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兰州大发展
——兰州区域创新现状、特征及问题分析

2017-04-11 01:25康淑英
生产力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兰州市兰州甘肃省

康淑英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科技创新引领兰州大发展
——兰州区域创新现状、特征及问题分析

康淑英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区域创新是一个地区经济持久发展的动力,分析区域创新的现状是研究区域创新的基础。兰州地区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环境、政策建设、R&D投入产出、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特征明显。但是,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和“一带一路”战略纲要的规划,兰州区域创新还是存在着长期未决的问题,如科技经费投入少、创新主体不活跃、成果转化率低、金融市场不完善、人才缺乏等,因此结合兰州市目前发展现状提出进一步对应措施,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兰州;区域创新;科技引领;R&D;特征

一、引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最后五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五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成为鲜明的时代主题。兰州市在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西北地区第一个、中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建设兰州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并于2020年将兰州发展为西北地区现代化大都市[1]。这对兰州而言,是跨越赶超的重要机遇,为此必须做好充分的科技创新准备。那么,兰州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如何,具有那些特征,存在那些问题?本文试图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兰州市区域创新工作现状特征

(一)有利的地理优势,是科技创新的有力条件兰州处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交融了东西两部的地域风格,民族文化,是黄河上游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而且又是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是国家向西开放的交通枢纽、“一带一路”战略中经济重镇之一、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展示基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州地区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科技创新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打破发展困局的关键,这对兰州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因此,兰州地区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成果创新及转化,确保金融、政府服务实体经济意识,集聚各类创新人才,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2],开辟出真正符合兰州地理位置优势的科技产业,成为“一路一带”重要枢纽。

(二)逐渐完善的创新政策,是进行科技创新的保障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甘肃省依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出台了《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6〕23号)、《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甘政发〔2006〕27号),规划纲要指出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远期展望至2030年。2016年10月,《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也同意实施。这些具有深远思想的科技规划政策为兰州市“十三五”科技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在有利的历史机遇面前,兰州市制定《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明确把兰州建设成为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研发生产基地。近期,兰州市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兰州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2016年8月,在《方案》的基础上,兰州市科技局又制定了“1+8”的科技创新改革政策,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三)逐年提升的R&D投入产出,是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趋势

从2009年以来,兰州科技投入逐年上升,比较2009—2015年研究与开发(R&D)经费内部支出,发现平均以11%左右的速度逐年上升(见图1)。列举2009—2014年度全国、甘肃省、兰州市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R&D投入强度),发现兰州地区R&D投入占GDP的比重历年远远高于甘肃省,逐年接近全国(2014年2.05%)的平均水平(见图2)。分析2009—2014年有关科技创新产出数据(见图3),兰州市科技创新成果方面逐年提升,可以看出专利申请受理数、授权数近年来稳步增长,且其比重达到整个甘肃省40%左右。万人拥有专利数从2009年的3.49件增长到2014年的6.65件。2014年发明专利有效数也比上年增长17%,达到2 139件。因此,逐年上升的科技投入产出必将引领兰州市的科技创新更上一个台阶,高比重的科技投入产出必将使兰州成为甘肃省科技创新的领头军。

图1 兰州市2009—2015年R&D经费内部支出

图2 兰州地区R&D投入占GDP的比重

图3 兰州市2009—2014年有关科技创新产出数据

(四)重点区域的建设,是兰州科技创新发展的龙头

1.以三区为龙头,引领兰州科技创新。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是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先导区和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率先崛起的强大引擎。为了加快推进“三区”融合发展,兰州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意见,提出推进“三区”在规划、空间、产业、政策、机制五个方面加快融合发展,到2015年,“三区”生产总值达到1 03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39.6%以上;以三区为主体的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作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向西开放合作的制高点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战场,到2020年三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50%以上[3]。

2.兰白科技创新试验区为纽带推动兰州科技创新。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启动于2014年末,目标建立成国家创新型高新区,加速推进兰州白银地区科技创新。兰白地区创新资源集中度较高,承载着甘肃省90%的科研机构、42%的大中型工业企业、75%的高校以及77%的科技人才。在2015年,已开发出100个以上新产品、转化100项以上重大成果、培育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等为重点的“六个一百工程”全面启动,有效助推了兰州市乃至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据有关媒体报道:2011—2014年,科技实验区共有9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占甘肃省的三分之一。2011—2014年获得授权专利超过8 000件,兰白两市产业类科技成果占到全省的69.3%。仅2015年,共为17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10.09亿元[3]。在技术创新、效率优化,人才引进、科研院校合作、服务意识建立、政策环境等方面兰白科技实验区正在不断的发展、执行、完善,争取“创新驱动+改革试验”有效组合,带动兰白地区以致甘肃经济大发展。

(五)经济基础差,底子薄,使兰州科技创新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虽然近年来,兰州市科技创新发展巨大。兰州市有R&D活动的单位数从2009年时173个增长到2015年的204个,其中R&D人员从2009年15 219人增加到2015年22 348人,平均以6.6%的速度增长[4]。但是终归经济基础底子薄,资源贫乏、产业单一,使兰州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5》报告,兰州市创新能力测评位于全国地级城市40多位,属于中游水平[5],因此兰州科技创新与发达城市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也意味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对兰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在良好的环境机遇之前,兰州已做好了全面创新、万众创业的相关举措,并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效。但是随着国内外战略机遇内涵深刻的变化,兰州市科技创新面临新形势,新要求,科技创新还存在着一些长期努力解决但仍然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三、兰州市区域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科技经费投入与科技资金的管理还需进一步提升

甘肃省科技经费投入虽然历年不断加强(见图1),但和全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2014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R&D)经费13 015.6亿元,比上年增长9.9%,R&D投入强度为2.05%。而甘肃省投入R&D经费共计768 739万元,仅占全国总经费的0.59%,同比发达省市江苏(占2.7%)、广东(占12.3%)有很大的差距。其中兰州市R&D经费投入370 913.8万元,占甘肃省的48%,使兰州市R&D投入强度达到1.85,但同比全国平均水平2.05也低了0.2个百分点(见图2)。因此,科技经费的投入还需不断提升,进一步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同时科技资金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过于制度化、僵硬化的问题,也影响到科技经费的投入,使创新科技人员中对科技经费的申请和使用望而却步。比如实际费用的支出要按照预算去实行,实际发生变化时很难调整。虽然国家就此方面已出相关政策进行松绑,但实际执行并没有真正下放,科技资金的使用成为科研人员绊脚石,甚至有人调侃科研人员被逼成了“会计”[6]。因此制定有效并贯彻实施有力的科技资金管理制度,也是促进科技经费投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下,创新主体不活跃

甘肃省2014年具有R&D活动的工业企业353个,占甘肃省所有工业企业的16.93%,比2010年6.3%有大幅度的增加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340 341.2万元,占甘肃省总R&D经费的44.27%,相比2010年52%有所下降,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7.29%。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2 558件,年末专利有效数1 265件,仅占甘肃省的21.8%和24.6%[7]。由此可以看出,甘肃省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较差,工业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作为甘肃省重点区域的兰州市相对于其他发达城市,整个工业企业数量、规模以及生产方式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据有关调查,兰州市所在企业在科技创新意识上不强,在科研平台建设、专利申报等方面很弱,有的企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甚至连一项专利都没有,致使整个甘肃省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低下,没有很好的带动经济发展[8]。如2014年甘肃省的专利授权数和专利受理数分别是12 020件、5 097件,仅占全国的0.54%和0.42%,远远低于发达省市如江苏的19%和16.5%,广东12.6%和14.9%[7]。因此,必须强调以企业为带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才能有效提升地区经济水平,才能真正使科技引领技术、经济发展,才能使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否则,落后的经济必然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使科技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陷入两张皮状态。

(三)科技创新的边际效应低下,需进一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道路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科技创新活动投入在不断的提升,并且建立了相关的创新示范区,创立了一些有影响的创新模式,但是取得的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特别是像兰州这样经济落后地区,科技产出带来经济的增长效应一直低于科技投入的增长,并没有向预期的那样让科技带动经济发展。分析原因,主要是科技贡献率低。2014年,兰州市科技资金来自政府的有345 576万元,全部投入到科学研究开发机构或高校,而科研单位或高校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往往与市场需要相脱离[9]。大多数科研人员科学项目研究是为了解决职称问题和或以获奖为目的,有些是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以及解决经费问题,很少去考虑社会市场的需求。也有一些科研项目解决了某个领域生产技术难题或社会瓶颈问题,但科研人员没有精力、也没有路径去转化,或者转换风险太大,对科研人员没有激励,缺少转化平台等因素,最终使研究项目以结项为终结点,没有后续的转化过程[10]。相对来说,企业研发活动更加接近于市场需求,但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少,加上科技投入风险大,见效慢,因此仅对生产要求或技术方面做一些研究改进,对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但要过很长时间见成效的科技成果也难以在企业转化和推广应用。

因此,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在科技成果转换方面甘肃省已经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实施之路不是朝夕之间完成的,我们应明确政府职能、科研管理机构的作用,推进以市场为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

(四)企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不足,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

目前兰州市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主要现象是“政府投入多,企业投入少”,以及投入方向主要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对企业的支持较少[11]。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主要靠自有资金和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但目前存在着商业金融机构动力不足的情况。因为现代科技创新是一个实验过程,结果未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同时即使创新成功了,还需要进行市场开发与消费的考验,都存在很大风险,导致传统的融资渠道大都不敢轻易冒风险。这就需要有促进金融市场对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支持。目前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的融资平台在发达地区已成规模,2014年,中关村新增上市公司75%以上获得创业投资的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是科技与金融联姻的典范[12]。因此,探索主要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采取积极措施,使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促进更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市场,使金融和科技创新完美结合。综上所述,针对兰州市目前的落后现状,应鼓励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进而形成“金融成就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再造新金融”的新局面。

(五)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科技创新储备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甘肃省至少有4 000多名高级科技人才流失。近10年,兰州市仅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重点科研单位、高校跨省调出的高级人才达到500人,而同期从外省调入的人才数量不足调出的二分之一[13]。高级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存在着地域环境差,地区经济落后,工资待遇低,缺乏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激励考核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兰州市应该打造人才成长的硬环境,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提升科技人才的待遇,为科研人员创造优厚的条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近期甘肃省政府确定,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可获得股权份额60%的奖励,此项政策被大家叫好[14]。但是政策的落实到位,还需整个管理体制的支持,同时评价机制也要跟进,才能创造出公平公正积极的科研氛围。

此外,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本土科研人员的培养。围绕兰州市企业科技人才需求行业专业特点,在高校专业学科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有针对性的培养创新性人才。同时应加强与国外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合作,对本土现有科研人员加强培训,支持到国外进行学习交流,提升科研人员的知识层次[15]。

四、结束语

总体讲,兰州科技创新还是比较落后,和其他发达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拓创新思路,完善长期存在的制约科技创新的问题,使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下提出科技创新的新战略、新理念、新设计,以增强发展新动能、培育发展新经济,切实打造兰州地区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科技明星。

[1]张鹤.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兰州新区[N].甘肃日报,2012-08-29(1).

[2]赵光远.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0-45.

[3]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2015-2020)[N].甘肃政务服务网,2015-05-18.

[4]李峰.新常态下甘肃科技创新工作综述[N].甘肃日报,2015-01-25(2).

[5]周天勇,旷建伟.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11-122.

[6]李红宇,2009.高效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研究[N].财会通讯(2):67-68.

[7]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7-177.

[8]徐冠华,2005.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J].北方经济(12):5-8.

[9]李文卿.甘肃科技统计年鉴2015[M].甘肃省科学技术厅,2015:20-22.

[10]罗莹.科技成果转化路在何方[N].学习时报,2016-02-18(A7). [11]何亚玲,2015.甘肃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风险的ANP评价[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4):65-69.

[12]孙奇茹,李峥巍.为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翅膀[N].人民日报,2015-05-07(13).

[13]张靖庚,刘晓荣,2015.甘肃省高科技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甘肃科技(22):15-16.

[14]易延端.为甘肃科技人才“名利双收”点赞[EB/OL].新华网.(2016-10-11)[2016-10-20].http://www.gs.xinhuanet.com/jiaodian/ 2016-10/11/c_1119692963.htm

[15]吴楠,马燕玲,张爱宁,等,2012.甘肃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经济(6):87-88.

(责任编辑:C校对:T)

F127.42

A

1004-2768(2017)03-0046-05

2016-12-21

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建设兰州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16-006E)

康淑英(1978-),女,甘肃定西人,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企业信息化。

猜你喜欢
兰州市兰州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兰州琐记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