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燕,何丽清,陈 健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500)
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究*
梁小燕,何丽清,陈 健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500)
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的就业存在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不愿意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特点。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岗位工作存在偏见。本文通过分析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探究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思路,从加强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加强职业形势教育以及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高职;化工;就业指导
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学生的就业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教育的质量。根据学校委托麦可思进行的调查以及学校自行组织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均显示化工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较好,企业需求量大,经常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平均薪酬高。
另一方面,也存在学生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以及离职率高等问题。从近年来的就业情况看,招聘化工类专业实习生和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远远超出学生总数,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状况。传统的观念认为,化工行业存在污染大、危险性高等问题,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都不愿意学生报读化工类专业;其次,人们普遍认为,一线生产工人的社会地位偏低,因此毕业生往往缺乏职业认同感,从而导致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偏低的情况。而且,即使刚就业的时候对口就业,毕业生往往也会出现“闪离”问题。有调查显示[1],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就业后快速离职的比例非常高,很多大学生对签订的工作和企业不满意,进入岗位时间还不长,甚至还不熟悉应聘的岗位工作就提出离职,另谋新职。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的学制为三年,为了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好地实现优质就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分为对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对实习生的就业指导以及对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等方面。
2.1 对在校生的就业指导
首先,做好入学教育。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愿意报读化工类的专业,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较其他专业低,因此,做好入学教育能够稳定学生,减少学生转专业的情况。一般做法有,组织入学教育,向学生展示行业和专业特色;了解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后采取集中谈话和个别谈话的形式减少学生对化工类专业以及化工行业的误解等等。
其次,做好专业教育。学生对专业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专业的兴趣在学生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提高他们对本专业的兴趣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专任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编制教案,有计划地实施专业教育,适当地减少理论讲授,增加实验实操等趣味性强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工作中的真实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对专业以及行业的信心及兴趣,这些工作均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信心。
最后,做好职业生涯指导。国内的应试教育很容易导致学生在中学阶段只重视成绩,目标单一,只为考上好大学,从而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变得迷茫,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具体规划,不知道自己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原因集中在对工作环境不满意以及人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两方面,毕业生离职后往往会选择其他行业,较少继续从事化工行业的工作。对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注重拉进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带学生走进企业,走近行业精英,通过对企业以及行业精英的深入了解,认识到未来就业发展的方向,减少对化工行业和化工类职业的误解,增加就业信心。定期组织在校学生到优质企业进行参观,由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向在校学生介绍企业情况以及职业发展路径,通过企业精英进校园进行讲座以及专业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各类型职业技能大赛等方法,帮助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2 对实习生的就业指导
当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对定岗实习的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侧重于择业观教育与诚信教育。
在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中,顶岗实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是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从实训室走向一线车间的过程,这时候是学生职业探索的重要时期。有研究表明,高职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倾向于“一步到位”、“落脚心理”、“挣钱第一”、“能学到东西就好”等方面[2]。在化工类学生对口的岗位中,占主要的是一线工人的岗位,这种岗位普遍具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特点,因此并不受学生欢迎,即使学生选择了这类岗位,往往也会存在不适应。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希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而企业往往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二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3],因此学生会认为在实习过程中得不到锻炼,未能学习到他们想要知识以及技能,从而萌生离职的念头。有调查显示,有6 0%的高职生对毁约表示理解和支持[4]。针对此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以及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教师经常到学生的定岗实习单位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调整认知,对定岗实习以及就业有更正确的认识。
2.3 对特殊学生的就业指导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分阶段进行指导外还需要分对象进行指导。就业指导过程既兼顾群体,也要关注个体。当今社会,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增多,个性彰显,想法多样,大众化的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主动深入地开展社会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整指导方案。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爱好的学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或者个别谈话。采取个别咨询辅导的形式,与特殊学生,如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或者对就业存在偏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3.1 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
每个行业都有其需要的职业精神。化工行业具有高危及工作时间长等特点,因此,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显得更为重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培养的化工从业人员,其职业精神距离国家对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加强职业精神教育[5]。既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态度,也要培养学生潜心立业,不断创新的精神。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对口率低,跟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欠缺不无关系,毕业生往往对轻松的工作青睐有加,而不愿从事工作强度大的工作。也有一部分学生虽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但只是按部就班接受安排,未将自身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在工作上,缺乏思考,缺乏创新。因此,在今后的就业指导中需要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优质就业,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3.2 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的教育
近年来,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大,同时,随着《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与实施,以往门槛较低的操作岗位都开始使用经正规专业教育与严格培训的技术人员。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全面推行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新形势下,化工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长期见好,职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职业提升空间也会更大[6]。在对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的就业指导中渗透这种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专业以及职业的信心,踏实工作。除此以外,可以鼓励大学生考取相关证书,加入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等专业队伍,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解决企业人才紧缺的问题。
3.3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7]。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融入教育的全过程。通过校内外的专业以及非专业教育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化工行业从业者所需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和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挑战杯”等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要了解国家政策,符合社会需求。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中介和孵化机构等七个创新创业教育细分的利益相关主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8]。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宣传国家政策,同时了解社会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最后,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了解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单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另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9]。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单一部门的工作,需要借助各科老师的合力,挖掘学生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教育。
4.1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改革后我校化工类毕业生的质量有所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将专业所学运用于各方面,学生参加全国和广东省的专业大赛中均获好成绩,其中我校大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将地沟油制作甲醇柴油的研究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并申请专利。另一方面,毕业生更加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除了适合从事企业一线生产工作,还适合各类贸易、管理以及相关行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高。
4.2 学生就业质量提高
改革后我校化工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超过9 8%,最终就业率超过9 9%,同时就业对口率有所提高,学生从事化工行业的一线生产工作及相关行业的工作人数增多。同时,学生的就业质量有所提高,创业率就创业成功率逐年增长。
[1]陈卫东,陈艳丽.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就业“闪离”问题原因探析[J].中国市场,2015;(50):197.
[2]左春雨.高职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群体差异性分析[J].职教论坛,2016;(5):29-32.
[3]孙微微,吴丹.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顶岗实习现状与对策[J].学周刊,2014;(10):208.
[4]李秀芳.高职生择业观现状探析——以广西高职院校为例[J].学周刊,2014;(12):30-31.
[5]顾艳霞.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探索——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16;(12):28-30.
[6]马群锋,吴金礼.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新形势[J].职业时空,2010;6(11):161-162.
[7]刘艳,闫国栋,孟威,权宇彤,逮家辉,藤利荣,孟庆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8]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育,2015;(4):4-7.
[9] 马永斌,柏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103.
G712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7.07.017
省高职院校第一批省级品牌专业(二类)染整技术专业项目,粤教高函[2016]114。2014-2016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强校”教学改革类立项项目《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从充分就业转向优质就业的探索》。
梁小燕(1988-),女,广东佛山人,硕士,主要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何丽清(1975-),女,广东韶关人,副教授,从事染整新技术教学与开发应用工作。陈健(1981-),男,广东梅州人,助理研究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