻商业门户网站数量庞大,一定程度上操纵着社会舆论的发展动向。由于多数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并不具备专业媒介素养,导致假新闻狂潮相伴而生,对整个新闻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国家以及新闻行业急需整治网络“新闻”传播乱象,坚决打击假新闻的传播组织或个人,为整个新闻行业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面对新媒体中的新闻传播乱象,需加强传统媒体“两微一端”平台的新闻法规规制,严惩不按新闻规范行事的新闻传播者。针对庞大的新闻商业门户网站的非专业性,强化其从业人员的新闻专业知识,制定专门的法律条文,规制其新闻传播要素及模式。

四、结语

2017年5月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规定:自2017年6月1日起,将新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等纳入监管范围,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门户网站的新闻。这一规定主要针对的是广大网民个人,是从受众的角度预防虚假新闻的传播,但是假新闻的源头治理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虽然早有新闻法规的制定,但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如何坚守行业的职业操守仍然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同时,我们更要警惕整个新闻行业中形成的不良风气。

注释:

①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白红义,江海伦,陈斌.2016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7(01):4-15.

②曹林.营销号炒作编造的高考满分作文竟又被媒体当新闻追捧 [EB/OL].[2017-06-14].https://new s.uc.cn/a_4697472308885863685/.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4.

④高宪春.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1):12-20.

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 [EB/OL].[2016-08-03].http://www.cnnic.net.cn/hlw fzyj/hlw xzbg/hlw 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假新闻新闻报道传统媒体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