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萍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咸阳 712082)
摘 要:课堂管理是一门比学科教学还必须、还应该的艺术。尤其是新课程改革近十年来,师生、生生关系和对话模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重大改变:教师的权威地位被打破,学生的质疑精神受到鼓励。简单粗暴的课堂管理很难征服思想新派的高中生。而盲目套用相关理论只会“画蛇添足”,课堂秩序终究是无序的,因而必须对课堂管理这一特殊事物进行分析。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必须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来培育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首先,教师爱学生,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天职就是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挖掘能量,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能力,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构建美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其次,教师要和学生的不良行为作斗争,所谓“教不严,师之惰”,但是,如何斗争这是需要拥有超强的智慧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的。
关键词:教育 教学艺术 课堂管理
在我入职第五年的时候,我的教学课堂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温嘉琪同学带领着三四个同学在演绎他们精心编排的课本剧《项羽之死》,项羽的扮演者尽情力拔山兮,与临死之前的铁血柔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此同时,虞姬扮演者也深受感染,她情深意切,百转千回,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舞台其实不过是是三尺讲台。这时台下的看戏人的表现有点奇怪,语调阴阳怪气,表情恣意狂欢,甚至呐喊拍案声不绝于耳。莫非青春期的孩子自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我没想到的是温嘉琪同学不徐不疾地曲终收罢,走下讲台,怒不可止地冲向了起哄的人群,顿时课堂秩序乱成一团,而我作为教师呆若木鸡,束手无策。
一定是日常课堂管理发生了问题!好的课堂秩序一定是和谐而真诚,民主而活泼的,一定是充满着向心力和归宿感的。差的课堂秩序不仅乱而无序,而且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学习管理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并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差的课堂只能是背道而驰。因而,我们有必要对课堂学习的管理进行一些研究与探索,琢磨和反思课堂的艺术化管理方案。
一、爱的无条件施与
有的教育专家说爱学生是解决一切教育难题的金钥匙。我把这种爱理解为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赤诚之心,以及让学生感受到爱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看到老教师善意地“体罚”学生,严厉地“挖苦”学生,学生非但不反感,反而以此为荣,会心一笑。并不是所有打着“我这样做是为你好”旗号的苦口婆心学生都会买账,如何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在我看来至关重要。
1.把课讲好是硬道理。风华正茂的高中生对一节深邃独特的课是没有抵抗力的,他们追随深度思维便会有个人崇高、有内涵之美感。其次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枯燥、呆板的教学思路肯定让学生顿生厌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并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知识性教学要求学生有意注意,而趣味性会使学生无意注意。两种方式相结合才能形成张弛有度,变化有序的课堂节奏。
2.将常规教学融入课堂管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論,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人类掌握知识的终极目的是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这一点对于文科教学来说体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学习了古代贬谪诗人的诗歌,看到某位学生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苦恼,就可以趁机为她打气加油。再比如学生背课文很艰难,我就想办法把学生划分为小组,率先老师检查通过的就是组长,然后由组长检查、督促其它孩子完成背诵。以小组打分的形式出成绩,成绩高低决定着下次安排座位时本小组成员能否还在一起,这样的管理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加了集体意识和团体荣誉感,大家抱团取暖,真正实现了群体性崛起。
3.用学生的语言和学生对话
爱的教育是一种理想化状态。诚然,有的孩子就是不可爱的,他们是无法让人爱起来的,如果一味地把教师的爱作为评价一位教师优秀与否的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爱是无形的,人的情绪是不稳定的。
教素养才是学科素养中最核心,最迷人的成分,这才是能够积淀下来的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东西。让学生获得高层次学科素养,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己对学科素养的理解,以知识为载体而超越知识,让学生学习到最有价值的东西。有了这些无形的精神指导,我想学生首先会认可老师,其次会提高自己的精神气质,学会修心,就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那么,发生上述课堂动乱和民众起哄事件也应该是少之又少了。记得去日本访学回来的老师说,日本的学生除了有繁重的学业之外,还要去参加茶道培训,艺术鉴赏这样的活动,不要问这些与考试有没有用。指导老师说这些活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恨的艺术化施与
1.动之以情。如果有迹象表明某个学生将出现低声讲话或做小动作等不当行为时,教师要立即使用非言语行为,给学生一个暗示信号。例如:可以给该学生一个眼色或一个手势,也可以一边讲课一边走过去停留一下。或者提问他一个简单问题,让他收敛自己,也明白教师想留给他一个情面。
2.晓之以理 。叛逆期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现在于道理谁都明白,但是就是想偷偷地做一个纵火者,刷刷存在感。纪律差的孩子无法指望用一次讲道理就能说明问题,犯错误的反复性是他们的特别,所以特别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耐心教导,切忌急火攻心,负能量式的语言暗示。
3.告之以谋。教师在课堂上的无声语言要艺术性地表现。教师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互相感知的意识信号。如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可以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导引学生意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教学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教师启示的思路去学习,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造。
每个教育案例都是孤立的,你永远不可能找到一把万能钥匙替你解开所有的困惑和迷茫。教育思考必须“纵横交错”——从纵的方面说,要追溯这个孩子发展到今天的种种复杂的原因;从横的方面说,要理清这个孩子“当下”种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过境迁,如果再发生了诸如笔者开篇描述的情形,我想我不会请教老教师,因为动辄便“请教”并不是年轻人“虚心好学”的表现,它意味着你自动放弃了思考与研究的权利,而放弃了思考与研究,便中断了教师专业成长至关重要的路径。所以,与其求助于人不如求助于己。最好的“请教对象”是自己。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而这一切,显然不是“虚心请教”能够代劳的。对自己教育对象的思考与研究是别人无法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