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留科
近年来,洛阳师范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美育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作为传承创新河洛文化的重要形式、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美育教育研究,优化美育课程,豐富美育载体,拓展美育形式,美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创新优化美育课程设置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通识素质平台,加大美育份量,建立包括社会核心价值与公民教育、文化与艺术审美的美育课程体系,通识素质平台学分达到50个,占总学分比接近三分之一。学校通过在各学科专业大类修读的通识课中设置美育类课程,整合了全校美育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了美育教学合力,同时,积极构建美学理论课程、艺术鉴赏课程、网络通识课程“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体系。学校设置美学理论必修课,如《大学美育》《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懂得美的原则和各类审美范畴,从理论上引起对美的重视。加大艺术鉴赏课程建设力度,学校除开齐教育部规定的8门艺术鉴赏课程外,重点围绕河洛地方民间艺术,开设了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包括地方戏曲课如《曲剧欣赏》《豫剧欣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如《河洛大鼓赏析》《龙门石窟音乐图像文化研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如《河洛文化》《河南古代美术遗存》《豫西民间剪纸》《千唐志斋墓志鉴赏》等。大力开发网络课程,推进校本慕课平台“泛雅在线学习空间”建设,加大艺术河南网站建设力度,加快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20门课程资源已实现上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以美育研究为先导,不断提升美育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近年来,学校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上取得了突出成果,提升了美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比如,文学院老师李亚的《马街书会上的说书人一一河南民间说唱艺人影像志(摄影)》、美术学院老师鲍军涛的《风干的记忆系列组画(水粉画)》、音乐学院老师李志晓的《河洛·颜子兮(舞蹈编导)》都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美术学院院长李建忠的油画作品《穿越》、老师杨志强的雕塑作品《平安都市夜》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资助项目;艺术设计学院老师张杰的工艺美术作品《耍社火》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同时,近三年学校审批立项的教学改革立项项目160项中,有45项属于美育教育研究范畴,占总教改项目的28%。
以文艺活动为抓手,不断丰富美育载体
学校以“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为主线,积极构建校团委、学生社团、院系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了艺术教育活动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大型文艺类演出活动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参加洛阳牡丹花会开幕式、大学生艺术展演竞赛、省厅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举办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元旦晚会三大固定演出。学校每两年举办一次“蜡烛的风采”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艺术节包括十三项比赛活动,内容涉及歌唱、舞蹈、书法、篆刻、美术、健美操、动漫等一系列艺术形式,从校内比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选手和作品被选送参加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获奖数量和等级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锻炼了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学校在各级艺术竞赛中成绩突出,参加2015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3个节目全部获得一等奖,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同时,作为豫西地区唯一的师范性综合院校,学校还利用文艺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艺术网站建设、提供节庆表演服务、实施文化宣传提升工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学校每年暑假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送文化下乡慰问团,组织多个文艺演出团,赴嵩县、新安县、汝阳县、伊川县等偏远乡镇农村慰问演出,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与喜爱。学校多次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社会影响很好。学校还注重加强课外美育实践,充分利用洛阳的文化资源优势,同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洛阳美术馆、洛阳歌剧院等单位联系,建立了10余处艺术实践基地,丰富了美育载体。
以艺术社团为平台,带动美育教育普及与提高
大学生艺术类社团是学生自我美育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学校美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通过自愿方式参加艺术类社团,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同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活跃了学校的艺术舞台,增强了学校的艺术氛围。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制定出台了《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管理办法》,借助艺术类专业在全省高校同行中的优势,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摄影协会、书法协会、河洛剧社、曲苑社、华夏霓裳协会、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协会等25个艺术社团,会员达4000余人。学校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华夏霓裳社团“女子成人礼”的准备过程中,社团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查阅各种古代礼仪书籍,自己学习制作礼仪所需的服装和用具,根据自己的探索还原了真实的成人礼全貌。在大学生艺术团民舞队的排练中,队员们和指导老师一起探究舞蹈的整体设计,共同讨论队形变化、动作串连甚至每一个动作的细节,特别是对主题的展现,更多的是队员们自己的理解和设计。这些艺术社团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还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最大限度地影响带动到每一个人,提升了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了全面发展。在2015年河南高校百佳大学生社团评选中,学校4个参评社团从全省高校400多个大学生社团中脱颖而出,心灵之约服务社、华夏霓裳、河洛剧社、向阳花支教队荣获2015年河南高校百佳大学生社团奖称号;心灵之约服务社荣获2015年河南高校年度十佳大学生社团奖和2015年河南高校最具网络人气大学生社团奖。
以校园文化为基础,重视发挥环境的美育功能
整洁、优美的校园是学生接受美的陶冶的重要环境之一,对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新校区以承传东方文明为使命,突出以人为本、以水为韵、以文为魂、功能合理、生态和谐、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优美、生态低碳、厚重典雅。整体文化景观设计以“根在河洛”为核心主题,整个园区分为教育承传、道德教化、河洛诗情、星光璀璨、根深叶茂、和谐栖居六大系列;所有大门、道路、水系、楼宇的命名,全部采用河洛文化的专属元素,风格高度统一,内涵全面周到,在空间和形式上形成了良好的审美氛围,一草一木都体现出美育功能,是“中国第一座建在大学校园里的主题文化园”,也是“中国第一座建在主题文化园里的大学校园”,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办公室授予“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成为古都洛阳又一张厚重的名片、又一部诠释“根在河洛”的辞典。同时,学校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在教学文化场所悬挂国旗、名人画像、名人格言和校训,在教室、寝室、草坪绿地等公共场所设置文明标语牌。据不完全统计,仅教室就设置标语1000余幅,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心灵之美、生活之美。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校长)
责编: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