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产业合作分析

2017-04-11 19:27:48
生产力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区域国家经济

徐 颖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产业合作分析

徐 颖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文章首先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国际产业合作的重要意义,之后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全面合作为例,对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全面合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我国在参与国际产业合作中的两点建议。

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产业合作;内涵;意义;建议

为进一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很多国家都纷纷加入了区域经济组织,从而借助于区域成员之间的更加紧密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来实现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在于区域内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全面产业合作。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来说即是某一区域中的国家或地区,借助于成立制度性或者非制度性的经合组织,促进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从而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与商品的更高效流动和配置,真正让区域中各个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政策协调统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区域中的高度一体化,是现阶段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在局部区域中各个成员国都朝着更加统一的发展目标来迈进的选择,它往往需要具备内在经济联系的主权国家积极主动地进行制度推进[1]。总的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有制度性和功能性两大类型的性质。制度性一体化即是按照各个国家相互之间共同达成的国际协议由特定一体化组织部门予以指导、有清楚的制度性安排的一体化进程;功能性一体化指的是全球各个经济领域中实际发生的各类障碍清除和经济融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区域中各个国家相互之间共同达成的协议或者约定,共同制定出较为清晰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及阶段性建设方案,同时设置一定的行政机构负责立法以及监督管理。这些都能够表现出制度性的内容,但是区域中各个成员国之间实际产生的贸易、投资以及金融活动,和跨国企业组成的国际生产体系所促进的国际分工深化,才能够称得上实际上的经济一体化。相关国际经济活动的组织进行,并非是因为一体化协议制定才可以进行,而应当在一体化制度性安排形成之前就始终存在,一体化协议常常是为了促进功能性一体化纵深发展的需求而达成的。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产业合作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环境之下,相互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积极开展产业合作,是因为这些国家之间需要在资源以及生产要素等各方面实现互通有无,当具备部分资源或者生产要素的国家无法提供充分的供给,自身无法将资源与生产要素的优势转变成为经济利益,或某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资源与生产要素存在非常强烈的需求欲望时,这些国家相互之间就能够利用合作的途径来对资源与生产要素进行开发利用,从而更好地符合各自需求,区域国家借助于相互之间的合作,共同对市场进行开发,让各个国家的能力可以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竞争力。

从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而言,从本质上来说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企业为基本载体的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推动这次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是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各个生产要素的相互补充,其内部动力是借助于增强各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尽可能多地获取经济效益。国际产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因为单个国家的资源技术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可以说没有国家能够不需要和其他国家进行产业合作交流,最好的一种方式即是将资源真正投入到竞争力最强大的产业中去。同时,投资自由化也让企业战略规划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选择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最有利位置,带来的结果就是产业地区集中趋势更加突出。部分产业客观上组建为一体化产业,具备更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更大规模的产品链环,能够为其带来更多的收益。

在国际产业合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应当是科学地处理各个国家自身产业发展以及国际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属于国际产业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或提升区域增长发展潜力的重要条件即是持续地把区域潜在优势真正转变成为实际的发展优势,同时尽可能地规避区域发展劣势。换句话说,区域产业结构应当尽可能地更加高效地应用区域内外所有能够调动的资源和条件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下,借助于国际产业合作尤其是区域经济合作来促进国家本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今天很多国家普遍采取的做法。相关实践证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单单是贸易、投资以及技术的交流合作,同时也肯定会随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不断前进。组织进行以产业合作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逐渐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在面对国际竞争过程中,促进本国国际竞争力提升,获得持续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2]。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合作

(一)农业的合作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中,除新加坡以及文莱的农业占比相对较低,其他各个国家的农业发展都属于国家的经济支柱。各国农业发展的差异也决定了各国之间的农业合作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农业合作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合作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1.投资合作。独有的区位优势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化需求,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和东盟其他国家在农业产业中的合作潜力。我国在化肥、农药、稻种以及农机等农业产品上具备自身的较大优势,而东盟各个国家主要是热带经济植物以及农产品加工上拥有一定的优势,东盟各国也相继颁布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贸易区中的农业投资。我国和东盟应当充分依靠区域市场,不断提高投资规模,积极组织进行农业投资合作。比如说以新加坡为首的东南亚国家已经将农业当成是在中国投资的重要方向,逐渐在国内建设很多科技农业园。例如新加坡在我国黑龙江投资25亿元的马铃薯产业园,目前已经建成投产,已经建设了马铃薯薯片、可降解农膜等十余个农产品加工项目;马来西亚SSF公司也投资5 000万美元在我国实施了水产专业市场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借助于北部湾海洋产业优势以及背靠大西南的区位优势,能够提供水产品交易、冷冻加工以及出口等各项功能。我国与东盟其他国家在农业产业合作方面的互补性较强,相互之间的投资肯定可以促进实现多赢的局面。广西社科院的调查报告指出,结合融资能力、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自然资源的相关情况,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应当进一步增大产业内的相互投资,防止重复布局与恶性竞争问题的存在,促进我国和东盟国家在农业产业中的共同发展。

2.技术合作。这是我国与东盟其他国家进行农业产业合作的关键性内容。我国在肉类加工、水产养殖以及种植业中表现出较强的技术优势,东盟国家在动物养殖以及水果生产加工上的技术更具优势。借助于农业技术的合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与东盟各国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农业技术实验是我国向东盟其他国家展示技术优势,获得国际信任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东盟各国而言,国内很多农业技术都属于物美价廉的类型,更加容易普及推广。对实用技术而言,杂交水稻等栽培种植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淡水鱼养殖技术、饲料加工技术等都受到了东盟各国的青睐。我们在组织进行农业技术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在推进农业技术走出去战略活动中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例如我国政府援助菲律宾的农业技术中心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菲律宾国内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湖南与印尼的杂交水稻种植合作项目也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我国委派的农业技术人员对援助国指导的杂交水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被援助国水稻的大面积增产,增幅达到了18.3%~42.8%,有效地推进了印尼杂交水稻生产发展[3]。

(二)工业的合作

1.贸易合作。近年来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相互之间的贸易产业结构逐渐从一些初级产品开始过渡到以工业产品为主,同时双边贸易结构慢慢朝着一体化发展。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和东盟各国的出口结构中存在很多的竞争产品,尤其是纺织品、服装和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当前我国国内技术生产水平进一步的提升,产品之间的竞争也慢慢地拓展到部分东盟国家过去存在优势的电子产品领域。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很有可能造成低层次的内耗现象,从而对相互之间的发展都造成影响,而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整合利用有价值资源,能够把双方之间的竞争变成合作型的竞争,借助于相互之间的协调机制,在整个区域内构建科学的协作分工体系。从我国与东盟各国的产业结构以及自身产业优势差异来看,我国和东盟其他国家能够在很多其他领域展开合作,从而补充产业结构的不足。例如我国与东盟各国都具有一定优势的电子产业能够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降低产品结构的雷同性,共同研究一些差异化的产品来丰富产业链,同时促进相互之间的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和东盟各国在机电产品的分工合作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机电产品贸易在工业产业合作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对东盟各国所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包含了通用机械和其他电器,而从东盟各国进口的机电产品主要是电子元器件。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产品分工以及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产业内贸易的积极效应。我国和东盟各国的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从2005年的0.47一直增长到2015年的0.75,年增长率达到5.8%。而我国和新加坡进行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泰国处于第二的位置。从中能够了解到我国和东盟各个国家之间的产业合作开始从过去的产业间贸易逐渐朝着产业内贸易发展,也很好地证明了我国和东盟各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日益加深[4]。

2.技术合作。我国和东盟各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合作前景。过去多年来的发展让我国在部分工业技术行业中积累了自身的优势,比如说家电、船舶、机械制造等。我国对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与研究具备一定优势。即便是国内教育普及程度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然而我国国内科研人员的数量却始终保持世界前列,在诸如航天、生物、激光等技术领域我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另外对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我国的技术优势也相对明显。而在上述的很多领域中,部分东盟国家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阶段,在未来几年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强针对东盟各国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同时主动参与东盟各国信息通讯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同时和东盟其他国家在信息产业中达成发展共识,积极帮助东盟各国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和东盟大部分国家相比,在高技术出口市场占有率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整体来说仍旧落后于新加坡,我国需要积极主动地强化和这类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不断促进自身技术能力的提高。我国科技部在新加坡设置了首个海外高科技企业创新中心,国内很多著名的高科技企业也相继在新加坡成立研发中心,从而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优势,从事各种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工作[5]。

(三)服务业的合作

1.旅游业合作。目前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都在相互开放自己的旅游市场,我国和东盟成员国之间的旅游业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相互接待入境游客越来越多。如2015年,我国公民首站前往东盟各国的人数已经超过5 000万人,约为我国出境游总数的一半,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泰国逐渐成为国人旅游的首先国家;东盟国家公民到我国旅游的人数超过600万,占据我国入境外国游客总数的五分之一。近年来我国与东盟各国不断探索寻求更加高效的合作机制,逐渐构成了多方互补的国际旅游产品,从而共同开辟国际市场。例如说建立了大湄公河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我国与东盟各国共同对湄公河旅游线路进行开发,有效地吸引了大批国际旅客;建立了中、新、马、泰四国联合旅游合作制度,共同向西方其他国家推出精品旅游产品;我国和东盟其他国家建立了高效的合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家之间旅游服务贸易以及国际服务贸易的充分发展。对于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联运航道的投入使用,中越铁路建设以及泛亚铁路项目的建设,中国和东盟其他国家著名旅游城市空中航线的开辟,不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同时也为各国旅游服务贸易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与此同时我国和东盟其他国家所签署的投资保护与鼓励协定也有效地推动了双边旅游业投资,比如新加坡万邦集团和成都市政府共同投资2亿建立了成都万邦旅游有限公司,对成都的旅游资源予以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开发,新加坡在云南投资的春城高尔夫球场也成为了亚洲最好的高尔夫球场之一;马来西亚以及印尼也纷纷在云南投资了诸多旅游项目。

2.物流业合作。物流业属于非常关键的产业部门,根据我国官方统计,物流业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大产业,2015年物流业在我国GDP中占21.7%,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东盟国家物流业占其GDP的比例各不相同,既有新加坡这种全球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也有物流最不发达的国家(老挝),但从整体上来说,东盟各国物流业在其GDP中所占比重一般是15%~30%。我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产业合作越来越深入,物流业的合作也必须要引起充分重视。现阶段我国和东盟很多国家都建立了海陆空的物流设施网络[6]。而南友、昆河、昆曼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和泛亚铁路项目建设,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础建设合作的重心朝着其他东盟国家转变,这对国内企业而言提供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湄公河-澜沧江的港口航运正式投入运行,从长期的角度上而言,物流园以及物流中心的合作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现阶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园逐渐建成投产,我国和东盟国家直接对接的现代物流园投入使用。自贸区物流合作软件,包括基础设施规划、政策法规协调、通关便利以及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合作都必须要予以重视。然而在双方的自贸区建设协议正式签署之后,我国与东盟各国在物流业深入合作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够以更加合理的方式解决。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合作的建议

(一)在宏观层面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我国应当进一步强化和其他国家的双边、多边政府往来,构建完善和其他国家政府进行交流协商的科学机制,充分发挥出政府在建立区域产业政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借助于谈判手段来不断优化外部贸易环境,这是国家政府来推动国际产业合作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积极进行政策对话,强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行动协调,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促进经济合作规则的尽快制定,和其他国家政府确定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项目和领域,真正落实资金来源,制定多边优惠政策,确保国际产业合作能够进一步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第二应当要积极推进优势互补与共同开发,真正贯彻落实自愿互利、互通有无的基本原则,在此前提下更加高效地开展多边合作,确保整个产业合作区域中所有国家都能够让本国的生产要素实现自由流动;第三应当鼓励工商企业主动地参与各类合作项目,强化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支持大型经济合作项目,保证参与各方都能够从中受益;第四应当促进市场改革发展,为国际产业合作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不断推进信息共享,为国内企业进行贸易投资带来更多的便利[7]。

(二)在微观层面上,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国际产业合作的源动力在于市场力量的推动,而企业可以说是区域经济贸易以及各项投资贸易的主要载体,是开展国际产业合作的微观层面的主体,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充分互动是确保国际产业合作的基本动力。所以应当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国内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发展,对国内企业而言,实施跨国经营的方式包含了两种情况:其一是国内企业作为母公司参与,其二是国内企业以东道国的身份进行配合参与。作为母公司参与即是要求国内企业借助于跨国经营来不断扩展自己的国际经营体系,对于投资方向来说需要尤其关注对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这是由于这些国家的环境和我国类似,国内企业成功发展的机会更多,在成功发展的前提下再朝着其他发达国家拓展,这是大多数国内企业应当选择的道路;而配合参与指的是其他国家企业借助于在国内建立子公司的方式,或者借助于和国内企业合作的手段进入国内,让国内企业经营体系朝着国际范围内逐渐延伸。国内企业跨国经营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与联系,优化国内经济贸易环境,不断促进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另外国内企业也会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来,更加科学地对自身的战略发展规划进行调整,从而满足国际产业合作的基本要求,根据国际企业的管理规范和国际标准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五、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要求一个更加稳定与开放的发展环境,制度化的环境对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是随着开放速度的提升,也可能会面对更多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如果转变成为现实问题必然会带来很大程度上的经济影响,导致国内部分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部分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的问题。但我们如果能够站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我国不但能够拥有相对稳定的国际市场,同时还可以更加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来,拥有经济全球化建设的参与权,为国内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助力。因此我们必须要真正将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转变成为发展的动力,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合作,第一时间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优化,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国际分工中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1]周云武.打造“中三角”共铸“第四极”[N].湖南日报,2015-06-30(013).

[2]孙霞,2014.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跨境经济合作区协同立法研究——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为例[J].人民论坛,(34):89-91.

[3]曹丽,刘治福,2012.加强中国与东盟旅游产业合作对策研究——基于当前国际背景下旅游合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性视角[J].东南亚纵横(10):63-66.

[4]梁双陆,陈瑛,2012.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地域性聚集机理研究[J].南方经济(9):143-155.

[5]卢庆毅.发挥优势壮大产业把钦州港打造成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N].钦州日报,2010-08-19(006).

[6]阎世平,陆善勇,李欣广,等,2010.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产业发展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7):152-156.

[7]李振艺,2009.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理论对广西参与区域合作的实践意义[J].商场现代化(2):219-221.

(责任编辑:C 校对:L)

F114.4

A

1004-2768(2017)06-0054-05

2017-04-12

徐颖(1984-),女,湖北荆州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外语与商贸系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猜你喜欢
区域国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区域
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 09: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