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效益关系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

2017-04-11 01:25葛万军
生产力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温州市比重温州

葛万军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效益关系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

葛万军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温州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是影响今后温州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文章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效益变化的相关理论,阐述温州市“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性特征,温州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效益提升的内在联系,以及与浙江省内城市比较分析,剖析温州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提出具有温州特色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效益提升的总体思路。

温州;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效益

一、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效益关系的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它的产业构成状态和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量比相关性与发展水平。包括内容有二点,一是产业间的生产规模比例关系,这涉及结构均衡,二是涉及结构高度与效益的产业间的关联方式。

17世纪产生了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源头,威廉·配第率先提出产业结构是影响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大数据统计,服务部门的增长与工业部门的衰退对比显明,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夏再提威廉·配第的论断,首次划分了三次产业,奠定产业结构理论脉络。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日本赤松要(Kaname Akamatsu)(1932)提出产业发展的“雁型模式”。库兹涅茨(1941)阐述国民收入和产业结构关系于其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书,基于大量经济历史资料他得出结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劳动收入比重上升,反之财产收入比重下降。柯林·克拉克(1940)在《经济发展条件》中详述了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的规律。美国霍利斯·钱纳里(1979)建立了多国DGP市场占有率模型,提出了标准产业结构,提出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六个时期,指出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减少,形成进口或出口替代。德国霍夫曼(1931)在其《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论断,基于消费资料工业生产和资本资料工业生产变化的趋势发展,用四个阶段划分工业化进阶:第一阶段是以消费资料在工业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生产,第二阶段是资本资料生产增长快于消费资料工业生产增长,第三阶段是资本资料工业生产增长更快,与消费资料工业生产规模相当,第四阶段工业生产净产值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资本资料超过消费资料,标志着重工业化。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理论。

曹新(1998)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经济成长模式的核心是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构效益是以结构优化为契机。中国社科院吕铁(2002)于《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中提出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行业与制造业收益增长的关系[1]。刘伟(2002)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中对产业结构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对经济规模与要素效率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依靠制度改革从第三产业拉动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的结构增长也削弱一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2]。衣建东(2003)于《制造业与产业结构升级》中提出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是信息化,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关键点,也是带动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依靠信息技术升级改造制造业,向高技术密集、高附加值升级发展[3]。中国社科院李金华(2007)于《中国产业-结构、增长、效益》中详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效益变化,揭示产业结构的演进轨迹,重点揭示经济增长与产业效益的关系,提出要强化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与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4]。谢超、张悦(2010)在《基于综合经济效益视角的产业经济调整》一文中提出基于综合经济效益视角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理念,认为产业经济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标的关键[5]。

基于文献研究,对产业结构与效益国内外经济学家进行过大量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效益间的相关性也为学者关注;发现对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相关性基于政策性和定性化研究者居多,而定量化研究的不多。

二、“十二五”时期温州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特征

(一)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逐步提高

“十二五”时期,温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3.2∶51.2∶45.6调整为2015年的2.7∶45.5∶51.8,实现了“二三一”向“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跨越。温州市第三产业的提升速度快。温州市把先进制造业建设作为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在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新兴产业项目引进与落实、技改资金支持与研发中心培育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

从企业科技活动及科技投入情况看,2015年与2010年比较,温州市科技活动企业数、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经费投入数分别增长90.2%、76.3%和85.0%,专利申请数与新产品产值增长一倍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①温州市第三次经济普查办公室:《温州市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2013年。。

(二)逐步调整生产要素投入,要素构成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以劳动密集型为优势的温州产业结构,生产要素转变近年来迅速更新,在政府倡导下“机器换人”逐步加快,技术水平大幅提高,集约经营逐步取代粗放经营。2015年温州市规模以上企业有R&D经费支出的企业达1 744家,比2010年增加924家。全市有1 229家企业设置了科技研发机构,全市科技研发活动人员达5.96万人,比2010年提高53.6%。“机器换人”成效明显,企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4.66万元,比2010年增长45.7%,年均递增7.3%。

(三)过度消耗资源得到控制,取得节能降耗工作成效

“十二五”期间温州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是7.8%与9.7%,工业用地面积、工业用电量和供水总量年均增长分别是1.2%、0.4%、0.6%。温州市将万元GDP能耗作为约束性指标,五年时间降低22.1%,超额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任务,完成率居浙江省第一位。因此从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经济发展增速是高于资源消耗增长,温州市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成效。

(四)企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加快,产业集中度提高

呈现工业企业集群化、集聚化发展态势。2015年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 013家,与2010年比较增加了1 005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与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6.15%,同口径比较,比2010年提高4.02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企业963家,比2010年增加181家,亿元以上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0.2%,比2010年提高2.7个百分点。2015年,温州市大型工业企业有44家,比2010年增加26家。

(五)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温州市产业结构升级也带动了出口产品的不断升级,在出口产品结构中,2015年温州市机电类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产品的比重42.4%,比2010年提高3.7个百分点,而温州市鞋类、服装等传统产品出口比重均比2010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②浙江省第三次经济普查办公室:《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2013年。。

三、温州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效益提升的相关性分析

产业结构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更好地提升经济效益。根据温州市相关统计资料,可以更加清晰地揭示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优化对温州市宏观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见表1)。基于国家统计局口径,宏观经济效益运用财政总收入来体现③温州市统计局:《温州统计年鉴》,2015年。。

表1 财政总收入与相关指标情况

通过Eviews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分别用x1、x2、x3、x4、x5、x6和x7表示(见表2),财政总收入与GDP、第三产业比重、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百亿行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大中型企业利润、外资和港澳台企业利润率,除外资和港澳台企业利润率中度相关外,财政总收入与其他指标具有高度相关性。

表2 财政总收入与相关指标的相关系数

从近五年经济发展与效益变化相关指标情况看,随着温州市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产业内部结构继续改善,温州市财政总收入增长明显好于GDP增长。据相关资料分析,温州市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效益提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综合效益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反映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不但对节能减排、节约用地、增加就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综合效益。2015年,温州市服务业发展快于经济发展1.6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从2010年的41.9%提高到56.1%,五年时间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提高6.2个百分点,有效地改善了温州市的宏观经济效益。据表2的相关系数分析,温州市财政总收入与第三产业比重具有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99。按照温州市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果,温州市第三产业投入产出率为58.2%,是工业企业的2.7倍,是建筑业的2.6倍;第三产业每百元增加值的税利比重50.9%,均超过工业企业、建筑业的1.7和22.9个百分点;其中每百元增加值的利润比重38.7%,分别是超过工业企业、建筑业的7.3和25.7个百分点。服务业主要是提供地方税收收入,对改善温州市地方税收比重过低的局面也起到较好的效果。从三次产业对GDP产业弹性来看,经测算温州市一、二、三次产业产出率分别为0.17、0.39和0.43,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

(二)先进制造业发展产生科技投入效益

近几年来,随着温州市先进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得到逐步改善。温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直接带动新产品产值的提高,从2005—2015年,温州市新产品产值占比从6.14%提高到24.56%,据表2的相关系数分析,温州市财政总收入与新产品产值的相关系数为0.85,具有高度相关性。2015年温州市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销售利润率分别为6.8%、8.2%和7.3%,分别高出全市平均0.4、1.8和0.9个百分点。

(三)产业集中度提升形成集群效益

在产业集中度提升过程中,龙头企业及关联企业迅速壮大,集群性的大行业形成,有效地实现了集群效益。温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直接带动新产品产值的提高,从2005—2015年,温州市百亿行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从72.57%提高到86.12%,据表2的相关系数分析,温州市财政总收入与百亿行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88,具有高度相关性。2015年,温州市超百亿行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250.48亿元,占规模工业利润比重为90.4%,比2010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电气、皮鞋皮革、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五大支柱行业的销售利润额达到147.05亿元,占规模工业企业利润53.1%。

(四)企业规模化发展带动规模效益

从温州市经济普查情况结果看,从2010—2015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 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4 008家增加到5 013家,主营业务收入2 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从4 048.47亿元增加到4 997.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社会工业产值的比重从62.13%提高到66.15%,经测算可以提高工业增加值率0.26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大中小型工业创利情况看,2015年大型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1.3%,中型企业销售利润率6.4%,小型企业销售利润率4.9%,差距比较明显。据表2的相关系数分析,温州市财政总收入与大中型工业企业利润的相关系数为0.90,具有高度相关性。

(五)外向型经济发展获取综合效益

温州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民资与外资对接尚处于逐步发展阶段。从经济普查情况看,外向型经济对提升本地经济总体实力是显而易见的,如长三角经济圈城市的苏州市与海西经济圈城市的厦门市。从2010—2015年,温州市外资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外资经济效益要好于内资企业,2015年温州市外商投资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9%,港澳台投资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4.2%,均高出全市成本费用利润率6.4%的平均水平。据表2的相关系数分析,温州市财政总收入与外资和港澳台企业利润率的相关系数为0.72,具有中度相关性。

四、温州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效益提升的突出问题

(一)国内外宏观环境对经济效益的深度影响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温州金融风波产生的影响,2015年温州市财政与企业利润增速下降,甚至低于同期GDP8.3%的增速。全年温州市财政总收入677.92亿元,增长6.5%;公共财政收入403.07亿元,增长7.0%。多数企业市场需求疲软,产能过剩,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不断挤压盈利空间。

(二)现有许多传统产业维持“微利保本”或亏损格局

通过第三次经济普查,在温州市33个工业行业中,有23个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这些行业在劳动力、商务成本等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消化成本能力弱,企业长期处于“微利保本”状态。在这些行业中,企业亏损面超过10%以上的有11个行业,温州市有色冶炼、黑色冶炼、金属制品、非矿物质制造、纺织业等亏损率非常明显,同时占用大量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产业升级难度大。

(三)国有竞争性服务业总体呈现“负效益”状态

国有竞争性服务行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产业转型缓慢,投入产出效益较差。2015年,温州市3 571家国有事业单位,占用资产总额783.87亿元,基本处于“负效益”状态。在国有成分占较大比重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及旅馆业等,经济效益明显低于其他竞争性的服务性行业。有些企业则处于长期亏损状态,依靠财政拨款或出租资产过日子。地方政府新投资建设的交通运输业、会展业、旅馆业等第三产业领域效益也亟待改善。

(四)出口企业产品档次总体偏低,无序竞争导致效益流失

温州出口产品以传统轻型工业品为主,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壁垒再度升温,企业在外需不足、同行竞争压力巨大,为了保外贸订单,只能压价竞争。据温州市人民银行调查,2015年传统型外贸企业产品出口平均利润率已经低于国内销售产品平均利润率的水平。

(五)宏观与微观效益、长远与短期效益的矛盾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也要注意长远与短期效益问题,2015年温州市年能耗1 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761家中,有426家企业能耗呈上升态势,另外温州市待整治的重污染企业大多分布在制革、铸造、冶炼等领域,这些行业将使温州市的环境治理等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影响了温州长远发展。

五、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视角把握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视角,可以为温州,乃至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提出新思路、新途径,也具有较强的目标性与针对性。

(一)树立以效益为着力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新理念

“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当前温州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高,企业投入产出不高”的情况下,要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把经济效益作为考核各地经济转型的重要指标,作为引进与培育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要形成动态的提高经济效益的产业发展目录,作为指导产业升级的新导向。

(二)从宏观效益角度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

要以沿海产业平台建设为载体,促进温州经济从“公路经济”向“港口经济”发展,从园区外企业向园区内发展。要逐步清理长期形成的“四面开花”与“低小散”的工业产业布局,果断清理生态县的工业污染企业,特别是一些只有产值、没有效益(宏观+微观效益)的落后产能企业。

(三)资源配置向高效低耗企业倾斜

要形成科学的政府资源配置机制,同时指导市场形成合理的资源流向。要改变过去仅仅以投资、产值等大小作为配置资源的传统思路,要深入筛选一批高效低耗的企业,作为优先配置政府的工业用地、信贷资金、技改支持等资源。同时政府要杜绝对低效高耗能企业的资源配置,使这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自然淘汰。

(四)在城市化进程中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

温州城市框架正在快速拉开,特别是重点乡镇在工业化的推动下正向小城市发展,但是现在城市化有名无实,关键原因是发展滞后的服务业,比重偏低的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比重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偏低,市内第三产业比重区域结构不均衡,明显偏低的是龙湾区、瓯海区,重点乡镇第三产业比重也在30%左右,严重影响了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要突出城区、县城与重点乡镇地位,重点规划发展服务业,培育、提升现代服务业。

(五)积极引进、培育先进制造企业与发展出口导向型企业

温州经济结构中,传统产业比重明显偏高,发展先进制造业任务十分艰巨;要立足温州产业经济特征,提升电气、汽车配件、泵阀等产业,鼓励发展新能源、生命健康、时尚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化学、环保与新材料行业,培育与引进新技术并举,鼓励温州传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转型发展为新兴产业。对外贸易是温州外向型经济的必经之路,出口导向型企业是温州对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是温州企业走向国际化、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阵地,要鼓励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作为出口龙头企业,带动关联配套企业发展,鼓励对外贸易企业向生产型企业发展,实现产销联动,获取更好的出口效益。总之,要在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增长产业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1]吕铁,2002.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

[2]刘伟,2002.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5).

[3]衣建东,2003.制造业与产业结构升级[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4).

[4]李金华.中国产业-结构、增长、效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谢超,张悦,2010.基于综合经济效益视角的产业结构调整[J].学习与探索(6).

(责任编辑:D校对:L)

F127.55;F121.3

A

1004-2768(2017)03-0051-04

2017-01-17

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温州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20160106)

葛万军(1969-),男,浙江宁波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温州市比重温州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难忘九二温州行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优胜选手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中心小学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温州市特色街创建 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