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逢春
从古及今,人们都以“凤头”来喻赞文章的开头。为何会有“凤头”之喻呢?因为传统的篇章学讲究起、承、转、合,文章的首段只是“起”提起、点明或交代的作用,为下文展开记述、议论或说明作铺垫,因而应该小而靓丽,尤其是千字内的短文。再则,内容要一步步展现,展现要有层次节奏,有张有弛;只有“凤头”才能和“豹尾”形成对称美,让人赏心悦目。
然而,报刊上不时会有首段大而臃肿的。例如:
①前几天,友人回乡下探亲,竟然带回了一把“茅针”,要与我一同分享。看着久违的童年“零食”,品尝着久违的童年味道,我的思绪“duang”的一下子,就回到那年那月的记忆里。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零食,无疑是一个奢侈的名词。所以,农村孩子能够做到的,就是去山间地头寻找天然的替代品。套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就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楚天都市报·童年的“零食”》)
②母亲吃斋念佛多年。我虽然天生愚钝,没有慧根被她带入修行,但也耳濡目染一些佛教的礼节和教义。我感觉佛、道有时不分家,比如,农村死了人做法事也称作道场,法师穿的衣服既像道袍又像唐僧穿的袈裟。有一次在五雷山,这里本是道教圣地,我竟然看到供着观音菩萨。母亲有一个朋友是比丘尼,她已削发为尼,却又会一手做道场的手艺。山西恒山悬空寺,那里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特别关注·娘亲十重恩》)
③我的工作比较清闲,工作之外也没有发展“第二产业”。当看到别人为生计劳累奔波时,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优越感。但是最近,我的这种优越感遭受了沉重打击。那天我给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打电话,我报了姓名后,他先是啊哈了两声,然后问我:“有什么事吗?我现在很忙!”我知道,他刚升做了部门主任。接着他又诉苦来:“你不晓得,现在部门里大事小事都得过问,轻松不下来啊!”这哪里是诉苦,明明是得意嘛。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些惭愧。(《武汉晚报·一忙遮百丑》)
几百字的短文,“头”就有这么大。这还是凤头吗?其实,作为首段,①写到“记忆里”处,②写到“袈裟”处,③写到“沉重打击”处即可终止。
报刊上许多短文的“头”尚存大而臃肿之病,中学生习作就不用说了。下面列举数例并加评改:
④人生的成功或失败,习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生关键处就那么几步,而由于“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一定要密切注意由习惯造成的“自然”行为在那关键的几步所起的重大作用。由此可见,播种什么样的习惯,就收获什么养的人生。(《习惯与人生》)
首段只要点明“习惯与人生关系紧密”就行了。培根的话作为展开论述的内容应放到下文去。
⑤朋友,当你面对一座山的时候,你想到山顶上去享受一下“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或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吗?如果你想,就请你迈出勇敢而坚毅的步伐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到达山顶,毕竟山顶不会自动在它的俯视之下,处于被动的地位。(《既要“主动”也要“被动”》)
此段像要一口气把要写的和盘托出:既提出了观点,又分析原因。其实,起“提起”作用的“头”只要写到“步伐”处即可终止,还要把后面的语气词“吧”和感叹号改成句号。因为它们起激励鼓舞作用,会给人文章终止的感觉,所以不宜置于开头,应用在结尾处。
⑥孕育着中华文明的黄河奔流不息,它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带给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盛宴。那早已被泥土封住的历史被我们努力洗净之后,完全除去了古老的尘埃,向我们展现出众多诗人那一幕幕辉煌,还有那一句句关于国家关于百姓的沉重叹息。他们一篇篇流芳千古的佳作,穿过历史的重重雾霾,如珍珠般散发出夺目的光彩。(《永远的杜甫》)
文旨在赞美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起笔却赞美黄河,这跟杜甫实在相隔万里。这种开头兜圈子的文病比较多。应该将“孕育……向我们展现出”改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有”,这样下文既能自然引出杜甫,又能使大而臃肿的“头”小巧起来。
⑦梁惠王问孟子:“对于臣民,我已经尽心尽力了,为什么人口不比别的国家多呢?”孟子作了一个巧妙的回答:“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以战为喻:战鼓已经敲响,看到对方强大的实力,士兵纷纷脱掉盔甲、丢掉兵器而逃跑,有的跑五十步停止,有的跑百步才停止,那些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百步的人,这样做对吗?”诚然,孟子是否定这种做法的。因为不管是跑五十步还是百步,本质都是一样的——逃跑。(《“五十步”应该帮“百步”》)
作者不知道引述材料要定向高度概括,以致写了近两百字。这种文病比较普遍。实际上,只要用五十几个字就行了:“孟子曾以战为喻,对梁惠王说跑五十步的人不可嘲笑跑百步的人。因为不管是跑五十步还是百步,本质都是——逃跑。”
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戴月荷锄归”,向往安详恬淡的田园生活;苏轼吟咏“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感慨时光飞逝之余,向往壮志能酬的生活;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语,道出了李白向往不受压抑的自由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我向往恬静的生活。(《向往恬静的生活》)
文旨是“我向往恬静的生活”。开头排列陶渊明等人的诗句,具体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也许在作者看来这样造势十分精彩,其实是一堆闲笔。因为一则这跟文旨关系不大;再则“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的观点不言而喻,不必多说。所以,把陶渊明等人的向往作为起兴,只要简括一下就行了:“陶渊明向往安详恬淡的田园生活,苏轼向往壮志能酬的生活,李白向往不受壓抑的自由生活。”
这些首段均选自全文相对较好的习作,由此可以推测中学生作文“头”大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因大致有这样几种:不清楚首段的作用,什么都想写;下笔无的放矢,喜欢兜圈子;引述材料不知定向高度概括,写到哪里算哪里;有了“精彩”的句子舍不得割爱,硬要画蛇添足。另外,乱用祈使句或“由此可见”“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作结的用语,导致首段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