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摘 要】 目的 探讨氯胺酮基础麻醉、氯胺酮+七氟烷麻醉(以下简称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疝外科修补术中的效果分柝。方法 70例择期小儿疝修补术,患儿年龄在1.5-6.5岁之间,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基础麻醉组(A组)和复合七氟烷麻醉组(B组),观察两组术中体动、恶心呕吐、苏醒时间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 AB两组对比发现,A组苏醒时间长,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存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中发生恶心呕吐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复合七氟烷麻醉具有苏醒时间短,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不良反应少,能较好的应用于小兒疝外科修补术。
【关键词】 氯胺酮 七氟烷 小儿 疝 外科修补术
小儿小手术的麻醉,麻醉通常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和维持。本文研究氯胺酮基础麻醉、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疝修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我院在2013年-2015年期间观察70例择期小儿疝修补术,患儿年龄在1.5-6.5岁之间,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基础麻醉组(A组)和复合七氟烷麻醉组(B组),观察两组术中体动、恶心呕吐、苏醒时间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择期行疝修补术的患儿,年龄1.5-6.5岁,男62例,女8例。进行随机分成两组:氯胺酮基础麻醉组(A组)和复合七氟烷组(B组)。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均禁食8h,禁饮4h,A组入手术室前肌注氯胺酮6毫克/公斤,待患儿入睡后再开放静脉通道,经静脉通道给予阿托品0.01毫克/公斤,术中根据患儿情况间断追加氯胺酮1-2毫克/公斤维持麻醉效果;术前B组先用氯胺酮肌注 6毫克/公斤,待患儿入睡后再开放静脉通道,经静脉通道给予阿托品0.01毫克/公斤,通过面罩低流量低浓度吸氧, 先排空呼吸囊内气体后再打开七氟烷至刻度6-8%,暂时调大氧流量6-8升/分钟,预充呼吸回路后四头带固定面罩,再调整七氟烷至刻度1%,氧流量2-3%。A、B两组患儿均在手术结束时停止用药。
1.3 指标评价 观察两组术中恶心呕吐、体动苏醒时间(停药后至体动时间)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2 结果
统计分析中所有资料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概率法及x2检验,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儿麻醉过程均平稳,术中血氧饱和度均正常,呼吸抑制不明显。AB两组患儿结果比较,A组患儿术中体动发生率高、苏醒时间较明显延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差异较明显(P<0.05),AB两组患儿出现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 讨论
我院小儿疝修补术手术时间一般在35-50min之间。麻醉医生既要考虑患儿手术安全,还需保证麻醉质量、减少患儿苏醒时间。氯胺酮(又名凯他敏、凯他那,Katalar)具有镇痛、镇静的静脉麻醉药。单独氯胺酮麻醉小儿易出现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分泌物增多等不良反应。国外,大多采用七氟烷复合氧化亚氮麻醉。据研究七氟烷麻醉具有苏醒快的特点,报道认为苏醒期躁动与苏醒期疼痛有关联[1]。氯胺酮麻醉时患儿的体动常常影响手术的操作、加大手术难度,苏醒时间增长必然增加小儿麻醉的风险,术后苏醒期躁动也增加了呼吸道管理的难度、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我院在2013年-2015年期间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七氟醚对35例小儿疝修补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手术过程中复合七氟烷麻醉组(B组)有1例发生体动、占该组的2.86%,而氯胺酮基础麻醉组(A组)有18例在该组中占51.42%。分柝因七氟烷可增加并延长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肌松作用有关[2];(2)AB两组的麻醉维持都较平稳,两组恶心呕吐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苏醒时间 因氯胺酮对毒蕈碱受体的拮抗作用使患儿产生谵妄、噩梦,因A组使用氯胺酮总剂量较多,故苏醒时间也会明显增长[3],小儿术后躁动会影响术后的恢复,大多苏醒期躁动是由疼痛所引起,氯胺酮基础麻醉可以降低七氟烷麻醉后的苏醒期躁动[4]。
综上所述,小儿疝手术中单纯氯胺酮与复合七氟烷相比,复合七氟烷麻醉在术中体动发生率低、苏醒时间短、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少,是小儿疝修补手术麻醉的一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苑江,李学仁.七氟烷、氟烷分别用于小儿麻醉恢复期谵妄发生率的临床观察比较.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 16:399-401.
[2]黄峻 ,黄祖瑚, 临床药物手册 第五版 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15:1518
[3]黄峻 ,黄祖瑚,临床药物手册 第五版 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15:1506-1507
[4]刘国凯,黄宇光,罗爱伦.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术后镇痛的研究及其临床价值.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