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研究

2017-04-11 19:27:48龙作联
生产力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三农城镇化农业

龙作联

(中共山丹县委党校,甘肃 山丹 73410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研究

龙作联

(中共山丹县委党校,甘肃 山丹 734100)

如何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事业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任务。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提升社会服务“三农”发展的力度和效果。文章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着眼于当前我国“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来优化我国“三农”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新型城镇化;“三农”;协同发展;问题研究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7年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准确的判断,认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由原来的总量不足逐渐转变为结构性方面的,而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供给侧问题,因此,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我国优化“三农”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1]。在当前注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立足于“三农”发展的实际,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实现农村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实现“三农”多元化发展作为深化农村各项事业改革的目标,多措并举探寻“三农”问题的最优解决路径。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三农”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我国普遍被认可和接受。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外需疲软和农村与城镇发展不协调的宏观背景下提出的战略性选择,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补足我国发展中农村与城镇不协调短板的重要举措[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三农”发展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发生了一些新的改变。

(一)发展形势持续走好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以12%的高速度稳步增长,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到2016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所带动的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三农”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和契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9 298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了2 182万人,乡村常驻人口58 973万人,与2015年末相比减少了1 373万人。这些数据表明,城镇化的发展所带动的是我国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稳定性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三农”发展资源性优势得到凸显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家在“三农”事业发展方面的重视度得到了一定的显现,每年国家投入大量的资源到农业、农村的发展中。而众多市场主体也看到了“三农”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纷纷进驻这一诱人的领域,带动了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技术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建设项目,不仅改善了农村居住生活落后的现状,还使得农村所拥有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充分展现了“三农”发展的强势。

(三)农村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形态

与之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相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发展形态的多元化。除了保持原有的农业发展优势外,一些农村还把握自身的优势资源,通过建设生态度假村、休闲农业园等旅游型乡村,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抑或是合村并居、合村并镇等集约型农村发展,充分挖掘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自主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三农”发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农”事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十三五”期间,“三农”发展仍然是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重点,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来强化“三农”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只有思想意识方面重视“三农”发展,才能够在实际的行动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题,开拓创新,提升农业发展实力。具体来说,“三农”发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三农”发展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供给侧改革是党中央立足于当前国际国内社会发展形势,理性分析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而提出的新型战略。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是否能够实现良性的发展事关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当前情况下,农业发展中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产品生产结构不合理,出现品种供大于求、质量供小于求的畸形情况,导致一些优质的农产品不得不通过进口的方式来供给,而一些国内的优质农产品因为库存高的情况而滞销。这种锚段严重制约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三农”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核心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富裕农民[3]。“三农”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农”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和初衷,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三农”发展的路径。新型城镇化建设各项措施的制定、实施、评估都要以“三农”发展情况为依据和衡量标准,只有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才能够说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效性。

四、当前我国“三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农”发展作为我国供给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通过冷静的思考、分析来把握其真实的情况和产生原因,实现“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城乡差距依然很大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三农”发展的速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城镇与农村得到了双重的发展。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由于传统观念和政策的束缚,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水平和质量都与城镇地区有较大的差距,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人均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方面感受到。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36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这说明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比较大。同时,除了收入以外,在基础设施、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险等方面,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更大,城镇化建设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耕地不合理利用现象严重

耕地是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资源。随着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本地投资,人为地推动城镇化工程建设,对一些耕地进行使用方式的变更,将大量的耕地转变成为了商业用地,一些原本用来种植农作物的良田被建成了开发区、工业园区或作为房地产进行开发,导致耕地资源不断缩减。与此相反的是,虽然这些土地被用来搞开发,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好,农民不是变得富有而是变得贫穷,原本可以通过耕地增加的收入因为耕地的变换而减少了收入。

(三)城镇化建设程度低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作,除了要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外,还要重视其精神层面、思想层面的城镇化。相比之下,实现收入的增加只能够提升农民的衣食住行问题,而教育、文化交流等活动却能够提升农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农村所存在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农民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实现质量方面的提升。一些农村将城镇化的资金投入到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面,虽然建设了宽敞的图书室、文化馆、乡村大舞台等,但却是门可罗雀,这主要是由于人民群众文化思想层面缺乏科学引导,有些基础设施建设的“花架子”摆上了却并没有赢得村民的支持。

五、优化我国“三农”发展的路径

“三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从初期向前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制约“三农”发展的问题,我们要集思广益、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实现真正的新型城镇化。

(一)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设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面对日益减少的耕地资源,政府要从法律和制度上加强对土地的管理。首先,对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补充完善,强化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对农村土地的交换和使用流程进行明确化,赋予农民更加灵活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要严格限制耕地改他用的行为,保护耕地资源;其次,要完善土地征收制度,严格限制政府不合理的土地征收使用行为,对于不得不征用的土地,要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或转业安置,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再次,要完善土地确权制度,明确土地主体的使用权而不是拥有权,土地作为重要资源,其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这一点不容置疑。

(二)科学规划、合理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进行科学规划,从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方面着手来进行筹划和实施。首先,要对本地区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充分的调查研究,明确地区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优势资源,然后根据这些资源确定本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例如,对于耕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农业产业经营来实现“三农”的良性发展;而对于那些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以开展生态农业园建设,以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实现发展。其次,要坚持稳扎稳打,稳中求进。“三农”发展需要从国家宏观管理到地方细节落实的有效搭配,将政策、制度、资源、措施等进行有效的整合,发挥最大的效用。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先规划后实施,从科学长远出发来进行,避免只顾眼前利益的片面发展观点[4]。

(三)提升“三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层次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一体化包含众多的方面,仅仅在收入方面缩小差距并不等于真正的城镇化,重要的是在城乡居民精神和自我全面发展方面缩小距离。为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教育、文化、就业、养老等多方面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为农村的平等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围;教育是实现“三农”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因素之一,政府和社会要尽可能投入更多的教育培训资源到农村,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教育引导农民坚持新发展理念,鼓励引领农民调优农产品结构,顺应市场需求变化,调好生产方式,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共同发展。

六、结语

“三农”发展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形势下,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政策、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我们需要把握市场需求,实行深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需求为导向来发展农业生产,提升农村发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现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赢发展。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与困难,我们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阿不都瓦依提·艾力.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及其“三农”图书出版的重大作用[J].价值工程,2014,33(19):327.

[2]王瑶,201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三农”的创新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7):61.

[3]王喜国,刘芳.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导向[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9(3):33.

[4]彭冲,陈乐一,韩峰.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J].地理研究,2014,33(11):2005-2020.

(责任编辑:D 校对:T)

F320

A

1004-2768(2017)06-0038-04

2017-03-21

龙作联(1966-),男,甘肃山丹人,中共山丹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建、党(文)史、县域经济。

猜你喜欢
三农城镇化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7:46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38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0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2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