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梯式班级管理的尝试

2017-04-12 14:15李晋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阶梯式班级评价

李晋芳

(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杭州银湖实验中学 浙江杭州 311400)

引言

本文分析了在班级管理中进行“阶梯式”教育的可行性,重点探讨了“阶梯式”教育的实施策略,具体包括“阶梯式”管理和“阶梯式”激励。

一、实施原则

1.“阶梯式”班级管理的核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条件。这需要教师以情感沟通为桥梁,以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学生交往,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2.“阶梯式”班级管理的前提:学会隐藏教育意图

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给人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同时要求人有更高的自觉、更严的自律。但实际生活中,相当多的空洞、枯燥的说教与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对教育对象的问题,不能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应通过暗示、启发、联想等手段,使其认识事物的规律、领悟生活的真谛。

二、实施策略

1.“阶梯式”目标,相辅相成

联系当前初中学生实际情况,也存在着明显的“阶梯”现象:初一时思维、知识的发展使其形成初步的道德品质,但较多依赖外界的监督、制约,德对行为的定向和动力作用不夠明显;初二时身心的发育,自身意识的强化促成思维意识的多角度,反易引起德及行为的异化;初三时社会、家庭、学校多层面地压力影响着学生个体,对其德的影响沉重而深远。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把班级的三年管理目标做如下规划:1.三年总目标:向善、求真、臻美,又分为初一学年:养成规范,锻炼意志;初二学年:内化行为,树立信念;初三学年:施展才华,展示成果。

2.阶梯编组,不露痕迹

育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现代教育论的角度看,“差异也是一种资源”。教师从多个渠道了解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后,就要实施隐性分组,学生阶梯式分层是教师的内部行为,应采取教师“内在尺度法”,对学生只实行“明号暗层”,即同一层的学生拥有同一个号码,却不公开他们所处的阶梯层次。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一些潜在心理因素的作用,又保证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3. 条块组合,搭建管理阶梯

建立以班长为龙头,由学习部、纪律部、生活部、体育部构成的班委工作网络,班长挂帅,各部部长、核心小组长、寝室长、课代表组成的工作队伍,从而形成了自上而下、分工明确、层层负责的工作体系。

为了使班干部更快更好地熟悉和掌握工作规律,班干部的分工进行条块和面的结合,根据各部的工作内容,四个部长分别负责本部工作和考核两大块,同时还轮流担任值日班主任,既便于很好地开展工作,又便于了解班级同学生的整体状况。采用班长负责制的阶梯式管理模式,形成一个上下链,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管理链上的作用,又很好地激发了班干部的管理才能。

4.“阶梯式”激励

(1)设定“阶梯式”目标

目标学创立者邢志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从个体整个人生来看,中学时代是设定人生目标的最佳时期,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目标的设定可以帮助中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独特的天赋、兴趣、潜能、优势,增强学习力、意志力、洞察力、沟通力、亲善力等,变得自信、勇敢、积极、乐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良好的心态完成中学学业,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打下最坚实的思想基础。

(2)完善“阶梯式”自我暗示

班主任要具有敏感性,善于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自我暗示以自我反思主要实现途径。

①日反思

进入初三,学生在校的时间虽然没有减少,但是学习任务却骤然加重,因为面临中考,课任老师课堂教学容量较大,课外作业相对初一初二有增无减,如果这时候班主任再去强调作业的重要性,按时性就很容易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结果。所以,结合我校寄宿制学校作息制度上的特点,笔者定于每天晚自修结束前5分钟进行一天的反思,反思以“学习日志”的形式进行。

通过每天的反思性记录初步认识自我,清楚的了解学习历程,渐渐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由起初的“一句话自评”到后面的“几句话自评”,可以循序渐进,事实上,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一周后,大部分学生已越写越多了,而且反思的内容开始由学习渐渐转向对学习态度与动机的追问,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②周反思——事件调查表

对学生来说,每一节课、每一天、每一周都会有一些由于某种原因被认为有重大意义的、难以忘记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对教师来说可能是不足挂齿的,但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次人生的转折点。作为承担育人工作的班主任有必要知道这些事件产生在什么时候,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发现学生们学习中情感的高潮和低谷,从而判断学生情感发展的方向。事件调查表就是这样一种快捷而具有揭示性的方法。

一个学期下来,“认识自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而教师的教育又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批评时不“显山露水”,表扬时能“恰到好处”,有效地“内化观点,外化行为”。

(3)纵向比较,实施“阶梯式”评价

传统教育所实施的“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强调的是考试的选拔功能,难以反映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要求。因此笔者将“阶梯式”管理思想引入学生评价,称之为“阶梯式”评价。

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竞争意识,我吸取了原来评价机制中的长处,采取“最美晋级式”评价。这套评价体系,从小组“一周最美学生”到班级“一月最美学生”再到班级“期中、期末最美小组”。每当学生有一次较佳的表现,都会获得相应的考核分,每周一次小结,获得奖励的学生就是本组“一周最美学生”,可以换取一个五角星;每月累计获得五角星最多的学生晋级为班级“一月最美学生”,期中、期末根据本组获得“最美学生”人数和小组考核结果确定班级“最美小组”。这样,让学生始终有一个近期的奋斗目标,始终在心里存在一个远期的奋斗目标。

整套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强调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并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三、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阶梯式”班级管理,可以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提升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只要我们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心中装着学生,善于运用教育智慧,掌握教育机智,学会抓住教育契机,大胆实践,努力探索,认真总结, “阶梯式”班级管理的措施一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科学。

猜你喜欢
阶梯式班级评价
班级“四小怪”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探讨个体化阶梯式疼痛管理模式在肿瘤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谈阶梯式朗读教学——以《天上的街市》为例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称心的新班级
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模块阶梯式教学法的探索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