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实
“互联网+”时代中的气象影视发展新生态
□徐 实
本文在“互联网+”这种新经济模式的启示下,结合气象影视与“互联网+”的关系,尝试提出一个概念化的构想:无处不气象。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新思路,探索在该模式背景下气象影视可能形成的新生态,利用现有技术和渠道,尝试搭建这种新生态下的新体系、新结构,从受众需求、服务内容、互动体验等方面,打破传统气象影视服务目前的局限性,探索新模式、新环境下的气象影视新服务。
互联网+;气象影视;发展新生态;无处不气象
“互联网+”,笼统理解就是把互联网嫁接到各行各业中去,形成以网络为载体、大数据为依托、移动端作传播介质的新经济模式。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推动互联网向生产领域拓展,各大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新思路,创造出“互联网+”的新产品。把气象影视嫁接到互联网上会衍生出什么,这是本文思考的核心内容。
第一,“互联网+”模式中的线索。点对点,缩短传播距离,打破传播空间,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第二,成功转型经验。中央厨房、阿基米德、澎湃新闻等,品牌化、资源共享、多渠道分发,与受众间的良性可持续互动等,从内容、形式到传播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更快、更广、更精准地实现内容的靶向传播。第三,制作新技术。开发快速定制、制作、合成、加工、包装、分发的气象影视节目系统。
这里提出一个概念化的构想:无处不气象。在“互联网+”时代里,餐饮、支付、交通、物流等,已基本实现24小时覆盖,气象影视节目最终也必定要走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贯穿于公众的生产、生活中。
(一)无处不气象的生态框架构想
目标式传播。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为公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个性化针对式气象服务。细分受众、区别场景、异化载体,提供具体的、有区分的、更具实用价值的气象信息。利用现有车载设备包括手机、导航、调频广播等,同时建立用户反馈路径,通过语音、视频、图文等形式交换信息,不断推进气象服务发展。
品牌化发展。通过多产品的组合效应,打造气象品牌,除气象影视日常节目以外,以气象服务为核心,把气象影视产品附着到生活用品当中,直接提供气象信息,并予以生活建议。用智能水杯为公众提供空气湿度及饮水建议,用靠枕为公众提供日出日落时间及睡眠建议等等。同时,可以增加简易的反馈机制,通过智能水杯、靠枕等第一时间将简单的使用体验反馈到云平台,形成良性回路。
(二)气象影视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纵观“互联网+”模式下的新形式,互联网是信息传递和沟通的便利渠道。各行业“互联网+”的产品纷纷成功,如网上购物、共享单车等,这种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无疑是适应当下的生存之道,这为气象影视也带来了启迪。对于气象影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从发展思路着手,互联网是渠道,互联终端是媒介,最终实现的依旧是人到人的服务。气象影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即是充分借助这一渠道和平台,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的优势,将气象影视产品第一时间传送到用户手中。
(三)气象影视的点对点服务
受众需求决定了气象影视发展的产品样态。就目前而言,受众偏好于接收简短、精悍的传播内容,倾向直接、迅速的传播方式。如受众需要实时天气,只需要键入查询即可获得,传统的视讯方式显然已满足不了受众需求,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具备实时更新、双向互通、满足用户需求的终端平台,基于这样的平台来传播气象影视内容,基于用户需求和偏好,提供差异化、可选择的气象影视产品。
通过多样化的媒体表现形式和方式,具象化气象行业专业信息。例如紫外线强度5级,可以通过真人表演的流媒体形式呈现。另外,碎片化、快餐化的“消费”方式也是当下的传播特点之一,气象影视的生产者们必须改变思路,制作精良、具有爆点的气象影视节目,快速、精准地传播给目标用户。
(四)气象影视与新技术的“联姻”
科技是气象影视发展新生态的第一驱动力。基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穿戴设备,如手机、手表、眼镜等,其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传播优势。虚拟现实技术逐步成为潮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革新,公众已经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进行虚拟现实互动、艺术创作、游戏娱乐等活动,在未来,这种互动和交融会充斥我们的生活,极大程度上模糊现实与虚拟间的界限。
创新科技为气象影视发展保驾护航。气象影视的制作水平相较于同类影视作品确有差异,其中原因诸多。不过,同时也说明气象影视在新技术的运用上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D技术、虚拟场景等都是不错的手段和方法,增强从业人员对剪辑、调色、包装软件的应用能力,加强学习理论知识,具有创造性地完成气象影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最终达到自动化制作。
(五)气象影视以内容为核心、服务为关键
内容需求决定产品样态特点。内容要丰富,可看性强,除了日常的天气情况和气温情况,气象影视要加强一切与气象相关的衍生服务产品,例如灾害天气防护知识、养生知识、道路安全指南;形式需多变,兼具生活娱乐与实用性,联合智能端工具类、游戏类等的软件,服务到位,解决公众在生产生活中与气象相关的实际问题。
气象影视为受众提供必要的气象信息,包括天气资讯、天气预警、气象科普和生活气象等,气象影视在“互联网+”模式下的新生态,就是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淘汰被受众所抛弃的节目类型,打造气象影视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为用户提供更贴近其实际需求的气象影视服务。
(一)打破传统僵局,重塑气象影视新形象
开拓思路,围绕“无处不气象”,将气象信息植入各个场景。充分调查用户需求,确定与渠道相适应的传播形式;联动生产,用最便捷的技术实现更优化的效果;提供和确保反馈互动渠道,为传播提供循环可持续基础。
完善气象影视服务。气象影视不再是数字播报机,更应是生产生活的保障军。气象与人息息相关,我们不得不应对天气的变化,气象影视力求定制化服务,为人们在不同环境、不同时刻提供24小时全方位的气象服务。
(二)共享大数据,传播视野转向智能设备
互联网飞速普及,大数据陆续共享,智能移动端广泛应用,这三个方面为气象影视带来了无限创新可能,气象影视必须联合这些新科技产物,打造出人类的未来气象生态。
科技推动产业,气象影视要抓紧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一是新媒体平台优势足,二是多屏互动趋势显,三是新兴科技便利强。从制作到播出,联动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更能为沟通争取时间。对于气象影视传播的气象信息而言,对时效性的要求更甚,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兴技术带来的传播优势,充分利用,提高气象影视的传播效率。
(三)改造产品内容,提高服务效果
服务效果关键在于内容。第一,需求牵引,内容为王。公众需要的信息不止于数据,而是这些数据背后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信息,气象影视应致力于对气象信息的解读性传播,避免停留于“转述”的角色。第二,高可视化,便利解读。为受众省去二次加工的过程,气象影视将可视化数据、文字等抽象内容,以具象化图形等方式呈现给受众。
提升服务效果方法有二。第一,新媒体、智能设备先行。手机、电子报刊等的移动端是首选介质,合理扩展移动应用软件,更快、更广、更高效地传播气象影视节目。第二,从衍生产品着手,嵌入公众日常生活。打造传播气象服务的生活化产品,形成气象影视品牌化效应;开发相应软件、游戏,增强用户对气象信息的体验;大力开展公益活动,让专业气象走进公众生活;大力发展粘性用户,最终产生经济效应。
加强与各行业间的合作,更有效地服务于受众需求。旅游、交通、海洋、农业、电力、水利等,在目前的联通基础上,增强气象信息的传播效应,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可视性,拓宽各路传播渠道,加强受众反馈,有针对性地制作不同的气象影视节目,真正实现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
互联网+气象影视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直接性、趣味性的气象服务才是受众所需要的服务。在“互联网+”模式盛行的新时代背景下,气象影视要充分考虑受众需求和用户习惯,以更为有效的传播为基本要求,做好气象服务。打通多路传播渠道,提高气象信息的传播效率,形成“无处不气象”的气象影视新生态。同时,气象影视工作人员必须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模式,打破原有禁锢,突破多方束缚,在新的科技时代里创造气象影视服务新生态。
1.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95-107.
2.孙丽红,王浩宇,苏晓妹.气象影视的创作原则与思路探讨[J].科技风,2016(12):174.
(作者单位:海南省气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