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基于不同出游方式的比较

2017-04-11 01:25杨小莉冯卫红
生产力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团游出游网络结构

杨小莉,冯卫红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基于不同出游方式的比较

杨小莉,冯卫红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交通系统的完善,游客出游呈现出跟团、自助和自驾车等多样化方式,不同出游方式下形成的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也不同。借助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以景区为节点分析跟团游、自助游和自驾游不同出游方式下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差异。结果显示:不论是哪种出游方式,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高级别的景区;景区的网络中心地位与其中介能力并不完全一致,而且景区在不同旅游流空间网络中的中心地位有差异;不同出游方式下的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发育程度不同且总体偏低;同时总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和空间分异特征。

网络结构;旅游流;社会网络分析;山西省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旅游阶段,区域旅游发展也将从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这就要求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在交通系统相对完善的前提下,旅游景区之间的联系受到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的影响,尤其当前旅游者旅游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强,由旅游流形成的旅游空间网络结构成为划分旅游一体化区域的基础。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活动的空间状态,更是一定区域内旅游要素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1]。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该方法以一种结构性的视角对各种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国外用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空间结构包括旅游流网络[2]、旅游组织间网络[3]等方面的研究;国内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进行旅游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旅游空间网络,包括旅游流网络[4]、旅游系统空间结构[5]、旅游经济网络[6]、跨界旅游区组织网络[7]及旅游交通网络[8]等方面。另外,国内学者基于旅游流视角的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了以景区为节点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4]、以省区、城市为节点的中国入境和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结构[9-10]以及以地市为节点的省级旅游空间网络[11]。旅游者不同出游方式下形成的旅游流空间网络不同,旅游节点的网络位置和节点间关系也存在差别,弄清这种差别对旅游中心地建设和中心地与边缘区的关系协调都有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兼顾不同出游方式形成的旅游流空间网络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

从实践来看,山西省对于旅游产品空间组织布局和线路设计基本是按照旅游资源属性和区位为依据的,而理论研究也是围绕旅游资源属性[12]、区位[13]和依托城镇[14]来构建山西省旅游空间结构。随着全省铁路高速客运专线的不断增加和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完善,山西省自驾和自助游市场不断扩大,从旅游市场和旅游流角度确定旅游中心地,构建旅游空间结构,对加快区域一体化和全域旅游才会有实际指导意义。本研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景区为网络节点,基于跟团、自助和自驾不同出游方式下的游客旅游地选择行为,对山西省多景区旅游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二、数据获取和处理

(一)数据获取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本也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分析对象。本研究以旅游者在携程网、去哪儿网、蚂蜂窝和途牛网这四个主要旅游专业网站上发表的详实记录整个旅游行程的游记攻略为统计样本,游记发表时间为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停留天数为两天及以上的,剔除单一旅游节点的游记,从中获得自助(非自驾)游游记233份,自驾游游记102份;由于游记中跟团游的比较少,便选取了携程网上旅行社推荐的线路,最终获得旅行社线路140份,这样数据统计样本共475份,考虑自助游和自驾游的网络游记更多会记述景点景区,较少提到城市,同时为了考察区域内景区景点的联系,本研究选取景区景点作为网络节点。在对不同出游方式下的网络游记进行整理后,基于游记中提到的景区的位置、知名度、类型和频次等特征的综合考虑,跟团游包括了45个网络节点,自助游的网络节点选取了44个,而自驾游涵盖了42个网络节点,三种不同出游方式下的旅游节点组成可以从网络结构可视化图中看出(见图1)。

图1 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图

(二)数据处理

运用Ucinet6.212软件进行各指标的量化测算,而该软件识别的是二分矩阵。因此,需选择合适的断点值对其数值矩阵进行二值化处理。断点值高会导致网络出现极少联结,断点值太低会使得网络完全联结。为此,经过多次实验,为了将一些次级旅游网络节点纳入,使得网络结构更完善,选择了1作为三个山西省旅游数值矩阵的断点值。当两节点间旅游流量大于等于1时,则赋值为1,反之则为0,这样便获得二分矩阵。同时根据网络游记整理出相应的数值矩阵,使用Netdraw2.084软件,将线条最大值取9,最小值取1,生成不同出游方式下的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图(见图1),图中线条粗细代表了景区间的旅游流联系强度。可视化图有助于更直观地显示网络节点的地位和节点间的联系密度和强度。

三、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节点结构特征

(一)处于网络核心地位的是高级别景区

处于旅游流空间网络中中心位置的景区,其旅游流集聚和辐射功能强,拥有非替代性区位优势。通过运用Ucinet6.212软件中的程度中心性(Degree)、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及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三指标测量各景区节点在网络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从各旅游网络节点程度中心性和结构洞指标看来,无论是哪种出游方式,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晋祠和壶口瀑布这五个景区的各项指标值明显要高(见表1、表2),处于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中的核心位置,这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和五台山是世界遗产,这三个景区同时又是国家5A级景区。晋祠和壶口瀑布都是山西省重点景区,开发早,知名度高,其中晋祠又位于省会太原市,可达性强;而壶口瀑布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资源垄断性高。因此,山西省旅游空间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世界遗产类和有别于一般景区而具有独特优势的高级别景区,也反映了无论哪种出游方式的游客,都倾向于选择高级别景区的旅游空间行为特征[15]。

表1 山西省旅游节点中心性指标的测算结果

表2 山西省旅游节点结构洞指标的部分测算结果

(二)景区的网络中心地位与其中介能力并不完全一致

对山西省旅游网络中各景区节点中介中心性和程度中心性指标值进行比较后,发现节点中介中心性和其相应地程度中心性并不完全耦合,即程度中心性低的节点其中介中心性并不一定也低,反之亦然。如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出游方式,皇城相府的程度中心性排名靠后,但其中介中心性相对于程度中心性较高的五台山、乔家大院要强得多,而跟团游中的鹳雀楼以及自助游和自驾游中的普救寺的中介中心性也高于程度中心性,说明这三个景区与其他旅游网络节点间联系较少,处于一种弱联结状态,但它们对山西省旅游流网络中其他节点间旅游流的控制能力较强,其他节点对其依赖程度高,是重要的旅游通道,在山西省旅游流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三)景区在不同旅游流空间网络中的中心地位有差异

旅游者出游方式不同,其空间行为也存在差异,导致景区在不同旅游流空间网络的地位会有差别。由程度中心性指标的测算结果得出,跟团游旅游网络中,宝源老醋坊、东湖醋园和洪洞大槐树祭祖园相对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而在其他两个旅游网络中的地位较低(表1),这可能与旅行社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偏向于安排有购物点和知名度高的景区有关,前两者是山西特产,而后者的知名度高,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著名民祭圣地;自助游网络中的山西博物院和双塔寺的中心地位要远高于其在自驾和跟团游网络中的(见表1),这两个景点位于太原市内,又是太原市标志景点,成为自助游客在太原短暂停留时选择的旅游地;而自驾游网络中大同土林、碛口古镇和皇城相府的中心地位明显高于另外两个网络(见表1),反映了自驾游客以灵活自由的驾车方式追求个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这几个景区在不同旅游空间网络中地位的差异,从图1也可以看出。

四、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整体结构特征

(一)旅游流空间网络发育程度不同且总体偏低

跟团游、自助游和自驾游旅游方式下的山西省旅游流整体网络密度分别为0.085、0.138、0.105,自助游旅游空间网络密度最高,发育最好,跟团游密度最低;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跟团游网络节点间联系更多集中于某些少数核心节点,呈现强烈的“马太效应”,网络关系最为稀疏。参考已有研究成果[4,9,11]比较来看,三种不同出游方式下的旅游流空间网络密度都偏低,景区节点间的旅游流互动比较弱,相互间联系较少,旅游网络的整体功能亟待完善。

(二)旅游流空间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运用核心-边缘缺失模型得出跟团游、自助游和自驾游三种不同出游方式下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中的核心区和边缘区的节点,见表3。从表中看出,三种方式都呈现出“核心节点少,边缘节点偏多”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不同出游方式下的核心区和边缘区节点有重合也有区别,例如,云冈石窟、五台山和平遥古城在三种不同出游方式下都处于核心区,洪洞大槐树祭祖园在跟团游网络中相较于其他两个旅游网络处于核心位置。自助游方式下核心节点较跟团游和自驾游多。跟团游、自助游和自驾游的核心区内节点间的旅游流网络密度分别为0.776、0.722和0.754,边缘区节点间的旅游网络密度仅分别为0.031、0.043和0.043,说明核心区节点间的联系相对较紧密。另外,核心区与边缘区间的旅游流网络密度分别为0.028、0.076和0.085,说明核心区对边缘区都发挥了一定的关联带动作用,但联动辐射效应还明显很弱。由此可见,山西省旅游流网络中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分层。

表3 山西省旅游流网络核心-边缘分析结果

(三)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存在空间分异

运用Network/Regions/K-core分析模块得到跟团游网络中的6-核,自助游网络中的8-核以及自驾游网络中的6-核,用Netdraw软件可视化后得到各自的网络结构图(见图2)。三种不同出游方式下的子结构网络综合看来,晋北和晋中景区间旅游流联系较为紧密,子结构各成员节点是较为稳定的入晋旅游景区,具有深入开展旅游合作的基础。另外,不同于跟团游子网络,自助和自驾游子网络中大同地区的景区间联系较为密切,可能与大同完善的交通网络,离消费水平较高的京津客源市场近有关。晋东南,晋南的景区总体与晋北、晋中景区间旅游流联系稀疏,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空间距离所致。

图2 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子结构图

五、结论与讨论

第一,从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的节点结构和整体结构来看,不同出游方式下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都是既有共同特征,也存在差异。从节点结构来看,无论哪种出游方式,处于网络核心地位的都是高级别景区,而且景区在网络中的中心地位与其中介能力并不完全一致,不同出游方式下同一景区在旅游流网络中的中心地位有差别;从整体结构来看,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发育程度总体较低,但不同旅游方式下的旅游空间网络发育程度也有差异;同时总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和空间分异特征。

第二,本研究结论对从旅游需求和市场角度确定旅游景区景点间的区域联系和旅游一体化区域范围有指导意义。但研究结论更多适用于在山西省跨地市的长途旅游,不足以充分反映片区内景区之间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本研究只是基于对断面数据的静态分析,未对网络时空动态变化予以考察。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对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阶段演化及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力求更好地揭示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的时空演化规律和游客对山西省景区景点的选择规律。

[1]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37-249.

[2]Shih Yu-Hsin.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Drive Tourism Destinations:An Application ofNetwork Analysis in 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06,27:1029-1039.

[3]Kathryn Pavlovich.The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 Tourism Destination Network:the Waitomo Caves.New Zealand[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203-216.

[4]杨兴柱,顾朝林,王群.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J].地理学报,2007,62(6):609-620.

[5]陈秀琼,黄福才.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5):75-80.

[6]朱东芳,陆林,虞虎.基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J].经济地理,2012,32(4):149-154.

[7]杨效忠,张捷,乌铁红.跨界旅游区的组织网络结构与合作模型——以大别山天堂寨为例[J].地理学报,2009,64(8):978-988.

[8]吴晋峰,任瑞萍,韩立宁,等.中国航空国际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2,32(5):147-152.

[9]刘法建,张捷,章锦河,等.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省级旅游地角色研究[J].地理研究,2010,29(6):1141-1152.

[10]陈浩,陆林,郑嬗婷.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地理学报,2011,66(2):257-266.

[11]付琼鸽,刘大均,胡静,等.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特征与优化[J].经济地理,2015,35(3):191-196.

[12]晋迪,宋保平,高楠.基于“点-轴”理论的山西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5):196-201.

[13]毛彦斌,贾文毓,张爱国.山西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初步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3):84-87.

[14]冯卫红.山西旅游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层次结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1):27-31.

[15]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2-43.

(责任编辑:D校对:T)

F592.725

A

1004-2768(2017)03-0111-05

2016-12-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22)

杨小莉(1990-),女,山西孝义人,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冯卫红(1972-),女,山西阳泉人,博士,太原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区域旅游开发。

猜你喜欢
团游出游网络结构
你出游,我出油
未来出游大作战
假期带娃出游防走失
懒人经济助力旅游高品质跟团游逆袭
出游季你都“妆”对了吗
基于互信息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知识网络结构维对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远程创新搜寻的中介作用
沪港通下A+ H股票网络结构演化的实证分析
复杂网络结构比对算法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