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辉
(山东省陵城区第一中学 山东德州 2535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美术鉴赏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还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质的内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人文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是好课?怎样才能上好美术课?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课堂实践中寻找答案并不断进行新的思考。我认为要上好一节美术课,老师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美术 教学 美术鉴赏
一、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时代变了,教育的对象也变了,教学设备也变了。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万万不能再死抱着旧有的师道尊严给填鸭灌输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知识的学习者和技能的掌握者,最需要体验知识和锻炼技能的是学生。我们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纠错者,不是知识的复述者,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信念、思想,告诉他们探寻真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体验、探究,培养自己的综合技能。
只有教师彻底转换自己的角色,才能立足于学生如何学去备课、去设计、去评价,而不是考虑怎么把知识倒述给学生。在《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课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导演者,巧妙的教学设计,没有丝毫填鸭式的生涩,设置的问题让学生由表及里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掌握了知识重点,并且在愉快中进行艺术表现和尝试,学生也做了充分阐述,这一切来得是那样自然和梳理成章,这就是无痕的教育和快乐的课堂。这完全依赖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换,很难想象教师一言堂照本宣科的讲解能否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充分用好教育资源
随着教学理念的转换,我们对课程也必须有一个重新定位才行。国家所设置的美术课程是让学生在欣赏人类优秀美术作品的同时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基本绘画语言,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更好的体验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进而更加健康幸福的活着。
美术教材是为了便于实施美术教学所编写的一种教学资源,但不是美术资源的全部。能够承担美术教育任务的资源在生活中更为丰富,例如博物馆的藏品、社区的环境、村落的建筑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甚至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些鲜活的人和事也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的教育视野必须放宽放大,这样才能更好的额挖掘有效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理念提出,警示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来为我们美术教学服务,来扩展我们的资源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唤醒学生的梦想,数倍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在许多优秀案例中,无不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甚至运用了舞剧和戏曲等姊妹艺术来阐述抽象的美术语言,让学生豁然开朗。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不能再局限在教科书的范围进行思考了。
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既要组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又要主动而坦诚的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要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学生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他们可以从网络上查找到很多相关的学习资料,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即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
我们的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是当下所有教育者的共识和理念。
艺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感知和体验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体验、情感感知、与其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艺术的快乐并积累审美的经验。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充分体悟和实践内化的过程,学生在理解知识、习得技能的过程中不可能死板单纯记忆,也应成为知识的容器和口袋缺少创造力和活力。学生的思维需要开发和训练、学生的技能也需要提升和巩固,这一切都不可能在僵化的沉寂中获得,只有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所有这些教育目的才可能达成。
学生的“动”,指的是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深刻体会学科知识,积极参与各项技能的锻炼,这是从内心到肢体的“活动”和“互动”,是最优化的学习学习参与,不是没有思维含量的动作重复。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用心思考、甄别、推理、整合、表述、制作,最终达成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目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课,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预设的一项项活动中理解了美术特有的艺术语言,并进行了艺术表达,内心有感悟、语言有陈述、作品有呈现、互相有互动,这是很自然的课堂,也是很生态的课堂,更是学生满意的课堂。
四、宽容的课堂氛围
调整课堂教学模式。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决不能板着面孔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道德训诫,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善于思考,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教师提问的回答还是发表自己对作品欣赏的不同的意见,教师都要做出及时适当的评价。学生经验能力所限,看法也许是幼稚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同时可以给予一些提示和补充,但绝不可轻易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更何况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丰富,他们会慢慢自己懂得作品的真正的内涵的。我們开设鉴赏课的目的是借助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并使学生学以致用,把不同的感受、想法变成有个性、富有创意的作品。
美术鉴赏不等同于美术创作,它不以实现某种现实的具体成果为目的,它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力,一种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能用自己的独特情感表达对艺术作品的判断,对于作品的评价,作为教师也要将自己的判断以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如,“我体验到……” ,“我感觉到……”等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不是唯一标准,评价也可以是多样性的,这样大大增强学生大胆分析意识,不怕说错的勇气,根据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感发表自己的艺术观点。
对于教师而言,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