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莉+何盈+王晓杨+程思旭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蹒跚学步的婴孩随着音乐的节奏左右摇摆身体,扭动小屁股,上下点头,这就是他们最初对音乐节奏感的体验,在儿童早期的艺术活动中,无论是儿歌、舞蹈、音乐、动作,其精髓就是节奏。节奏以其趣味性和人的本能感知优势,对于早期儿童的听觉、模仿、想象力、记忆力和創造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动因
1.低段学生节奏感训练的重要性
(1)音乐层面
德国音乐家奥尔夫说过:“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之源泉。”由此可见,节奏就是音乐的骨骼,它就像支撑起人体躯干的骨骼一样,支撑起音乐作品的架构,不同的节奏组合带给人们不同的音乐体验,赋予乐曲立体多变的生命。
(2)课标要求
在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节奏作为建立音乐立体感、丰厚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3)学生层面
低段学生参加音乐活动往往是以兴趣为动力,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兴趣和好玩而参加,但是,这只是对音乐的本能感受,要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科学的音乐学习,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有力的支撑点。节奏作为音乐的骨骼,串联起学生学习音乐的脉络,因此,在小学低段对儿童进行节奏感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良好音乐素养的养成。
2.我校教师在节奏板块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时间随意
教师对于节奏的训练较为随意,没有一套系统的节奏练习用来教学,常把它放在开课前的导入环节或是课堂中难点处理环节进行训练。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延续性。
(2)教学氛围乏味
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手段单一,活动设计不够丰富,学生对于这种偏乐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索,使整个课堂稍显沉闷,学习乏味。
综上所述,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节奏概念,探究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节奏感的灵敏度,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思路
1.核心概念解读
(1)节奏感:即人体对节奏掌握的精准度,是人捕捉到、感受到、表现出乐曲节奏的韵律、韵味、趣味、情趣等等节奏美的一种直觉。
(2)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包含着感官知觉和直觉。
(3)体验:亲身经历,实地领会。
(4)创编: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来塑造艺术形象。
2.研究目的
(1)了解基本的节奏常识,初步建立恒拍概念
(2)提升学生对节奏的感知灵敏度
(3)找出更加科学、系统、有趣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节奏感训练。
(4)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3.研究思路
(1)研读课标,挖掘教材
(2)梳理问题,探究方法
(3)课例实践,难点突破
(4)反思总结,提炼成果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总结出训练方法。
三、研究成果
1.研读课标,挖掘教材——标准分散,脉络隐藏
(1)课标对节奏训练的标准分散
通过课标和教材的解读,我们发现,节奏训练在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中四个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都有体现,呈分散状。
(2)教材中关于节奏的内容脉络隐藏
在教材中,节奏的训练几乎涵盖在每一首音乐作品中,需要教师深挖教材,找出节奏训练的脉络。
学生在节奏的感知中,在学习过程中喜欢模仿、游戏等教学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在梳理节奏感训练中表现出三个典型问题:
(1)节奏感稳定性较差,时快时慢,时强时弱。
(2)节奏感知灵敏度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内心节奏感,对节奏型的反应较慢。
(3)节奏表现力稍弱,依赖性强,缺乏创造力。
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他们更喜欢模仿、游戏、律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拘泥于课堂的教学空间。
3.教学策略
基于前期的分析,我们采用“立体感知——多元体验——自主表达”三条途径,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达到“稳——建立稳定的节拍概念、灵——提升感知节奏的灵敏度、活——培养学生表现节奏的能力”的目的。
(1)策略一:立体感知
目的:通过大量的聆听,感知,建立稳定的节拍概念,培养学生捕捉节奏的灵敏度。
方法:比较法、聆听法
案例一
《巧分辨》在节奏感强的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中体会节奏的不同,为培养学生捕捉节拍的灵敏度奠定基础。
①师播放《小雨沙沙》(二拍子)、《法国号》(三拍子)
师:孩子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首儿歌,请你听一听,哪一首像在走路,哪一首像在转圈跳舞?
②学生用自己的动作体会
③师生交流
④师:孩子们,你们的耳朵都很灵,那我们来增加一点难度,请你们再来听一听,走路和转圈跳舞时,是一直不变的速度,还是时快时慢?
⑤师生交流,师小结:看来在这两首音乐中,他们的步伐是保持不变的,其实,这就是音乐的节奏,它是稳定不变的,刚才走路的节奏是二拍子,跳舞的节奏是三拍子。现在,请你跟我一起用拍手的方法来感受,注意观察,我的拍手动作有什么区别?
⑥师带领学生根据强弱规律拍手。
⑦再次聆听作品,学生用稳定的节奏拍手。
⑧师播放四首音乐,要求:用拍手的方式来分辨节拍。提示学生:要根据稳定的拍手。
案例二
《灵耳朵》用节拍器训练学生捕捉节拍的灵敏度。
①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新朋友——节拍器,它就像一个小机器人一样为我们带来稳定的节奏,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的灵耳朵,每当节拍器响一下,你们就数一个数字,1、2、3、4数完之后又重复数这四个数字,一定要注意你们要和节拍器同时发出声音。
②老师用72、88、96、104的速度由慢到快地带领学生准切地与节拍器配合数节奏。
③四人学习小组配合练习,每一个人代表一个数字,按照数字的顺序与节拍器配合练习。
(2)策略二:多元体验
目的:通过模仿、律动、歌谣、演奏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参与节奏体验。
方法:模仿法、歌谣法、律动法、演奏法
1.模仿法
案例
《照镜子》 通过节奏模仿,体验各种节奏型,建立恒拍概念。
①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照镜子的游戏,想像一下,我是镜子外的人,你们是镜子里的人,我做什么动作你们就要用相同的动作来回应我。
②老师先做简单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跺脚、耸肩、拍手等。
③老师拍击节奏×、×—、××,学生模仿
④加深难度,拍击节奏,要求学生拍击的快慢、拍点尽量与老师的保持一致。
×× ︳××× ︳××× ︳×— ‖
×× ×× ︳×× ×× ︳×× ︳×— ‖
⑤加入肢体参与感受节拍,老师将节奏与拍手、拍肩、拍腿、跺脚相结合进行练习。
2) 歌谣法
案例
《跳绳》
①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什么运动呢?
②生回答讨论
③师按节奏读歌词,强调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时值长短的区别。
师:有一个小朋友特别喜欢跳绳,他不光绳跳得好,而且,他还有一个本领,边跳绳边和着节奏念儿歌呢!你们听!
④师带领学生按节奏划拍读歌词。
师:小朋友邀请你们一起跳绳,不过,要先学会这首儿歌。请你跟我一起一边划拍一边朗读。
⑤节拍器辅助学生朗读。
师:练习了这么多遍,达到小朋友的要求了吗?他想用节拍器考考你们。
3.律动法
低段孩子活泼好动,我们尝试将节奏与动作相结合,让孩子根据不同的节奏用动作参与活动。
案例一
《转圈圈》
①学生随着老师的琴声拍手进教室围成圆圈。
②师:小朋友们,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走、跑、走哟、快跑快跑的节奏,今天呀我们来做一个转圆圈的游戏老考考你们对节奏的反应,老师的琴声就是指挥官,当你听到不同额节奏你要用不要同的速度来表现并且告诉我是哪一种节奏。注意我的节奏会不断的变化哦。看看谁的反应快。
③师用鼓敲击不同的节奏,学生根据节奏转圈。
④邀请一名学生敲击不同的节奏,其余学生根据节奏转圈。
4.演奏法
案例
《我们的作品》
①师:老师这里有一首音乐,听一听,说说你的感受!
②学生边听音乐边拍手感受乐曲。
③师生交流
④刚才这首乐曲中,有一些典型的节奏,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⑤教师依次出示|XOXO|、|XXXO|、|XXXX|节奏卡片,复习节奏。
⑥学习新的节奏类型:X---| XX XX |
⑦教师出示节奏谱,鼓励学生自主的边看图谱边拍节奏。
⑧教师与学生一起看图谱拍节奏。
⑨教师出示几种打击(三角铁、响板、碰铃、双响筒、小鼓)并复习其使用方法
⑩请学生为乐器找相对应的图谱做朋友。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根据图谱上的乐器标记演奏相应的节奏。
合奏练习
加入乐曲进行练习
(3)策略三:自主表达
现节奏的不同带来的不同感受,在反思中发现节奏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表现力。
方法:表演法、乐器法
1.表演法
案例
《找朋友》
①师:小朋友们,今天呀,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个小品。有一天,李磊在操场打球,这是,老师到教室里找他,老师边走边叫:
李磊 0 ︳ 李磊 0 ︳ 李磊 0 ︳
可是李磊到操场了呀,他听不见,小朋友,你能帮帮老师吗?
②学生朗读节奏
这时,有一个同学告诉老师,李磊在操场踢球,于是,老师来到操场,你们想想,老师会怎么样叫他呢?
③学生讨论节奏,教师可以提示:操场那么大,你們会怎样叫他?
④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还是没有找到李磊,于是,全班的同学都来找,你们再想想,会用怎样的节奏叫他呢?
⑤学生讨论,自主创编。
在大家的努力下,李磊终于听到了,他从远处边跑边说:哎,我在这儿!大家再想想,李磊会用什么节奏来说这句话呢?
2.乐器法
案例
《放鞭炮》
①师:过年了,到处都喜气洋洋,小朋友们还可以玩最喜欢的游戏——放鞭炮,今天啊,我们在音乐教室也来尝试用打击乐器放鞭炮。你们想想,不同的鞭炮会发出哪些不同的声音呢?
②老师带领学生总结归纳:
串天炮: xiu —— ︱xiu —— ‖
魔术弹: dong dong ︱dong dong ‖
火树银花:pili pala ︱pili pala ‖
甩炮: pa 0 pa 0 ︱ pa 0 pa 0 ‖
③师: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如果用咱们学过的打击乐器来模仿不同鞭炮的声音,想一想,根据乐器声音的特点怎么选择比较合适呢?
④师生讨论,总结归纳:
三角铁——穿天炮、鼓——魔术弹、双响筒——火树银花、响板——甩炮
⑤将四种节奏与歌曲《过新年》前奏相结合,放在歌曲演唱之前,营造学习氛围。
四、研究成效
1.学生方面
被研究班级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更加浓厚, 的学生的节奏感较之以前有进步,的学生初步建立了正确的节奏概念,对辅助完成其他教学目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教师方面
通过对众多专家和老师研究成果的学习和消化以及运用,对节奏感训练教学逐渐清晰,有序,系统,方法逐渐多样。
五、课题的问题思考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教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但也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用什么样有效、有趣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强他们对节奏的理解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