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锅里上下翻滚着,吐着泡泡。一只只白色的“小船”穿梭在泡泡之间,渐渐变得晶莹。
(将饺子比作“小船”,形象地描写了饺子在锅里翻滚的情形;“渐渐变得晶莹”,暗示饺子快要煮熟了。)
妈妈拿了一个小碗,往锅里加了点水。然后,她把一只“小船”捞到碗里,又塞给我一双筷子,将盛着蒜汁的碗向我这边推了推,笑着说道:“尝尝,香不香?”
(“拿”“加”“捞”“塞”“推”等动作描写具体又准确,让读者眼前呈现出饺子出锅前,妈妈慈爱地让“我”尝饺子的温馨画面。)
妈妈一向如此,如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好东西总是最先留给她的宝贝疙瘩——我。我听话地拿筷子夹起一个饺子。它刚出锅,还是像船儿,空气中升起几道长长的“白线”,慢慢扩散,飘到我的脸上,热热的。我毫不客气地将饺子压进蒜汁里,似乎看到了白气一下子消失的过程,就像燃烧的柴火,突然被一桶水从上淋到下一样。
(着重描写饺子冒出的热气,观察仔细,形象生动,足见小作者捕捉细节的能力。“就像燃烧的柴火,突然被一桶水从上淋到下一样”,比喻生动贴切,能让人产生直观的感受。)
“呼——”
我轻轻咬破饺子皮,馅儿掉到舌头上,一如既往地烫,还混合着蒜汁的酸味。
“怎么样?”妈妈没有丝毫动筷子的意思,又是那种“你不说我就不吃”的架勢。我是家里公认的“舌头”,这么多年,地位不可撼动。
我的舌头慢慢适应了饺子的温度。起初是没什么感觉的,囫囵下咽后细细回味,才能在舌根上发掘出止也止不住的醇香,溢满整个口腔,连牙缝里,都是那久久不散的蒜香。
(描写饺子入嘴后的味觉感受,让人不自觉口齿生津。同时,重点描写“蒜香”,为下文作了铺垫。)
“很好吃。”我很认真地回答。每次都是一样的答案,听起来像是敷衍,其实是因为妈妈做的饺子味道不会变,总是很香。也许是小时候看了许多乱七八糟的书,所以思维也常常是无厘头的。有一次吃完饺子,我问妈妈:“吃饺子为什么要蘸蒜汁?”妈妈愣了一下,笑道:“哪有什么为什么?很多人就是这样吃的呀。”我越加来了兴趣,于是就经常追着妈妈问:“吃饺子为什么要蘸蒜汁?”
有意无意地,妈妈会看似认真地解释:“蒜汁有利于提高食欲,还能预防感冒。”然后还半开玩笑地调侃:“你不知道吗?吃饺子蘸蒜汁是一种传统,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说完还会孩子般的冲我来个诡异的笑容。我顿时惊呆,原来,妈妈也挺幽默啊!
(通过妈妈的回答,让读者认识了一个对孩子充满关爱,但也不失风趣的妈妈。)
客观来说,这似乎也算是有凭有据,可我依然想不明白这个问题,直到无意间看了一段关于水晶和射灯的叙述:
水晶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丽,更是因为它背后有射灯。也许水晶本身是晶莹剔透的,但没了射灯,就不会那么炫目,也无法在各个切面都反射出耀眼的光辉。所以,是射灯成就了水晶。
同理,饺子好吃,何尝不是因蒜汁的功劳?
【写作感言】
从小到大,我一直在妈妈的呵护中成长,那份细腻的爱总是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有许多收获。因为我喜爱吃饺子,妈妈时不时就会亲手做一顿,每次吃饺子时妈妈事先一定会准备好蒜汁,以备蘸饺子用。我虽然觉得饺子蘸了蒜汁后别有滋味,但还是禁不住想问个为什么。直到一日,在书中读到了关于水晶和射灯的那段文字,不由眼前一亮,关于饺子为什么蘸蒜汁的问题,在我心里也终于有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了。忍不住写下此文,以表达一份真切的感悟。
(樊晓楠)
【同窗评说】
初看到樊晓楠同学的这篇《饺子蘸蒜汁》,我不禁为她那惊人的观察能力赞叹。作文从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和生活场景入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小船”“空气中升起几道长长的‘白线”等,将原本无甚趣味的吃饺子过程写得灵动且极具美感。
(司念)
【教师评说】
批改作文时,看到樊晓楠的这篇作文《饺子蘸蒜汁》,并未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题目再普通不过了。但当我看完了第一段后,便被深深吸引了,她的描写太生动了,让我不禁沉浸在了饺子飘香的情境之中。作文以自己的疑问为线索,巧妙引出了小作者想要表达的心声:“饺子好吃,何尝不是因蒜汁的功劳?”主题的特别超出了我的预期,真为晓楠感到欣喜。
(王金娣)
【家长评说】
从小到大,每次吃饺子时,孩子总是会问,为什么要蘸蒜汁?而我也并没有太在意,总认为这是小孩子无聊的好奇心驱使,有时还会趁势跟她玩笑一番。随着时光的流逝,上了初中的晓楠居然时不时还会幼稚地提到这个问题,而我也会在心里嗔怪:这傻姑娘,干吗总纠结这样的问题呢?直到我看到孩子的这篇作文,才忽然发现她真的长大了,学会思考了,面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了。尤其是作文中对饺子以及吃饺子过程的描写,让我不得不赞叹孩子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希望以后晓楠能够写出更多真实感人的好作文。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