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实践

2017-04-12 14:25季本春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组学习历史课

季本春

(吉林省柳河县凉水河子镇中学 吉林柳河 135317)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式之一,其策略实践的有效基于充分掌握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确立明确的目标,由此合理的分组,结合学生的主动与教师的引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学生的时代性,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历史课 小组学习 针对性策略

历史是人类集体的活动,学校教育也是在集体合作中完成的,初中历史教学尤其需要展开小组合作。因为一方面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忽视合作、交流的缺陷,另一方面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挥个人学习的主体性,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1]。在小组合作中,个人和集体,个人与个人,学生和教师展开更多互动,变被动接受灌输为自发、自觉和自主,这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意义和作用如此积极,那么关键就在于如何成功实践。实践的目的也是明确的,落在实处的就是要选择方式策略。所以,本文想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实践问题展开一点讨论。

一、选择策略的背景和依据

教學中选择策略应该基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的情况,一个是所要教学的内容。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教师而言,知己知彼,才能百教不厌。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学生已有水平,知彼,就是要掌握想要通过教学所达到的教育目标彼岸。

教师应该主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一般的知识结构、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可能兴趣点。学生的兴趣点可能是直接的,比如一个很普遍的情况,有的初中学生玩游戏时想自己了解操作的古代武将、现代特种兵到底有多厉害;有的学生有一定阅读面,想了解书中故事的史实背景。

很多时候学生的兴趣更可能是间接的,需要教师引导。比如学生往往不会想到自己司空见惯的事物可能有很久远的历史背景,比如他们在课外国学班读到的《弟子规》诞生于清代,并不是正规传统儒学教材。如果教师掌握了这些情况,可以针对性地展开互动,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提出、寻求答案。

总之无论古代的孔子还是现代教育学,都强调因材施教,具体到小组合作学习里,就是要基于不同学生,和不同小组的构成展开不同策略。

二、应用策略的一般原则

再不同的策略,总是基于一般的原则。笔者认为小组学习应该基于如下几点原则:

1.明确目标,任务导向

课堂教学永远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基于学生有限的基础完成有限的目标。明确有限性,才能达到目标的有效性。教师应该结合所讲课程进度,精心规划好小组合作及讨论的所需时间,所要达到的学生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目标。课堂目标与鼓励课下自学自发讨论也可以结合,为学生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时限,课下小组讨论的成果在课堂上报告评析。

2.分组与分工的合理性

分组以4到6人为宜,各组成员应尽量均衡组合,务必使小组中不出现优秀学生主导讨论,其余学生只当听众的局面。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比如可以安排热情的学生做组织工作,让学生鼓励学生主动起来,作为组长,安排内向不多话但可以专注的学生作为记录员,等等。

3.鼓励自主思考与教师引导的结合

教师规定好目标,分好组后,应首先鼓励学生自由讨论,自主思考问题。教师的引导应该主要在帮助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讨论,而不是空泛扯开;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导向,比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现代以来党领导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学生的思考往往有知识和思维方式局限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尝试用新的视角学习,鼓励小组成员互相友善指出,互相帮助突破局限性,并在更高的思维层面给出方向。

三、具体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前面提到了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策略,这里谈谈不同内容的针对性。比如在教学古代原始部落、民族大迁徙等内容时,可以鼓励学生从身边亲友同学的不同来源,不同生活习惯谈起。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化、人口流动的年代,历史教学应该结合现实社会因素来激发学生由今而古的思考。

又如在讲述工业化、现代化等相关内容时,教师不妨引入科技史知识,形成学科交叉教学,鼓励分组讨论的学生结合自己学到的数理化生地等课知识,讨论科技对社会的作用,这对学生理解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无疑有强大的正面引导作用。

还应该鼓励学生用地图、图像、视频展开讨论。这首先是激发趣味性,同时也是鼓励学生展开视野,理解历史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

四、应用策略所存在的问题

没有知己知彼、违反原则、没有教学针对性就不可避免会产生问题,最突出的有三点[2]

1.分组不合理,没有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一个小组讨论成了一两个学生的发言,本来是一个鼓励主动的安排成了大多数学生的被动参与。

2.教师引导不力。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有限、世界观历史观念模糊,如果教师引导不力,很容易形成无效讨论。

学生被安排自由讨论、合作学习,教师需要更大的灵活性,而这容易形成短板。

五、作为结语的思考

问题来了,一要对症下药,二要强身固本。正所谓学高方为师即使只是面向十几岁学生的普及基础教育,教师也应该努力积累好相关专业知识和历史思维。有足够深的积累,才能有足够灵活和针对性的教学。

我们还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识和教育目标是两码事,一定的目标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同样的方式对不同的学生效果不同。如前所述,这就需要教师更加主动全面细致掌握情况,具体分析问题。

最后,笔者想简单说说教学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我们作为历史教师,是向21世纪的现代孩子讲授自古以来人类发展脉络。孩子们有他们的时代性,他们容易对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厌烦,而在引导下,容易接受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历史教学,学生的历史学习的目标则在于让学生理解历史性,即古今之变,并由历史知识树立历史的思维和观念。哲学史上,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古代希腊神谕:“认识你自己。”我们要教学好历史,就要认识好时代。确切说就是要既熟悉历史学知识,也更要熟悉我们时代的学生。还是那句话,知己知彼。

参考文献

[1]陈都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1):112-112.

[2]陈昌白.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J].求知导刊,2015,(23):67-68.

猜你喜欢
小组学习历史课
李惠军:毕生一堂历史课
合作学习对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探讨
新高考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新探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探索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探讨
让学习与探究在历史课中尽显异彩
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方式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