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北宋山西进士地域分布

2017-04-12 10:38杨瑞军
关键词:进士山西

杨瑞军

(湖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试述北宋山西进士地域分布

杨瑞军

(湖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北宋时期,山西地区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人文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进士及第者尤为稀少,其地域分布特色鲜明。总体上呈现南多北少,东强西弱。地域内分布差异较大,地域间分布密度不均,北部和西部稀疏,南部和东部密集的特征。北宋山西进士的这种地域分布,反映出当时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教育水平。

北宋;山西进士;地域分布

北宋科举,承袭隋唐,臻于成熟。尤以进士科为盛。史载:“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1](P3603),“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科,而进士得人为最盛”[2](P3604)。同时,北宋政府“兴文教,抑武事”[3](P394),进行多次科举改革,力图保持考试公开、公平、公正。太祖“常语近臣曰:‘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4](P3606),并意图“博求俊彦于科场中”[5](P3607),以笼络士人。这使得更多的士人,投身科考以期进士及第。对于北宋进士地域分布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江西、福建等省,北方地区学界关注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少空间,可供发挥。本文依据《宋登科记考》和《山西历代进士题名录》,拟从北宋山西进士的地域分布为切入点,探讨其地域分布特征及其原因,以期有裨于对山西进士的初步认识。

一、北宋山西进士地域分布

北宋山西地区,“为京室之夹辅”[6](P1),“国之屏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7](P326)。基本上涵盖了今日山西大部分地区,包括北宋河东路大部,“其地东际常山,西控党项,南尽晋、绛,北控云、朔”[8](P2138),“而雁门以北则属于契丹”[9](P1779),还包括永兴军路黄河东岸地区。其地下辖:四府(太原府、隆德府[潞州]、平阳府[晋州]、河中府),十三州(绛州、泽州、忻州、辽州、代州、汾州、宪州、石州、岚州、隰州、慈州、解州、陕州),八军(威胜军、火山军、晋宁军、保德军、岢岚军、平定军、宁化军、庆祚军),九十二县①。以下依据《宋登科记考》和《山西历代进士题名录》②,并参考其他学者成果,经整理考证,北宋一代,山西共有186名进士③,其人数及地域分布具体情况见文中表一、表二。

二、北宋山西进士地域分布特征

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其所表现的特征是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域性和人文性。北宋山西进士的地域分布呈现以下特征:

(一)南多北少,东强西弱。由表一可知,山西南部各府(州、军)均有进士分布。除平阳府外,进士人数都在10人以上,而以泽州最多,为33人,而北部沿边各州大部分无进士分布,除岚州有5人,代州6人和威胜军4人,忻州有1人外,山西北部沿边各州(军),在北宋167年历史上,无一名进士。

山西东部各府(州、军)均有进士分布,虽然沿边的忻州、代州、威胜军进士分布稀少,辽州和平定军无进士分布,但是相比西部各府(州、军),进士人数分布明显超过西部各府(州、军),西部各州除去位于山西南部河中府、绛州、平阳府外,岚州有5名进士分布,隰州与石州各有一名进士分布,北面的西部8个州军,无一名进士分布。

表一 北宋山西进士地域分布

表二 北宋山西进士各县、州治分布、比例及排名④

另外,由表一可知,北宋时期,太原府地区“为自古都会之区”[10](P60),“科名甚盛,其文行兼优者,正复不少也”[11](P375),其进士人数分布在山西地区最高,为43人,接近北宋该地区进士分布的四分之一。因此,北宋山西进士地域分布特征,在总体上,纵向呈现南多北少,横向呈现东强西弱的分布特征。

(二)地域内差异较大。由表二可知,无一个州级行政区内,所有的县有进士分布。分布比最高的泽州,6个县中有5个县有进士分布,而州治晋城县中进士人数14人,含泽州所有进士的五分之二以上,被称之为“科第一时蔚起,以文与字名者甚众”[12](P4)。汾州5县中有4县有进士分布,而州治汾阳县3人,进士占汾州进士比的五分之一多,此地区进士分布较为平衡。陕州与解州都有2县有进士分布,解州州治解县进士与全州进士比为五分之三,而陕州州治不在山西境内故州治无进士分布。

太原府10县中有6县有进士分布,而州治平晋县进士在全府进士五分之二以上。河中府与绛州都是7县中有4县有进士分布,而州治河东县进士占全州进士比高达五分之三,而绛州州治正平县进士占全州的近五分之一。北部各州由于府(州、军)的地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原因,在区域内部进士分布也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忻州、代州、威胜军进士分布,占全州一半的县,而隰、石、岚等州有进士的县,不到该州所有县的一半,隰州、石州最少。但是这些州进士却集中于州治,石、岚、隰和忻州进士全部都在州治,而代州进士分布最多。平阳府幅员广阔,但10县中仅有4县有进士分布,而在北宋一代,其府治临汾县只有1名进士及第,州治进士占比例最低。

(三)地域间密度不均。由表二可知,泽州、太原府、解州、陕州、河中府平均每县进士都在3人以上,属于进士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泽州平均每县进士人数最高,每县高达5.5人,太原进士人数总体虽然最高,但是相较于每县却不及泽州。岚州、代州、汾州、隆德府、绛州平均每县进士人数都在1.5人以上,属于进士分布较为密集地域。

岚州、代州虽地处北部边陲,但是平均每县进士较之一些南部东部州军要高。平阳府、威胜军、忻州、隰州和石州平均每县进士几乎无人,这些地域应属稀疏分布地区,虽然进士每县人数分布较少,但是基本上有进士存在,平阳府虽为南部州军,但是平均每县进士分布非常稀疏。而慈州、宪州、辽州、火山军、晋宁军、保德军、岢岚军、平定军、宁化军和庆祚军无一名进士,属于无进士分布地区。各地区进士虽然每县进士密度不均,但是基本上还是符合北部和西部稀疏,南部和东部密集这种分布特征,但是极个别州(军)与此有所偏差。

三、 北宋山西进士地域分布原因

北宋山西进士呈现出上述的地域分布,这种分布是由诸多因素导致,主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人文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一)自然地理环境。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干燥,全年降水量400——600毫米,由西北到东南递减,夏、秋季降雨量大,春冬降雨量小,而其地形地貌70%都是山地和丘陵,南部平均海拔约830米,向北渐高至1666米,地形北高南低。史载:“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13](P1774)在这些群山所夹中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忻定、太原、长治、运城、泽州盆地,河流穿过其间,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人口众多,是山西的重要农耕区,经济社会发达,文化繁荣,也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其他北部、东部、西部山区,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人口稀疏,农业发展条件差,除部分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外,经济社会欠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落后。

现在的运城地区地处山西西南,在北宋时期基本包含河中府、陕州、解州,地理环境优越,“黄河萦绕,南有美阳,北有晋原,抱三峻之秀,扼横岭之奇,中条耸犟而蜿蜒,涑水绕而清萦带”[14](P62),是山西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人才辈出,在此地区北宋时期进士及第者众多。北宋山西泽州地区,地理环境虽然不及运城地区优越,却靠近西京洛阳,交通方便,距离东京开封距离较近,而这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泽州士人求学于京城,探知朝廷所派阅卷之人的文风喜好,提供便利,极大增加了及第的可能性。司马光深有所感“盖以朝廷每次科场所差试官,率皆两制、三馆之人。其所好尚,即成风俗。在京举人追趣时好,易知体而,渊源渐染,文采自工”[15](P728)。而山西偏远地区,“跋履道途,蒙犯风雪”[16](P725),到京城参加科考极为不易,更无条件去京城求学,探知文风好恶。北宋山西保德军,最为偏僻。史载:“地邻边塞去河套密尔,城郭处万山中,黄河则环绕其下,土瘠民贫”[17](P2),地理环境恶劣,影响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地区人才不兴,路途遥远,也使很多士人无法应考。

北宋山西吕梁地区,汾河沿岸的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四县,在北宋时属太原府,靠近区域行政中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北宋时期进士及第者较多;而其中间地带,岚县、离石、方山等县,北宋时期的石州、岚州,也属吕梁山地,低山相间,川伏其中,覆盖较好,自然地理条件次之,而其进士及第者也次之;黄河沿岸的石楼、兴县、柳林、临县等地,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境内梁峁林立,沟壑纵横,虽然靠近黄河,但是水源奇缺,植被稀少,自然环境恶劣,在北宋时期更是无进士及第者[18](P1)。自然环境,虽然不能直接影响地区进士的地域分布,却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够间接影响到该地域文化的发展,进而影响该地区进士人数及其分布。

(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一个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持。北宋时期,地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漆侠先生曾概括,宋代经济发展是“北不如南,西不如东”[19](P44),北宋山西经济发展也体现出此种格局。

山西地区,自古“有盐、铁之饶”[20](P2138),农业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商业较为兴盛,手工业也较为发达。是北宋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属西北区域市场,地处边疆,边贸发达,而其“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21](P10623),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大。“并、晋、绛、潞、汾、泽等六州在河东物力比他州富实”[22](P177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足,是河东地区发达的经济区域。

并州太原府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条件好,商品贸易繁荣,“以稼则硕,以植以茂,以牧则畜,以雨则庶,而人用则富,而邦以则阜”[23](P167)。沿汾河、涑河和沁河等河流的山西地区的河中府、隆德府、平阳府、泽州、汾州、绛州,这些地区,受到山区洪水冲刷“每春夏大雨,众水合流,浊如黄河”[24](P6779),含有大量泥沙顺流而下,沉淀于这些河谷地区,形成了淤田,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这些泥土富有肥力,提高了地力,增加了粮食产量,因而这些地区“地沃民勤,颇多积谷”[25](P4241)。这些地区不仅农业发展有优越的条件,手工业、矿冶业和商业也很发达。手工纺织业有泽州、汾州和威胜军等地的丝织品,在北宋被列为贡品。北部牧区的毛纺织也相当发达,金属制造业有太原府的“铜器名天下”[26](P9524),享誉全国。另外在矿产开采冶炼业,有大通监,“管东西二冶烹铁之务”[27](P1047),并在多地设置冶务,“晋州,冶务旧置;泽州,大广冶旧置”[28](P5375),平阳府,“晋州神山县谷水泛出铁,方圆二丈三尺,重七千斤”[29](P9),铁矿资源丰富,为铸造铁钱提供了原料。盐是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山西“解州池盐不种自生”[30](P144),产量在北宋可占全国盐产量的20%,行销全国。山西地区新兴市镇,也多集中于南部、东部和沿河谷地区,这些地区商贸发达,商税收入颇丰。因此,北宋山西南部和东部地区发达的社会经济,为当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山西北部和西部各州却相对贫困,人口稀少,地区开发程度低,欧阳修巡视河东时,见到“尝行威胜以东及辽州、平定军,见其不耕之地甚多”[31](P1705),有大量土地闲置。河东地区“山田多沃土少”[32](P6836),农垦条件也相当差,如“隰(州)之民,所居之室在地中,所耕之田在天上,无水可溉,有石难锄”[33](P169),农业生产工具又不精良,有田也难以耕种,人们在农业劳动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北宋传统的牧马地丧失,这些地区不适宜发展农业,而畜牧业则成为其重要产业,“惟河东岚、石之间,山荒甚多,汾河之侧,草地亦广,其间水草最宜牧养,此唐楼烦监地。迹此推之,则楼烦、元池、天池三监旧地,尚冀可得。臣往年出使,尝行威胜以东及辽州、平定军,其地率多闲旷。河东一路,水草甚佳,地势高寒,必宜马性”[34](P4937),畜牧业的发展,挤占了农业发展的空间,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加重了人们的负担。商贸方面,在山西北部的辽州“山川险峻,地少平夷,商贾不通,民多穴居,以糠薤为盖藏,缙绅之家日用亦不离是”[35](P298)。地处山西西北边塞的保德军更是“商务衰败,教育落后”[36](P1)。位于山西西部的隰州之民“人不事商贾,勤于耕牧,俭于日用,妇事蠹而不能织”[37](P194)。北宋山西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农业、手工业难以发展,畜牧业反而成为地区发展的障碍,商贾不兴,人们忙于生计,勤于农耕,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去支持地方学子的求学,更无法参加科考。

(三)人文教育水平。北宋一代,历朝统治者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掀起三次兴学运动,大兴文教,广建学校,礼遇文人,使北宋的文化教育非常繁荣,并为各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由于各地区受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人文教育水平不一的影响,造成地区人才分布不均的现象。北宋山西各地区教育水平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导致进士及第者的地区分布极为不均。

1.人文环境。一个地区人文环境的优劣,基本能体现出该地区教育程度和人才分布。如北宋山西进士中司马光众人皆知。夏县进士都出自司马一族,而其祖父、父亲、兄、子都是进士,“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38](P10757)。司马光虽禀赋异于常人,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起到了关键作用。还有盂县张氏、荣河薛氏、上党张氏、介休文氏兄弟等深受家学的影响。

经济发展为文化教育提供了条件。有时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与文化教育水平不一定完全符合。如泽州陵川“居太行绝顶,深山大壑在泽属为最多,羊肠峻坂所在多有村落……地瘠民贫”[39](P36),“土瘠民贫,出产尤少”[40](P36),然而其地居民“质朴好读书,力田而乐趋于善”[41](P125),“陵川、高平往往以经学名家事科举,而六经转注皆成背诵,在宋时俊造辈出,即阅卷细民,亦能道古今晓文理。”[42](P589)可见该地区虽然自然环境环境恶劣,但是人文环境优越,中举之人层出不穷。

读书风气和人文环境优越的地区,基本处于山西南部与东部地区,沿河道分布,而在山西的北部与西部等偏僻地区,就没有这样的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徐沟 “直鲁少文”,寿阳“淳朴少文,勤于力田”,临县“惟务力田,少好文学”,岢岚州“惟务稼穑,少习诗书”,岚县“节俭少文”,忻州“民多质朴,少尚文雅”,繁峙“惟知农作”,辽州“其民贫俭,朴实少文”,榆社“朴实少文, 勤于农亩”[43](P31-32)。

2.地方教育。北宋皇帝重视学校教育,三次兴学都是为此展开,官学教育不断完善,地方官学广泛建立,私学教育蓬勃发展。

北宋时期,山西地区书院的记载无几,但是在唐代,永济有费君书院,程颢在泽州兴办体仁书院,在晋城办乡学、兴教育,“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恶,使有劝为耻”[44](P12714)。以往泽州地区“其地之民不喜儒术,境内贡举五六十年,无一人登高第者”[45](P6)。程颢在晋城的兴学,使“泽州学者如牛毛。大家子弟弄文墨……今年两科取进士,落钓连引十三鳌。迩来习俗益趋善,家家门户争相高。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46](P14)。读书应举,已经蔚然成风,深入人心,并影响周边地区,“达乎邻邑高平、陵川,渐乎晋、绛,被乎太原”[47](P85)。在仁宗时期,山西广为立学,潞州、并州、河中府等地都建立了官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士人无处求学的局面,但在偏远的北部和东部官学没有建立起来。

四、结论

要之,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北宋时期,山西进士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南部、东部的盆地和行政中心等地区,沿河流和交通线延伸,进士分布密集,内部差异小。这些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气候适宜,降水丰沛,土地肥沃,适合农耕。加之人口聚集,交通便利,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市镇兴起,为山西地区进士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北宋山西北部、西部的山地和偏远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恶劣,不适于农耕,人口稀少,交通不畅;加之经济社会落后,农业、手工业、商业滞后,从而导致人文环境条件差,教育落后,科举不兴,进士登第者甚少;北宋山西一些地区,虽然自然环境不太优越,经济也比较落后,但是人文条件比较好,读书风气盛行,教育水平较高,人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这些地区,中进士的人数众多。

3.北宋山西不同地区的人文教育水平,学校、书院,其发展的程度不同,是导致进士人数分布不均的直接原因。而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则是山西进士人数分布不平衡的客观原因。同时,山西一些地区的进士分布,前后具有继承性和密集性。这主要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而经济落后地区进士地域分布,总体比较分散和稀疏。

注释:

①以《宋史·地理志》所记载的府、州、军、县为准。

②参见龚延明、祖慧:《宋登科记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王欣欣:《山西历代进士题名录》,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③本文中的北宋山西地区进士不包括特奏名进士和武举进士。

④表二中第四列,数据是有进士的县与该地区所有县的比例及排名;第五列,是州治所在地进士人数与该地域所有进士人数的比例及排名;第六列,是该地域平均每县的进士人数及排名。北宋山西境内的慈州、宪州、辽州、火山军、晋宁军、保德军、岢岚军、平定军、宁化军、庆祚军无进士人数分布。

[1][2][4][5][8][20][21][25][26][29][30][34][38][44]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24][3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7][9][1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11][23]道光.太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12][45][46]乾隆.凤台县志[M].山西省晋城市人民政府翻印,1983.

[14]乾隆.闻喜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15][16]司马光.司马光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17][36]康熙.保德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18]任勋禄.吕梁地区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19]漆侠.宋代经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2][31]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7]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8]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3][37]康熙.隰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35]雍正.辽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39][40][41][42]民国.陵川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43]成化.山西通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6.

[47]刘泽民主编.山西通史(宋辽金元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胡乔)

Discussed o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Jinshi in ShanXi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YANG Rui-ju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435002)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hanxi area due to the restrict by the factors such as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level of, the imperial scholars is particularly scarce.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s showing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verall present from south to the north and West Dongqiang weak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uneven density,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sparse, and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intensive.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Jinshi in Shanxi, reflecting the region's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and educational level.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Shanxi jinshi;regional distribution

2016—12—25

杨瑞军,男,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

G07

A

2096- 3130(2017)02-0055- 06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2.012

猜你喜欢
进士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四进士(上)
《进士or近视》
进士桥
巧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