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全先+王健
摘 要:对我国学校体育中的性别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性别遮蔽、性别隔离、性别排斥、性别刻板印象、性别话语权力偏失等问题;2)女性政治地位的实际弱势、经济资源的投入失衡、文化传统的性别偏见、教育传统的性别偏失、利益相关主体的自身限制是我国学校体育性别问题产生的根源。基于教育主体的共有人性与性别差异的考量,提出我国学校体育性别问题的消解建议:采用性别敏感教育模式,消解性别偏见与性别遮蔽;促进相关利益主体性别意识的觉醒,突破学校体育中的性别认知偏失;建立和实施性别平等的学校体育政策,保障学校体育场域的性别平等;重塑学校体育中的两性话语权力,促进两性话语权从偏失回归正道;引入全纳理念消解性别排斥,促进学校体育成为幸福获得的归宿。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性别问题;性别平等;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2-0085-06
The causes and elimination of the gender problem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WANG Quan-xian,WANG Ji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fact of gender deviation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1)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nowadays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gender covering, gender separation, gender exclusion, gender stereotype, gender discourse power deviation, etc; 2) the actual disadvantage of females political status, the input unbalance of economic resources, the gender bias of cultural tradition, the gender deviation of educational tradition, and the limitation of interest related subjects themselves, are the causes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gender problem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common human nature and gender difference of education subject,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roposals for eliminating the gender problem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adopt a gender sensitive education mode, eliminate gender bias and gender covering; promote the awaking of gender awareness of related interest subjects, break through gender recognition deviation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gender equ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ies, assure the factual equality of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ield; rebuild the gender discourse power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discourse power from deviation to regression; introduce the idea of inclusion to eliminate gender exclusion, promot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o become the home for gaining happines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gender problem;gender equality;China
性別问题是学校体育考察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也是学校体育追寻性别平等之时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教育的主体是人,作为教育主体的人,不仅是普遍的人或抽象的人,而且还是具体的人[1]。性别作为具体人的重要特征,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处于“一段漫长的缺乏性别省思的荒漠期”[2]。男女平等国策在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施,形成今天大部分学校采用性别中立教育及少部分学校采用性别化教育的格局,而这两种教育模式并未实现事实上的性别平等。我国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该如何走出性别困境,急需探寻根源,追寻学校体育中的两性平等,促进学校体育场域中的男女,成为具有人性平等且有差异的完整人。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和观察开展研究。通过查阅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的相关书籍,检索中国知网相关文献,了解我国教育中的性别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学校体育中的性别问题,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对国内10所高校、4所中学、4所小学的部分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从其表述中提取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素材。为获得自然情境下学校体育开展中性别问题的现实表现,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采用隐蔽观察法对国内4所高校、3所中学、3所小学进行观察。由于仅仅凭借笔者记忆力与注意力,很难从复杂的学校体育活动中抽取与研究相关的材料,研究者借助照相、录音、录像等记录所需素材,以便事后整理与思考。①
1 我国学校体育存在的性别问题
1.1 性别遮蔽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我国在教育政策上一直奉行男女平等,学校体育教育也承袭这一传统。我国大多数学校在学校体育开展中采用性别中立的教育,采取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男女混班是主要分班模式。这样“一刀切”的传统看似平等,但事实上,男女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性别差异,也有着不同的体育需求,那么在体育教育中对男女生采取忽视性别差异的对待,显然只会是形式上的平等。现实的体育教育实践中,男生是体育场上的主角,占据着更多的体育资源,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是大多数学校主要开展的项目,而这些项目的教学中女生往往是旁观者或孤立者;在健美操、羽毛球、跳绳等女生乐于参与的项目上,尽管经费所需不多,但却显现出资源不足。女孩即使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并不保证她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被平等对待[3]。当下男女平等的学校体育教育事实上遮蔽了性别差异,这种性别遮蔽忽视了生理差异,也忽视了社会性别差异,而在体育课程边缘化的背景下,人们往往无视这一现实的存在,导致本应性别平等的学校体育教育,人为造成事实上的两性不平等。
1.2 性别隔离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女子、男子学校的探索,我国学校体育也开始采用性别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凸显性别差异,但是却忽视了人应该是共性与差异相统一的个体。性别化体育教育模式事实上是一种性别隔离的教育模式,在女性参与体育相对弱势的今天,采用这种教育模式,实质上把女性隔离在男性主导的学校体育体制之外。而一些男女混校的学校也采用性别化体育教育,如武汉科技大学、重庆南开中学。这种性别化的体育教育模式,针对男生开设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力量要求高的体育项目,针对女生开设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低对抗性、技巧性的体育项目,在预设上已经隔离了男女参与体育项目的选择。以上男女生分开授课产生的性别隔离属于被动隔离,而在男女混班的体育教育中,则又存在主动隔离的现象,即男女生主动依据性别分离进行体育活动。在对登封市S小学L老师、南阳市S初中F老师、黄冈市H高校L老师等进行访谈时,他们均认为在学校体育开展中存在男女生主动隔离的现象。在对柳州市L高校的排球教学观察中,也发现“学生往往选择男男结合、女女结合练习”的主动隔离现象。
1.3 性别排斥
性别排斥是指男性或者女性因为其性别原因而受到区别对待或歧视,男女两性都有可能受到排斥,但是相对弱势的女性更容易受到排斥。为深入地了解性别排斥在学校体育中的客观存在,选择了部分学校进行调研。在观察广西柳州市S高中的体育教学时发现,男生多数参与课堂体育活动,而女生多数选择围观、倚靠田径场围栏聊天或者躲到远离体育场地的阴凉处。在对躲在阴凉处的女生访谈时,一位女生说“我们经常都是男生打球,我们(女生)不喜欢运动,太脏太累,老师对我们(女生)要求也不严”,另一女生说“男生时常排挤我们,我们也不想活动。”在观察信阳市X高中、柳州市G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时也发现女生游离课堂之外、男生更多参与、教师区别对待男女生的现象。根据以上的观察与访谈,表面上看是女生自愿离开体育课堂,但实质是当下学校体育对女生这一性别的排斥,并且这种排斥在女生的潜意识里理所当然。此外,对曹士云[4]、卢其宝[5]、李博杰[6]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在我国学校中男女体育教师比例失衡严重,在体育教师职业上性别排斥现象严重。”“在知识界中,搞体育工作被人看不起,女同志搞这一行仿佛更是低人一等。”[7]女性在体育教师职业上受到排斥。
1.4 性別刻板印象
许多早期的研究表明性别刻板印象存在广泛性、持久性和传承性,这种性别刻板印象被定义为男性和女性不同特征的条件反射式的观念[8]。通过对武汉市H高校、信阳市X高中、柳州市S初中与W小学等学校师生的访谈与观察发现:(1)问及对男女生的认识,接受访谈的体育教师大都认为“男生能吃苦、有担当、胆大、竞争心强、能够接受批评”,对女生的普遍认识则是“怕吃苦、怕出汗、爱干净、羞涩、胆小、怕嘲笑”。这种基于男女生的认识在现实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刻板印象,往往体育教师对男生具有更多的体育参与期待,对男生要求较高,却放松对女生的要求,进而不断强化体育教育中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2)通过对男、女学生访谈发现,男生倾向于认为“男孩子更爱运动”“女孩子不是很适合体育,她们也不喜欢运动”;而接受访谈的多数女生认为“学校经常开展的项目更适合男孩子,男孩子具有天然的体育参与优势”。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师、学生对两性参与体育的认识,事实上存在性别认知固化的刻板印象,他们对体育参与的认知往往映射到学校体育开展之中,男、女生逐渐被型塑为刻板的两性形象,在此情形之下男、女生之间的体育参与差距会继续延伸。
1.5 性别话语权力失衡
话语是在互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的话语具有行动性、历史性,并且是权力关系的表演场[9]。在中小学,由于升学导向、家长的期待、功利社会取向,体育成为边缘课程,由此形成男女学生在体育锻炼权上的集体失语。我国学校体育开展中,男生相较女生而言往往又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力,具体表现在行动之中。如吕晓娟[10]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2所学校的调研发现:男生明显在体育场上处于话语霸权地位,女生处于话语权失语状态。本研究在对信阳市L小学、柳州市Z中学、武汉市H高校等学校的调研中也发现了这种男生抢占体育资源的“话语霸权”现象。此外,根据对新乡市H小学W老师、临沂市L中学N老师、黄冈市H高校L老师等5位女性体育教师的访谈与观察,发现她们存在传统的性别思维定式,在职称认定、工作认可上,她们均经历过因性别导致的挫折,而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不公正待遇之时往往选择沉默。
1.6 性别分化与偏失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也是反映男女两性学校体育参与动态的重要场域。尽管在我国有一系列政策对课外体育活动予以支持,但是和体育课程相比,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缺乏强制性,以学生自主、自发参与为主。在这种情况之下,女生与男生之间的项目参与分化及性别偏失问题凸显出来。在对武汉市H高校、柳州市G高校观察发现:在篮球场、足球场等场地上更多是男生的身影,女生则更多选择跑步、羽毛球、跳绳、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形成项目参与上的性别分化,而女生往往由于场地与器材问题、体育认同问题等成为旁观者或孤立者。在对柳州市G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观察发现“经常是学校统一组织课外活动之后学生自由活动,自由活动期间男生选择继续留在体育场上的人数远远多于女生,而大部分女生则选择离开体育场地”。对楚雄市C高校、临沂市L中学、周口市S初中、新乡市H小学等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时,接受访谈的体育教师的相关表述表明:在中小学及高校,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中性别分化与偏失问题是常态性问题。汪改英[11]、李勇妹等[12]、陈名超等[13]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在我国大、中、小学男女生在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选择上存在性别分化与偏失。
2 我国学校体育中性别问题的根源
2.1 女性政治地位的弱势
我国宪法规定妇女在政治上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为女子平等参与学校体育及享有相关性别话语权提供了保障。但是“历史长期沉淀下来的体现两性不平等性别政治关系的非正式制度已经深深地禁锢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14]。在我国干部性别构成上女性明显偏少,影响了女性的政治话语权,也影响着教育领域政策实施的决策倾向。女性不仅缺少足够数量的代言人,在决策过程中声音微弱,而且在决策时往往由于缺少女性视角而易犯损害女性利益的错误[15]。在学校体育实践中,由于女性参与决策的不足及实际弱势,往往在体育资源配置上更多考虑男生,在职称晋升、干部培养上男性体育教师也拥有更多机会。女性政治失语也衍射到更具体的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尤其男女混合教学中,往往遮蔽性别,忽视性别差异,更多采用男性气质塑造的体育教育形式,造成对女子体育利益的损害。男性主导的政治话语深深影响着人们对体育的认知,男子气甚至野蛮成为人们对体育的直观印象,促使在职业塑造与选择上造成体育教师职业男性化倾向,这也成为我国体育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的成因之一。
2.2 文化传统的性别偏见
长久以来,女性受父权制“男强女弱”“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性往往在自我角色定位潜意识地顺从,在家庭中更多承担着操持家务、教育孩子、照看老人的任务,她们与男子相比没有更多时间参与体育活动。而性别偏见也深深影响我国的学校体育。尽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机会是均等的,但是受文化传统的影响,男权主导的体育教育会无意识地倾向男性利益,教育管理者与体育教师往往选择漠视男女生事实上的不平等,忽视两性的差异,并把这种不平等归结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而不是固化持有的性别偏见。这种偏见往往会强化男生自我气概的认同,否认女生的性别差异,进一步加深男女生之间的心理认同鸿沟,促使女生遭遇认同危机。这种男女社会性别定位的文化传统,束缚着人们对女子参与体育的认同感,也阻碍着男女在学校体育中的平等参与。
2.3 教育传统的性别偏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策略首先选择的是消除性别不平等,主要采用男女混班的性別中立教育,追求男女两性享有完全相同的教育,但是在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上并没有实现男女平等,女性在教育领域仍旧处于弱势的不平等地位。基于这种现象,我国教育界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新思考性别化教育,女子、男子学校应运而生,部分男女混校的学校也开始采用单一性别班级的模式。采用男女混班体育教育,形式上注重男女教育平等,而在实际教育中往往采用男子的标准进行体育教学,男子标准成为男女共同的体育教育规范。女子在体育实践中往往达不到人为树立的男子化体育教育规范,事实上形成“女子不适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刻板印象。同时,男性的标准与特权强加给女性一种标准上的双重性,这样,女生在努力取得成功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双重认同危机,女生尽管按照男生的标准获得成功,但是可能导致人格异化或者性格错位[16]。而采用单一性别班级的体育教育模式,人为制造性别隔离,在教育模式选择时已经烙上男、女性别刻板印像,事实上忽视了男女生在体育教育中的共有人性塑造。
2.4 经济资源的投入失衡
我国教育的经济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教育经费。一般认为,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准的基础线。尽管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这个基础线,如2013、2014年国家教育财政经费支出分别约占GDP的4.3%、4.15%,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实际占有教育经费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而在具体学校教育经费分配上,体育经费的实际获得又处于弱势,表现在投入上优先考虑主要学科,后考虑体育学科,形成体育场地器材等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事实。现实中,在整体教育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学校往往偏好建设大型场地,如田径场、篮球场等,其次才考虑女生偏好参与的羽毛球、健美操、瑜伽、乒乓球等场地,如果经费不足,往往不考虑女生的场地需求。这样既造成女生偏好的体育项目在体育场地器材上的缺失,也造成课外体活动中女生因场地器材限制而主动性不足。而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又存在先城市后农村的做法,在农村学校往往由于教育经费投入匮乏,分配给体育的经费更是有限,导致许多农村学校无法正常开展学校体育课程,加之农村是重男轻女的重灾区,女子在体育资源平等获取更为困难。
2.5 利益相关主体的自身限制
在我国,考试至上、就业倾向等影响学校教育中各级管理者的教育决策倾向。为了升学和就业目标,各级教育管理者往往在观念上屏蔽男女性别,施行统一标准的男女教育模式,他们的社会角色由于社会期待而被限制。尤其在中小学,教育管理者更倾向于关注与升学主要相关的语文、数学等学科,体育则成为事实的弱势学科。即使近年来“中考”体育分数不断增加,但是在人们长期的思维惯性下,学校体育仍然不受重视。在此背景下,教育管理者往往对学校体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敏感性不足,在体育师资配备、体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忽视性别问题。体育在事实上成为弱势学科之后,体育教师的自身地位与话语权就受到限制,同时他们也受限于教育管理者的体育认知及自身性别平等意识,导致他们在体育教育中能动性不足,在工作中也无心过多关注性别问题。对于学校体育中的男女生而言,由于我国长期的教育传统以及文化倾向,人们更倾向于认为男生比女生更适合体育活动,男生伴随心理上的优势在体育课堂上走向“霸权”;女生则往往显现出性别刻板印象的自我定位,接受男生主导的体育课堂,自愿处于体育课堂的从属地位。此外,由于女生生理、心理上的差异,女生怕脏、怕羞、爱美的天性也限制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3 我国学校体育性别问题消解的建议
3.1 采用性别敏感教育模式,消解性别偏见与遮蔽
马丁在批判柏拉图“性别中立教育”和卢梭“性别化教育”的基础之上,提出“性别敏感教育”,其主张教育活动要敏于关注性别的自然差异以及社会意义,把握既定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根源和后果,并采取在性别上更具包容性的措施,以实现性别的公正[17]。在我国学校体育的教育传统之下,采用性别敏感教育模式,将有助于阶段性消解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性别问题。第一,在体育教材编写中注重性别敏感性,关注男女两性的共性与差异,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性别选择,充分考虑男女体育认知与实践差异。第二,在体育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训中注重性别敏感教育融入,提升体育教师的性别意识,促进体育教师注重男女生的生理差异以及心理差异,规避体育教师因性别观念引起的男女生学校体育参与不平等。第三,在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入包容性理念,注重性别差异,包容女生,注重营造关爱的氛围,创造具有弹性与包容性的环境,关注体育过程中的男女性别权益,摒弃狭隙的传统性别观,减少性别偏见。第四,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融入敏感教育,促进男女生成为共性与差异相统一的“完整的人”。
3.2 促进相关利益主体性别意识的觉醒,突破学校体育的性别认知偏失
在学校体育开展中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促进相关利益主体性别意识的觉醒,使他们正确认识男女的性别气质与身体意象,形成性别平等意识,从内源上转变因性别认知偏颇引发的系列问题。一是通过培训与宣传,推动学校教育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男女平等意识,促进他们突破传统的体育认知偏见,为男女生平等参与学校体育提供公正的决策。同时也要促进教育管理者注重女教师的引入及培训,弥合男女体育教师性别失衡。二是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执行者,主动接受性别平等教育,树立正确的性别观,摈弃男女参与体育的性别刻板认知,为男女生创造平等的体育教育环境。三是通过性别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充分认识每个个体都应同时拥有阳刚与阴柔的气质,只是程度不同。对处于弱势的女生而言,要对其加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教育,摆脱他人偏见,争取学校体育参与中自身应有的地位,勇于实现自身的体育诉求。四是女体育教师要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争取自身应有权利,并在体育教学中持有正确性别观,更要规避性别偏见,引导学生成为性别平等的体育参与人。
3.3 建立和实施性别平等的学校体育政策,保障学校体育的性别平等
首先,要通过建立学校体育性别平等政策,保障男女两性平等参与的权益。一要通过性别预算、性别统计、性别审计、性别评估,规定男女生体育资源比例、男女体育教师聘任数量、男女生体育参与权益及诉讼途径;二要明确用于学校体育性别平等宣传、培训、研讨与交流等活动的经费预算;三要具体化学校体育性别平等的统筹协调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评估机制。其次,政府与学校要承担主体责任,大力推动学校体育性别平等政策的实施。一是推动学校体育性别平等工作常态化,在各类学校建立学校体育性别平等委员会,定期组织性别平等的研讨与交流活动,接受师生诉讼,做好通报与备案。二是严格按照学校体育性别平等政策,督查学校体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保障男女生公平获取体育资源,督促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平等对待男女生,针对体育教师的性别平等教育实践,做出奖励与惩罚决定。三是维护女生的平等享有体育教育的權益,倾听女生的声音,同时关怀女性体育教师,保障她们的职业利益。四是政府与学校要根据学校体育性别平等实践的督查反馈,做出及时的回应,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性别平等政策,促进男女两性在学校体育参与中获得应然的平等诉求。
3.4 重塑学校体育中的两性话语权,促进两性话语权从偏失回归正道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最早提出“话语即权力”的哲学命题,其认为在社会关系中,谁掌握话语权,谁就具有了控制舆论和思想的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知识、理性和制度之中,即是话语权力[18]。学校体育在学校的话语地位受制于宏观的政治与文化环境以及学校的教育传统,而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是话语权威,男生长期享有比女生更多话语权力。要消解学校体育中的话语权力偏失,首先要促进体育教师的话语权力回归。一要落实体育教师同工同酬及职称评定上的公正待遇,保证体育教师拥有话语权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自信;二是对体育教师进行性别平等教育,确保其能够公正运用话语权力;三是对体育师资队伍进行性别优化,同时促进女性体育教师拥有同等的话语权力。最后,要促进学生的话语权力回归正道。学生要自觉拥有体育参与的主体话语权,勇于捍卫自身的体育权利,对自身话语权有清晰认识,不畏惧体育教师的“话语权威”,女生不纵容男生的话语霸权,依靠主观能动性获得应当的体育话语权。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决策者、体育教师、学生的协同努力,从而实现学校体育主体话语权从偏失回归正道。
3.5 引入全纳教育理念,促进学校体育成为幸福获得的归宿
教育领域中的性别排斥与性别和谐问题已经成为全纳理念的核心议题之一[19]。在学校体育中引入全纳理念,将有助于消解学校体育的性别问题。首先,在体育教师职位上吸纳女性,翻转人们对女性体育教师的排斥。一要冲破传统的“男性更适合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性别偏见,在聘任体育教师之时考虑性别平衡,以女性立场思考体育教育。二要关注女性体育教师职业诉求,拆解两性之间的界限,给予女性体育教师平等的待遇及晋升通道。其次,在学校体育中引入关怀伦理教育,培养师生关怀道德。体育教师首先要拥有关心男女学生处境与感受的素养,同时具备消解性别的主体意识。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以自身规范影响学生,通过体育教学中性别平等意图的渗透,形成关怀的榜样示范,消融男女生体育参与的界限。更重要的是引导男女生在体育教育中学会关怀,提升学生的关怀敏感性,让男生理解关怀的意义,为男女生平等参与体育教育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
性别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衡量尺度,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由于长时期的父权社会对男女性别的角色期许,在全球范围内的女性发展历程中,性别差异就像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制约着女性体育的发展[20]。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男女两性除共同人性之外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学校体育开展中不能因为文化传统与社会习俗给予男女两性的性别定式,而依靠思维惯性去思考学校体育。为了使男女两性在学校体育中得到事实上的平等,体育教师需要摆脱男性中心主义立场的性别观,采用性别敏感的教育模式,包容体育参与中的男女两性。也要通过觉解相关利益主体的性别意识、建立和实施性别平等的学校体育政策、重塑两性话语权力与采用全纳教育理念等,消解我国学校体育开展中的性别偏失,让学校体育成为师生追求幸福生活的归宿。尽管在理论上构建的消解建议是美好的,然而现实中必定充满艰辛与坎坷,尤其在我国农村中小学要实现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及两性平等,路途将更为漫长。
注释:
① 由于访谈观察内容具有一定的隐私性,涉及的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单位、学习单位与姓名在研究论文表述中均进行匿名处理。
参考文献:
[1] 周小李.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
[2] 闫广芬. 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认识、视野、使命[J]. 教育研究,2006(11):73-79.
[3] 胡晓红. 教育公平视野下对“男孩危机”的性别解读[C]//性与性别研究(第4辑),2011:118-127.
[4] 曹士云. 我国高等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2):39-41.
[5] 卢其宝,汤凯军,李少群. 普通高中男女体育教师比例失调应引起关注[J]. 中国学校体育,2007(2):59-61.
[6] 李博杰. 常德市鼎城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3:12.
[7] 陈利花. 对消除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性别歧视问题的若干思考[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17.
[8] 克劳福德·昂格尔. 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M]. 许敏敏,宋婧,李岩,译. 北京:中华书局,2009:64.
[9] 佟新.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 2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7.
[10] 吕晓娟. 潜在课程的性别审视——在东乡族中小学的教育人类学考察[M]. 兰州:兰州教育出版社,2011:280-281.
[11] 汪改英. 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D]. 延安:延安大学,2014.
[12] 李勇妹,黄希斌.福州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J]. 长沙大学学报,2015,29(5):154-156.
[13] 陈名超,陈宝玲. 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为例[J]. 体育研究与教育(研究生论文专刊),2015,30(6):53-55.
[14] 李晓广. 论传统中国性别政治关系的制度演进——一项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91-98.
[15] 龚正伟,王根,刘庆伟,等.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中国体育改革伦理理路与实践[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9.
[16] 杨向明. 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的性别透视现象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9):40-43.
[17] 丁学玲. 走向性别敏感教育——简·罗兰·马丁的教育哲学思想述评[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I.
[18] 陳茜. 从异化到回归——课堂师生话语权的反思与重构[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7.
[19] 禹旭才. 高校教师发展:全纳女性的概念及议题[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6):154-159.
[20] 王智慧. 性别差异与女性体育参与的社会距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7):16-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