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羊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030006)
太原中外语文学会述论
魏春羊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030006)
抗日战争前期,太原中外语文学会通过订购、翻译、出版外文书刊,成立语文学校,刊发《中外论坛》杂志等活动,推动了山西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宣传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加强了山西民众对当时“世界形势”的了解,成为抗战前期太原社团中的佼佼者。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杜任之等中共党员的不懈努力及其对时局的灵活应对策略,办会思想亲民、开放,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等因素是分不开的。然而,时局剧变以及学会强烈的政治色彩,最终促使学会走向解散。
抗战前期 太原 中外语文学会《中外论坛》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各地抗日救亡的呼声不断高涨。一些有识之士、热血青年纷纷游行、集会、讲演,组织社团,向政府请愿抗日。山西作为全国抗日救亡的主要阵地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直至抗战前夕,山西涌现出众多的抗日社团[1]1931—1935年太原出现的抗日社团主要有:山西省学生联合会、山西省抗日救国联合会、红军之友社、九·一八读书会、教育联合会、山西大中学生联合会、山西文化总同盟、山西社会科学联盟、妇女联合会、抗日救国学生会、山西经互会、西北剧社、太原青年文学研究会等.。太原中外语文学会作为这一时期产生的社团,成为推动山西抗日救亡运动的有力力量。目前学界针对中外语文学会的研究只是散见于零星的几篇文章之中,且多是简单叙述[2]主要文章有:郭庆华.山西抗战期刊(1937—1945)拓展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王生甫.“九·一八”事变后太原抗战文化的兴起及其特点.三晋文化研究论丛,1995,(7);叶昌纲.抗战前王辑五并未应邀来晋讲学.文史月刊,2003,(1);陈芳.民国时期的阎锡山与山西大学——政治控制的个案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等等.主要著作有:樊吉厚,李茂盛,岳谦厚.华北抗日战争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陈文秀,张民省,刘秋旺.山西大学青年运动史1902—2002.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等等.,专文的学术研究还未出现。本文拟从中外语文学会的主要活动、学会特征、社会影响及取得成就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丰富学界对太原中外语文学会的认识以及加强对山西抗日救亡运动的研究。
一
中外语文学会成立于1934年春夏之交,地址设在太原文瀛湖西海子边五号,与山西教育学会相对。阎锡山、傅作义分别担任学会的正、副名誉会长,冯司直担任学会会长。杜任之担任秘书主任和编辑部主任,周北峰任总务主任[3]杜任之.发生在阎锡山身边的事件.太原党史资料汇编(第2辑).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1991.(P213-214)。学会还设立编译部,宁超武任主任,杜任之为副主任,实际上负责编译工作。另设校务部,薛效文为主任。山西省政府每月拨付学会活动经费360元。1936年5月,学会因阎锡山的查封而停止活动。
中外语文学会秉着“提倡学术,发扬文化”的宗旨,主要开展的活动有三项:
(一)订购、翻译、出版外文书刊
中外语文学会本着“是否适于我国社会需要”的标准,订购各类外文书籍和丛书,如农业丛书、工业丛书、进步科学小丛书等。此外,学会还“订阅了俄、英、德、法、日本共产党、工人党的理论刊物和丛书,订阅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全集和选集”[1]杜任之.我的回顾(三).山西文史资料全编(卷7).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2001.(P104)。学会所购买的图书杂志,悉由山西省图书馆的基金支付;学会编译部还多次组织侯外庐、张友渔、温健公等知名学者和特约编辑翻译外文书刊,直至学会被迫取消,翻译工作才停止下来。两年间,学会通过翻译外文而出版了大量书籍,如《宇宙的开展》(陈问路译)、《弯道学》(李晓译)、《国家论》(高叔康译)、《农业机械学》(本会特约编辑译)、《果树接木法》(本会特约编辑温守诚译)等。
(二)成立语文学校
中外语文学会附设语文函授学校和语文补习学校,地址设在三圣庵晋阳饭店内。学校特设国文、英文、日文、俄文、世界语七个科目(俄文班后来没有开设成功)。课程分中国文和外国文两种,设初级、中级、高级、特班四个等级。语文函授学校中国文教授语体文、应用文、现代文、古代文、文学概论、国学概论等内容,外国文教授读本、文法、造句、会话、翻译、作文等内容。语文补习学校初级班教授拼音、读本、文法;中级班教授读本、文法、造句、会话;高级班教授读本、文法、会话、翻译、作文;特班教授阅读书报、会话、作文翻译。学会原本还要开设拉丁化新文字学习班,但“教育厅负责编《小学教师》的冀云程同志因在该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几篇关于拉丁化新文字的文章而被捕牺牲”[2]余振.缅怀杜任之先生.山西文史资料全编(卷10).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2000.(P1221),因而,拉丁化新文字补习班的开设搁置下来。
(三)刊发《中外论坛》杂志
中外语文学会为践行“提倡学术,发扬文化”的宗旨,同时满足民众急于了解中外世界发展动向及增长智识的需要,“特搜罗中外杂志报纸,译印月刊,定名为《中外论坛》”[3]《中外论坛》编译委员会.本刊征求订户启示.中外论坛,1935,(1).。学会指定周北峰为主编,杜任之任副主编,翟新亚负责刊物的发行与对外联络工作,阎友文担任编辑助理,温健公、张友渔、侯外庐等人为编委和翻译人员。1935年4月1日,《中外论坛》发行创刊号,截至1936年3月1日,共发行12期,每期110—210页不等,32开竖版印刷。刊物以“介绍国际文化”为主旨,内容分为论著、学说、文艺、评传四部分,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土地农业、学术、人物、自然科学、文艺诸方面。杂志的文字文言白话没有限制,翻译外文种类有俄、英、日等,其中以日文最多;文章涉及国家以苏联次数最多。《中外论坛》每期印行3000余册,最多时达到8000余册。此外,杂志“每期均能向上海发行五百册”[4]杜任之.发生在阎锡山身边的事件.太原党史资料汇编(第2辑).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1991.(P214),还曾与吴玉章在巴黎办的《救国时报》互相赠阅[1](P104)。
通过以上三种活动可以看出,中外语文学会是一个以翻译外国文字为主要手段来实现中外文化交流的“小基地”。鸦片战争以来,中外交流虽然逐渐增多,但国人对世界的情况依然知之甚少。就翻译外文一事,中国与欧洲各国相差甚远,“欧洲译吾国之典籍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均已出版,而吾国则希腊罗马古籍之译出者究竟有几何乎?欧人近来并吾国之小说如水浒传,金瓶梅,西厢记,牡丹亭亦已译出,而莎士比尔,歌德之全集,不闻有吾国人提议翻译之者。”[1]君劢.中外思想之沟通——在山西中外语文学会席间谈话.再生,1934,(2).(P2)正因为如此,中外语文学会才组织人员翻译外文书刊,发行《中外论坛》,以期国人多晓外事;开办语言学校,意在提高国人认识外国文化的水平。中外语文学会希望以此来实现中外文化沟通之事业,这也难怪张君劢先生评价中外语文学会所进行的活动“是件极有益之事,值得吾辈努力之事”[1](P1)。然而,由于学会实际负责人的特殊身份和当时中国局势的变化,学会政治倾向越发明显,最终导致学会的解散。
二
中外语文学会虽以“学术”“文化”为着眼点,但因其在成立上与当时地方政府有很大关系以及学会实际负责人的特殊身份等因素,中外语文学会与一般纯学术性的学会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员构成混杂
学会工作人员大致分为三个层次:1.学会的挂名人员。这类会员主要是阎派人员,他们所担职务虽高却都是虚职。当时蒋介石政府在全国搞文化围剿,而中外语文学会的潜在任务之一是宣传马列主义,学会若想正常运转,就须得到政治庇护。学会请阎锡山、傅作义担任名誉正、副会长,无疑给学会活动开了“绿灯”。冯司直担任学会会长,主要是为了稳定阎锡山[2]冯当时在山西是比较有名望、思想比较开明的,而且又担任国民师范校长,最重要的是他与阎锡山有着特殊的关系。冯与阎是在日本上学时的同学,阎又拜冯的父亲为义父,关系可见一斑,因此冯担任会长,阎比较放心。。宁超武是阎锡山的亲信秘书之一,当时担任山西省绥靖公署少将参事,此人较排斥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要不得,它违反人性,使人仇恨,不能治社会的病。”[3]杜任之.阎锡山《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研讨经过.山西文史资料全编(卷4).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1999.(P1147)他担任编译部主任,阎更加放心。
2.学会的实际负责人。这类会员以共产党员为主。杜任之是共产党员,又兼任共产国际远东局通讯员;周北峰是思想比较进步的共产党员。杜、周二人是学会的实际创办人,他们“拟定学会的组织机构与工作计划、经费预算方案”[3](P1149),聘请名流学者担任学会职务,主持学会会议与日常事务;薛效文也是中共党员,被杜任之、周北峰聘为校务部主任,管理语言学校,招收学生;翟新亚是中共地下党员,在学会主管《中外论坛》的发行与对外联络工作。
3.学会工作的主力军。这类人员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中共党员。如温健公、张友渔、刑西萍、侯外庐、孔祥祯等都是中共党员,又是当时进步学者,他们在中外语文学会担任编委,从事翻译工作;第二类是阎派人员,如高叔康是阎锡山的“智囊团”成员之一,担任山西绥靖公署秘书;潘泽卿也在阎名下任职,担任太原经济建设委员会秘书,他们都参与了学会的翻译工作。第三类是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如李毓珍、焦敏之是俄专业毕业、留俄回国的知识青年,他们都在学会担任翻译工作。此外还有山西大学的讲师史景苏也从事于学会的翻译工作。这些人背景没有政治色彩,多是比较进步的社会青年。
(二)学会命运与政治形势紧密相连
中外语文学会自其诞生直至解体,始终与山西乃至全国的政治局势紧密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外语文学会是阎锡山与中共利益互补的产物。从理论层面来讲,阎锡山此时主抓山西省“十年建设计划”,急需理论支持,而他所宣扬的“物产证券”“按劳分配”“土地村公有”等学说还未完善,阎希望从共产主义理论中获得启发来完善他的学说。鉴于此,他聘请大批共产主义学者来晋讲学。中共此时也在推广他们的马列主义学说,因此一经杜任之从中“牵线”,双方在利益交合之处便成立了中外语文学会;就政治层面而论,阎锡山此时还处于蒋介石的威胁之下。他与共产主义学者交好,其实就是与中共交好,邵挺军就曾讲过阎之所以请进步学者来晋讲学,“就是如果蒋介石和日本人逼他时,他好通过左派学者同中共和苏联拉关系,求得援助。”[1]邵挺军.温健公光辉的一生.邵挺军通讯选.新华出版社,1991.(P104)而中共对阎锡山的统战工作从未停止,其想利用阎与蒋的矛盾来拉阎反蒋抗日,故中共在此期间“陆续派刑西萍(徐冰)、张友渔、温健公、孔祥祯、张筱梅、宋维静(女)、侯外庐等以左翼教授的名义……专门做阎锡山上层统治集团的统战工作。”[2]牺盟会的成立和改组的作用.山西文史资料全编(卷7).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1991.(P236)正因为阎与中共关于政治利益有互求,因此当王尊光向阎锡山告发《中外论坛》只刊登共产党的文章时,阎才摆出“让他们出吧,再看看”的无所谓态度。
第二,中外语文学会在阎、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受到打压以至解散。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陕北红军力量的壮大使阎锡山感到严重的统治危机,“防共”“反共”成为他的第一要务,他先后成立了防共委员会、防共保卫团以及主张公道团。1936年2月,陕北红军东渡入晋,阎、共发生正面冲突。阎锡山在太原实行白色恐怖,中外语文学会受到监视,杜任之等学会负责人也引起阎的怀疑,“阎锡山对我(杜任之)怀疑,不发给出入证,并派特务对‘中外语文学会’‘西北剧社’进行监视。”[3]杜任之.回忆地下革命斗争十五年.山西文史资料全编(卷2).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1999.(P770)阎锡山沿河阻击红军的失败,迫使其向蒋求援,这坚定了阎站向剿共的立场。1936年4月,由于《中外论坛》在1月份刊登的一篇文章《受毒过深的中华民族》言辞过于激烈被人告发,蒋介石政府利用此事要求阎锡山严格查办,阎此时反共心切,立即批准。《中外论坛》停刊不久,中外语文学会也被迫解散。
(三)学会的“曲线”抗日策略
华北事变后,国内民众的抗日情绪高涨起来,而蒋介石政府依然奉行不抵抗政策,压制民众的抗日言论。中外语文学会虽得到阎锡山的“庇佑”,但其刊物《中外论坛》在宣传抵抗日本侵略时不得不采取一种“迂回”方式。
1.宣传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怀。与中国遭受日本侵略一样,印度、埃及以及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中外语文学会广泛介绍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印度,民众已经知道“在这个时候,除了无产阶级和农民结成巩固的同盟战线外,再没有挽救印度,使印度获得自由的可能。”[4](日)池田孝著.闻永之译.印度往何处去.中外论坛,1935,(6).(P70)在埃及,“罢工、游行示威,警察与示威者之间的肉搏——反对英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5](德)卜里志曼著.洗冰译.埃及民族的觉醒.中外论坛,1936,(10).(P108)已经爆发,对于埃及民众的解放斗争,“我们不仅仅给以热烈的同情,同时也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兴奋和鼓励。”[6]罗姆西著.缘萍译.埃及民众的解放斗争.中外论坛,1936,(12).(P45)
2.揭露帝国主义的弱点与丑态,鼓舞国人反抗的勇气。由于国人“对于帝国主义制度的弱点及帝国主义的冲突还未加以充分的分析与认识”[7]瓦尔加著.刑西萍译.争取阿比西尼亚中的英国与义国——译者注.中外论坛,1936,(12).,当时国内不乏投降的声音。为此,《中外论坛》刊载《争取阿比西尼亚中的英国与义国》《英意在地中海上的角逐》等文章,揭穿帝国主义的弱点与丑态,让国人知晓“一切帝国主义之不可怕”,从而唤起“大多数的大众,而作坚决的保卫民族战争以解脱我们唯一的所有物——锁链”[8](法)李忙著.朱芸译.英意在地中海上的角逐——译者注.中外论坛,1936,(12).(P86)。
3.借“他人”之口呼吁国人团结起来抵抗法西斯侵略。在如何看待中国遭受日本法西斯侵略时,不少外国人是持坚决抵抗的态度的。《中外论坛》通过刊载这些人的文章来呼吁国人奋起抵抗,“抵抗——用任何方法,在任何牺牲之下的实力抵抗——是中国唯一的出路。”[1]吴耀宗著.李滌译.中国民族唯一的出路.中外论坛,1936,(10).(P102)同时,杂志还分析中国抵抗法西斯侵略是有优势的,“时机,人数,士气是中国人占优势的。中国有广大的民众,而且历史证明,他的吸收,调整,自存的力量是很大的。对方可以用一时的武力占领统制中国,但是重大的代价,与中国民众连续不断的反抗,会使任何永久统制中国的实验都失败的。”[1](P102)因此,“须全中国人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删略)联合新的阵线,这是胜利之路,这是民族自由之路。”[2](美)史沫特莱著.解隗译.受毒过深的中华民族.中外论坛,1936,(10).(P123)
三
中外语文学会历时两年,其间通过订购、翻译、出版外文书刊,成立语文学校,刊发《中外论坛》杂志等活动对山西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抗日形势的紧迫以及政治色彩浓厚等因素,学会的政治影响力逐渐突出。总体说来,中外语文学会对当时山西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推动了山西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九一八事变后,太原民众抗日的情绪逐渐高涨,中外语文学会作为这一时期的社团,除了通过翻译外文、刊发杂志来进行文化抗战,还进行了一系列进步活动来宣传抗战。主要有:1.宣传“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中外语文学会编委之一的温健公迅速从北平返回太原,在学会作了一场宣传“一二·九”运动精神的大型报告会。通过这次会议,“‘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就在山西各地,特别是太原等城市传播开来。”[3]杜任之.关于山西抗日战争开始前后的几段回忆.山西文史资料全编(卷2).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1999.(P184)2.印发停战抗日通电。1936年5月,红军东渡抗日遭到阎、蒋的合力阻击,被迫撤回陕北,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中外语文学会接到此通电后,立即印发此通电,向太原各大院校广为宣传。3.接待史沫特莱。1935年夏,史沫特莱来到太原,中外语文学会进行接待,安排她在山西大学和太原基督教青年会进行演讲,宣传国际形势和日本制造“冀东特区”的侵略行径。此后不久,史沫特莱还特地给《中外论坛》寄一篇名为《受毒过深的中华民族》的文章。4.揭露汪精卫、阎锡山的密谋。1935年,汪精卫来到山西与阎锡山商谈反共与对日妥协之事,学会“印发了大量揭发其投降媚日的传单广为散发,还寄给汪精卫和阎锡山本人”[4]杜任之.我的回顾(三).山西文史资料全编(卷7).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2001.(P104)。
(二)宣传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
20世纪30年代中期,阎锡山在山西大搞土地改革——土地村公有。中外语文学会利用《中外论坛》这个窗口,通过介绍国内外各派的土地政策,宣传了苏维埃政权的土地革命。
1.比较国内各政治势力的土地政策,凸显共产党土地革命的强大生命力。当时国民政府、共产党、社会民主党以及阎锡山等政治集团主张不同的土地政策,《中外论坛》译载大量文章对各派土地主张进行介绍、比较,批评了国民政府、社会民主党的土地政策。对阎锡山的“土地村公有”也提出质疑,“山西的土地公有问题,也怕不出以下两种命运:仅为纸上空谈的提案而终;纵然实施,也不免在彻底的土地革命之怒涛前,消踪□影”[1](日)田中忠夫著.张萍舟译.中国的土地问题与山西土地国有问题.中外论坛,1935,(9).(P11)。对于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中外论坛》宣扬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华苏维埃者,独提出了土地革命问题并且实际推行了土地革命。就因为这个原因,所谓苏维埃政权,获得了广大的农民大众的拥护,而能抵抗国军不断的攻击,且扩大了其势力”[1](P6)。指出“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之主要内容,农民大众之要求,其彻底的指导者当然之共产党”[2]原胜著.超然译.中华苏维埃土地革命的基本意义.中外论坛,1935,(8).(P164)。
2.宣扬苏联土地革命的成功引发资本主义各国的土地改革。苏联在革命成功后,实行土地收归国有,进行集体化农业运动,取得了巨大进展,“经过这样有计划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努力与奋斗后,一般农民皆不约而同的说:‘当春与秋是我们在农田唱歌与工作的时季,夏与冬是我们工厂与机器对话的时候,这样不单调而有趣的生活及大好肥田不致为雪所盖而□耕植的事象,舍农业集体化以外,别无较完善的方案,今后个人单独劳动或独营农业,势将日趋于崩溃与消沉的途径。’”[3]司铎昂著.周北峰译.苏联土地公有后的集体农场.中外论坛,1935,(8).(P57-58)正是“为了防止‘布尔什维克’的世界革命运动之侵入”,东欧各国如芬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波兰等国家“先后颁布农制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打破大土地所有,以建设小自耕农地为目的”[4]泽村康著.高钦译.欧洲各国之土地改革.中外论坛,1935,(8).(P128)。
(三)加强了山西民众对“世界形势”的了解
学会虽抱着“述而不作”的宗旨,“无偏无党”的态度翻译外国文章,介绍国际前沿动态。但杂志刊载文章所展现的世界形势有一种明显的“抑资扬社”倾向。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容乐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繁荣。杂志将资本主义经济在1934年至1936年的好转解释为市场表面上的好转,“各国的扩张军备,实在是生产贸易的一个大刺激,在这种意味上,所谓的景气好转,有许多只是表面的”[5]日本改造社辑.温松涛译.一九三六年各国经济的展望.中外论坛,1936,(11).(P20)。德、日等国已实行统制经济,朝着战时经济的道路走去,资本主义经济正酝酿着更大的紊乱;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苏联的国民经济,在一九三五年,已经发展到最高的阶段,是过去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现象”[6]莫斯科消息报社社评.焦敏之译.苏联第二次五年计划的回顾与展望.中外论坛,1935,(1).(P77)。此外,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里,重工业“完成了原定的计划……使苏联的工业在一条繁荣的道路上飞跃的迈进”[6](P82)。同时,苏联的国家预算在过去几年也逐渐增大,国际贸易中也取得有利地位。
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走向衰落,社会主义政权得到巩固。一战与经济危机促使资本主义走向衰落,“自资本主义进展至没落的现阶段,各国政治分为两个极端的动向,俄国是在大战后已被社会主义者那里努力……而意、德便转而为极右的法西斯蒂化。”[7](日)今中次□著.高云山译.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现阶段——译者注.中外论坛,1935,(5).(P30)英国继续着保守党的政治倾向;法国在1934年被时人称为“预备战争的狂烈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并未缓解经济方面的混乱,国内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则成功击退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苏联红军“一以当百”“有充分的政治认识与阶级自觉”“紧密的团结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8](苏)图哈切夫斯基著.焦敏之译.苏联的军事现况.中外论坛,1935,(2).(P42-43),成为苏联政权巩固的根本保证。此外,苏联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战争装备的更新,进一步提高了苏联国防的实力。
3.国际形势迈向战争边缘,苏联成为和平的捍卫者。资本主义列强利益的冲突打破了旧有的国际关系格局,利益争夺战似乎不可避免。在欧洲大陆上形成了“以法兰西为中心的现状维持派和以德意志为统率的修正派,这两种集团是互相尖锐的对立者”[1](日)美浓部亮吉著.李尚友译.危机密布的欧洲政治形势.中外论坛,1935,(5).(P86)。在多瑙河流域,“自希特勒恢复强迫征兵制,而奥、匈、保亦步德国后尘而要求重整军备,数月以来,情势更显得不安和严重”[2](德)维克多著.江涛声译.备战声中多瑙河流域各国的新酝酿——译者注.中外论坛,1935,(3).(P94)。在远东,英、日、美三国利益也在不断发生着冲突。而苏联则充当着世界和平的使者,“苏联不能也不愿参加企图并吞他国之帝国主义的同盟。苏联以组织全世界的劳动者为其政策之信条,所以不愿压迫其他国家的国民,亦不愿参加这些压迫集团,即是苏联始终一贯维持着和平主义的表现。”[3]拉狄克著.梁秋虹译.国际政治之新局面.中外论坛,1935,(5).(P45)
四
中外语文学会在两年的存在时间里,推动了山西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宣传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加强了山西对世界形势的了解。这使得该学会成为当时太原社团中的佼佼者,其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促成:
(一)杜任之等中共党员的不懈努力以及对时局的灵活应对策略
中外语文学会的成立与杜任之关系紧密。杜受上海反帝同盟总部“利用公费留德关系,回山西策动抗日”[4]杜任之.回忆地下革命斗争十五年.山西文史资料全编(卷2).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1999.(P769)的指示后,很快担任山西绥靖公署秘书。他敏锐抓住阎锡山搞山西十年建设需要理论参考的契机,向阎建议成立中外语文学会。而刑西萍、侯外庐、温健公等中共党员的加入壮大了学会的力量。为使学会长期活动,杜任之等学会负责人采取灵活应对策略。《中外论坛》原本将阎锡山的理论“物产证券”作为附件发行,但遭到阎派人员阻扰。学会遂决定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将“物产证券”刊于第四期首篇以利于杂志发行。此外,学会还在《中外论坛》上发表一些如《德国国社党纲领》等文章介绍德国希特勒,降低杂志“过红”的政治影响;学会还允许《汗血月刊》《政治月刊》等宣传德国法西斯主义等国内刊物在《中外论坛》上做宣传广告,为杂志的顺利发行做掩护。
(二)办会思想亲民、开放
中外语文学会自办会伊始,就一直奉行亲民路线。学会着眼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无闲暇时间读整本大书的现实,想出一种既经济又简单的方法,即创刊《中外论坛》,“来供给人们,使之在最短时间内,能得到最紧要最丰富的常识”[5]天放.刊言.中外论坛,1935,(1).(P1)。为进一步便利读者,服务社会,学会特地设立书报代办处,“凡欲委托本会代购各国书报者只须开明:(一)作者姓名(二)书报名称(三)何处出版,并将所需书款汇交该处当即代为办理”[6]中外论坛,1935,(6).(P12)。此外,学会还一直坚持较为开放的办会思想,除用会员推荐编译员的方法外,还向各地发出“拟敦聘国内外各专门学者,为特约编译”[7]中外语文学会征求编译函请本校介绍.河南大学校刊,1934,(55).(P2)的函请。另外,《中外论坛》还实行开放的征稿方式,“本刊文字,文言白话均可”“凡合本刊内容(论著、学说、文艺、评传)之稿,均酌予刊登”[8]投稿简约.中外论坛,1935,(1).。中外语文学会这种办会理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商务印书馆、北平民社、香港中兴报社、中华实业协会、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等纷纷向学会赠书,给予学会有力的支持。
(三)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中外语文学会虽然每月由山西省政府固定拨发活动经费,但仅靠政府拨款无法满足学会运营的需要。鉴于此,学会采取了多种经营策略来获取所需资金,主要有:1.实行多种营销手段,扩大出版物销售量。中外语文学会首先从出版物的价格着手。学会的出版物主要是杂志《中外论坛》与各类翻译过来的外文书刊,外文书籍因性质不同,因此售价不同;《中外论坛》每册定价一角。学会根据读者订阅时间的长短,设置了相应的优惠区间[1]若长期订阅,学会设有优惠:订阅半年,六册价格为五角五分;订阅全年,十二册价格为一元.。学会还举行“征求基本定户”的优惠活动,从1935年10月10日起至11月底,学会对《中外论坛》实行特价预订[2]分为两种:一是在征求基本读者限期内,凭本刊订单而直接订阅者,全年一元,半年五角五分,邮费全免;一是在征求基本读者限期内,未有本刊订单而直接订阅者,全年一元一角,半年六角,邮费全免.中外论坛,1935,(7).(P23)。其次,学会广设代售处以扩大销量。学会在太原、上海、南京等11个地区18个书店或机构设立代售处,并给代售书店或团体相应优惠[3]代售书籍因性质不同,优惠需临时决定;对于《中外论坛》,其优惠办法如下:“每期销售五册以上二十册以下者均照定价八折……每期销售百册以上另议。”中外语文学会出版物代销章程.中外论坛,1935,(6).。2.扩充盈利项目。学会给《中外论坛》制定广告价目表。广告位置分为普通(正文后)、上等(目录后正文前后)、优等(封面底面之内面,正文首篇之对面)、特等(底封面之外面)等级别,广告尺寸分为全面、半面、四分之一面三种,登载广告费用根据广告位置及尺寸定价。《新宇宙半月刊》《食货半月刊》《国衡半月刊》等二十多种刊物及团体都在杂志上刊载过广告。3.对于语文学校的学生,学会针对其所在学校类别(函授学校或补习学校)以及班级类别(初、中、高、特级)收取不同的费用。
结语
中外语文学会以标榜“提倡学术、发扬文化”的宗旨活跃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山西太原。然值此国共对峙、日寇侵略之机,学会订购、翻译外文书刊,刊发杂志等日常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已然超出了一般学术性机构的性质,具有了一种强烈的政治色彩。若以一个政治宣传机构而论,中外语文学会所行之活动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宣传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弘扬了社会主义,鄙弃了资本主义,很好地践行了学会创办人当初创办学会的政治动机;但若以一个纯学术机构而论,中外语文学会所尽之努力,多是“浅尝辄止”,影响较小。这是中外语文学会的历史局限,也是当时一般学术团体的共性。
(责编:樊誉)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in Taiyuan
Wei Chunyang
魏春羊(1991—),男,山西晋城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