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伊宁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寿险业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
沈伊宁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研究寿险业技术效率对于保险业政策支持、业界实践、理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微观经济学模型为指导,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有关方法,基于2009—2012年寿险公司的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了寿险公司效率的演进趋势并进行了供给效率差别因素的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寿险公司具有高技术效率,与公司规模、营销能力、渠道产能、组织形式休戚相关。各寿险公司规模效率普遍高,但在纯技术效率上分化。外资合资寿险公司在纯技术效率上比中资寿险公司高,而在规模效率方面相比较弱。文章的内部因素分析还为中国寿险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持。
技术效率;寿险公司;实证研究
保险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在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的保险市场在2004年底进入全面开放时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保险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14年,我国保费收入总计达到20 234亿元,同比增长17.49%,同期寿险市场以保费收入计算的占比从2001年的54.73%增加到62.72%。随着我国寿险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互联网技术对渠道销售的拓宽,叠加老龄化、城镇化和税收分配制度的改革,寿险公司正站在盈利模式转型的十字路口。如何在扩张过程中保持产品结构的平衡,回归寿险产品保障型和长期储蓄性的功能以及探索保险代理人渠道变革,最终的结点还是要落脚在寿险公司的竞争力上。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及其变化趋势无疑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政策意义。
考虑到寿险业和产险业在经营机制、盈利周期的不同,在变量的选取上不能区分两者在风险分担、保费厘定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本文选择人寿保险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2012年的数据,使用DEA方法和短面板模型分析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经济学中所研究的效率通常描述的是投入产出间的关系,由Farrell(1975)在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效率和生产率边界方法为度量企业和其他组织绩效提供了一个多维框架。自此,西方实证家们发展了随机效率边界和非参数数学规划边界方法,效率研究尤为普遍。相关应用研究涉及了规模和范围经济研究(Kellner and Mathewson,1983;Grace and Timme,1992)、效率研究方法的创新如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Cummins et al.1999;Cummins and Zi,1998)、保险公司整体效率的评价除技术和成本效率外还包括利润效率、收益效率的研究(Berger et al.,1999;Cummins,Tennyson and Weiss,1999)、保险机构的国别比较(Diacon et al.,2002)。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评价技术的改进,有关效率的分析转向更为细致的问题和角度,例如考察公司治理、组织形式、资本结构等微观要素对保险公司效率的影响(Cummins et al.2004;Cummins et al.2009;Pottier,2011)。国内学者主要借鉴国外效率评价方法对国内的保险公司进行整体效率分析(姚树洁等,2005;吴洪,赵桂芹,2010;梁平和梁彭勇,2011;刘铮,张春海,2013;胡宏兵,2014)。本文选择数据包络分析(DEA)非参数的数学规划方法,以保险业较为常用的投入导向型来计算生产边界,假设以产出水平为条件,以最小化投入为基础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选择VRS模型来测算保险业技术效率的构成。
(一)样本公司的选择
本文选择了2009—2012年所有年份都有数据的寿险公司(剔除了工银安盛、中融人寿)共37家纳入整个样本区间,其按期间内各年原保费收入计算的寿险公司市场占有率达到95%,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样本数据来源于各期《中国保险年鉴》(2010—2013)中的寿险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人员结构情况表、业务结构表。
(二)DEA模型选取
1.投入变量的选择
本文选择股权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营业费用(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及管理费)两项作为投入指标。作为风险对价的基础,金融股权资本在将保险视为风险负债的保险定价金融理论中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投入,是使企业尽可能接近典型的保险需求理论假设即索赔确定会被支付的必要投入(Cummins and Danzon,1997)。它构成了寿险公司在应付损失超过预期无法以保费来偿付的一种承诺。保险产品的特性对持续补充资本金有天然的要求,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框架对于定量资本的约束对提升保险公司经济效率和个体价值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传统生产理论中以固定资产作为有形投入变量忽视了保险行业的轻资产属性,也没反映现代企业的契约关系,本文在业务及管理费中用折旧费用项目来反映其投入贡献大小。手续费及佣金支出项目反映了保险代理人的投入数据,包括直销和代销等展业支出部分;业务及管理费包括内勤劳动力的工资,承保理赔防损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由此汇总的营业费用间接把劳动力这占比很大的部分纳入了规划模型中。
2.产出变量的选择
本文选择赔款支出、投资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两项作为产出指标。在金融业设定投入与产出项的确定时,Berger和Humphrey(1997)建议采用增加值方法,依据营业成本匹配判断,具有较大增加值的种类被认为是重要的产出,其他要素则视为不重要的产出因素。已发生的给付代表保单持有人在当年获得的给付,是风险集合与风险承担功能的代表,它们度量了由保险人集合并作为给付重新分配的资金数量。由于保费收入和保险赔偿给付的时间差,附加准备金的存在使保险公司有了投资的可能,这也与保险公司提供实际服务和中介产出的金融功能一致。在竞争的寿险市场上,各家公司普遍用投资收益增加来对冲承保利润空间的缩小,增强竞争力,所以投资是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业务经营的必然结果。在保险公司会计报告体系内,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单列于投资收益之外的金融资产科目,核算包括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也属于对寿险公司资金的占用。
3.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
表1 2009年投入产出变量相关性检验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资料来源:SPSS测算结果(其他年份变量之间高度相关)
由表1可知,本文所选取的投入、产出变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说明所选取的投入、产出变量具有合理性。
笔者使用DEAP2.1软件求解DEA模型线性规划问题,得到各保险公司的技术效率值和分解后的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
(一)整体分析
图1 2009—2012年中国寿险业技术效率概况
图1列示了2009—2012年中国寿险业各年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值方面的情况。整体上来讲,样本年技术效率均值得到大幅提升,到2012年接近0.6的水平。纯技术效率在样本年变化幅度不大,表明公司内部经营水平提升有限;规模效率在样本年明显上扬,这与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好转有关。
(二)公司分析
1.技术效率概况
图2 2009—2012年寿险业各公司技术效率排序概况
整体上看,各家寿险公司在样本期间中波动较大,仅有少数公司如泰康人寿、中意人寿在样本期间保持有效率。一些公司仅在某年技术效率表现不佳,其余样本年表现不错,如平安人寿、人保寿险、国寿股份、新华人寿。值得注意的是,三个组群中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背景的公司基本保持较高的技术效率,均值都在0.7以上,近似有效。
2.分解分析
图3 2009—2012年各寿险公司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散点图
为了更加深入分析各寿险公司技术效率低下的深层次原因,笔者用散点图来进一步了解不同公司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情况。图中横轴为纯技术效率,纵轴为规模效率,2009—2012年均值分别为0.617和0.792,根据各均值分成了四个区域。显然寿险公司的规模效率情况相比纯技术效率略好,接近2/3的寿险公司都在平均值以上,近似有效率。其中A区域具有高于均值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11家,占样本数的30%;B区域具有高于均值的规模效率,但纯技术效率低于均值13家,占样本数的35%;C区域有8家,占比22%,需在经营水平和资金规模配置方面双管齐下;D区域有5家,包括天安人寿,友邦的深圳、江门、东莞、江苏分公司,占比14%,在资金运用方面非常有效,但配置尚未达到最佳经营规模。
3.资本结构属性分析
图4 2009—2012年中外资寿险公司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排序图
为了衡量资本结构属性可能对寿险公司效率影响,笔者按照中外资背景将各类公司按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从中外资寿险公司的效率比较来看,外资公司的纯技术效率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这与外资公司在资本运用效率、内部管理成本和信息传递速度方面的优势分不开;而在规模效率方面外资公司处于劣势地位,这与中资公司的本土化优势、经营时间较长、市场影响力大有关,未来随着外资公司本土化以及政策上业务范围的放开,这一方面效率提升的空间极大。
(一)解释变量说明与模型设计
以图4中外资寿险公司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趋势的分化作为出发点,本部分试图从产权角度的中外资在管理体制和文化差异之分探究供给技术效率的内部影响因素。笔者借鉴了Cummins选择公司规模、营销方式、所有权形式和人力资本作为变量探究保险业的绩效(1999)以及刘志迎运用公司规模、人均保费、组织形式、成立时间等变量研究寿险业成本效率影响因素(2007),结合行业实际情况运用了定性和定量指标提出了下列对寿险业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的假设。
假设一:资产规模(Asset)与寿险业效率成正比。较高的资产规模使大公司相比小公司更具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体现在服务质量、品牌受众、信誉方面、风险量化补偿方面。笔者选择各家本年寿险公司资产总额取对数来衡量。
假设二:营销能力(MARKET)与寿险业效率关系待定。毋庸置疑,具有广大的代理人和经纪人队伍对于扩大公司保费规模,扩大市场份额不乏重要关系,但必须正视我国保险业营销员鱼龙混杂、素质较低、培训成本和招聘成本巨大以及保单脱落率高等问题。笔者选择各家寿险公司营销员人数取对数来衡量。
假设三:银保渠道(YBQD)与寿险业效率成正比。寿险公司在银保渠道的保费收入占有绝大比重,渠道产能直接关系到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笔者选择各家寿险公司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取对数来衡量。
假设四:组织形式(ORG):ORG=1代表集团化控股公司制的保险机构;ORG=0代表单一的保险机构。笔者假设集团化控股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可以依靠自己背后大型金融集团的实力在资本金投放、专业化能力提升、集约化的经营策略方面有利于整体效率的提高。而单一的保险机构在开拓服务市场,注重保费规模、粗放式经营方面可能导致效率低下。
在前述假定条件的基础上,笔者使用以下模型进行回归:
其中i和t代表各家寿险公司和年份,笔者运用Stata12.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样本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分析。
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影响,笔者对解释变量进行相关系数以及方差膨胀因子分析,数据基本可以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显示如下:
表2 模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中资)
表3 模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外资)
表4 方差膨胀因子分析
(二)实证分析
大N小T的短面板数据因为时间跨度特别短,以单位根和协整无法获得较为有效的结果。这里笔者直接采用豪斯曼检验判定面板数据支持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如下:
表5 寿险公司样本年技术效率的回归结果(中资)
对中外资寿险公司te的回归方程拟合度及显著性结果说明如下:
表6 寿险公司样本年技术效率的回归结果(外资)
资产规模方面,中资寿险公司每增长1%,技术效率增加0.32%,区别于外资寿险公司的0.41%,表明外资寿险公司的资产利用率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发挥,拥有更高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营销能力方面,中资寿险公司关系成反比,区别于外资寿险公司呈正比,但均不显著。营销产能与公司技术效率不成正比可能的解释是寿险业销售队伍过度膨胀臃肿,存在依赖的人力规模带动保费增长,未来寿险公司必须向更精细化管理转型,通过优化营销资源配置效率和培养和沉淀专业化销售队伍来整体降低运营成本。
渠道产能方面,中资寿险公司关系成反比,区别于外资寿险公司呈正比,但外资寿险公司回归结果不显著。可能的解释是中国寿险公司银保渠道占保费收入比较高,渠道粗放,产品结构单一。中资公司必须在渠道营销上更加精准直接、精耕细作。
集团化控股方面,中外资寿险公司系数为正,但中资寿险公司不显著。可能的解释是中资集团化控股公司存在分化现象,一些控股公司整合资源能力不足,亟需在产品协调和渠道经营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而外商在华的分公司能够秉承国外大型金融集团的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拥有更加高效的经营效率。
(一)优化寿险产品结构,构建具有高效率的盈利体系
寿险公司在研发和展业环节应该更加注重保障功能的发挥,促进对医疗和养老保险等中长期保障类产品的开发,强调寿险的保障成分和降低投资成分。另外,需进一步明确寿险公司在金融中介市场的价值定位,构建具有竞争性和高效率的盈利模式,从简单的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推进渠道整合,提高营销效率
寿险公司有必要改进粗放的佣金激励机制,拒绝人海战术。实行精英员工制有望使保险公司严格掌控销售流程,解决营销人员的留存难、销售误导等,防止赔付成本与销售成本倒挂,承保利润被保险中介吞噬等问题。另外,需进一步培育多元化的渠道,降低单一渠道带来的波动和风险。譬如加强互联网技术在物理渠道整合、标准化产品销售的作用,解决传统渠道代理人增员困难、银保新单量价齐跌的困局,淘汰中低产能的营销员,降低渠道成本,向以客户为主导的高级阶段转变。
(三)通过持续资本金补充,实现规模经济
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是寿险公司提升承保能力、实现规模效应的重要路径之一。除在利润结构转型依靠内生性资本补充机制外,还可以依靠外生性资本补充来源,包括财务再保险等创新型金融工具实现风险转移和财务安排、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权补充,实现前瞻性的滚动的资本规划。
(四)差异化经营,发挥集团协同效应
保险控股集团公司应当以强化竞争力为基础,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产品合理结合,发挥集团协同效应。另外需强调的是,在当前寿险业买方市场的特性下产品日趋同质化,更要求其他寿险公司应根据自身定位适度多元化亦或差异化经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
[1]刘铮,张春海,2013.我国保险公司X效率的实证研究——以中资财险公司为例[J].保险研究(1):58-67.
[2]初立苹,粟芳,2013.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融资效率的DEA比较分析[J].保险研究(4):22-32.
[3]魏华林,杨霞,2007.中国财产保险公司效率及生产率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5):21-27.
[4]吕秀萍,2007.1999-2004年中国保险业宏观效率实证研究:基于DEA方法[J].统计研究(1):36-40.
[5]吴洪,赵桂芹,2010.保险业效率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热点展望[J].金融评论(1):111-126.
[6]乔治·迪翁.保险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603-649.
[7]马占新,马生昀,包斯琴高娃.数据包络分析及其应用案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8]Cummins J.David,Patricia M.Danzon(1997).Price Shocks and Capital Flows in Liability Insur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6:3-38.
[9]Berger Allen N.,David B.Humphrey(1997).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International Survey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98:175-212.
[10]万磊霞.中国寿险公司效率研究[D].厦门大学,2008.
[11]侯旭华.保险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精析——新会计准则下的解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2]刘志迎,孙文平,李静,2007.中国财产保险业成本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4):87-99.
[13]吕秀萍,2010.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保险研究(2):3-9.
[14]姚树洁,冯根福,韩钟伟,2005.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7):56-65.
(责任编辑:D校对:R)
F842.62
A
1004-2768(2017)03-0035-05
2016-12-29
沈伊宁(1981-),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为杭州观信台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研究方向:金融行业大数据风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