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璨
(河南科技学院服装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服装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崔 璨
(河南科技学院服装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色彩作为文化要素的一部分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内涵,本文从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演变为出发点,探寻中国不同时期的不同服饰色彩特点和其独有的社会、文化背景,找出其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从而能够以更为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色彩。
传统服饰;色彩;演变
自从服饰走出了遮体避寒的唯一目的后,其功能就越来越趋于复杂化。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服饰就不再仅仅是披在身上的一块布料,其文化特征以及精神内涵更是穿越古今,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服饰文明。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最初只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神袛的无限崇拜,到政治、宗教以及统治阶层的文化统治工具,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文化不光影响了数代人的色彩审美,更能体现出当时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文化内涵。不同服饰、不同色彩文化的发展轨迹,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都能找到其特有的烙印和痕迹。
1.1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服饰色彩
在农牧业尚未出现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处在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的人们没有固定住所,居于森林洞穴,因此,当时的“服装”仅是动物的兽皮和能够采集到树皮树叶,而装饰也不过是天然的贝类、颜色较为亮丽的矿石或是动物的牙齿,因此,原始社会的服饰色彩多为天然色彩。
从夏朝开始,我国正式进入奴隶社会时期,随着夏朝等级制度的形成,冠服制度得到确立,至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得以完善并出现了五色之分,服饰色彩也正式被当时的统治阶级纳入了礼治的范畴,以不同服色来区分不同等级,成为了当时有效的阶级统治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色彩在服饰上的运用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战国时期第一次出现了由人工合成的颜料,因此生产者就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和统治阶级的需要来进行调色、染色,人的主观意识和对颜色调配的自主性更强了。
1.2 封建社会的服饰色彩
1.2.1 秦汉时期
伴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封建文化也随之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随想。秦汉时期,服饰以袍为贵,非贵族不可着袍服,袍服又根据下摆的形式分为曲裾袍服和直裾袍服,女子服饰特点仍承古礼,以深色为贵。
秦朝统一全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在色彩文化方面继承了战国时代的色彩礼仪,重视黑色,甚至将全国服色与旗色都改为了黑色。由此可见,黑色在秦朝时期正式成为了“正色”。汉朝初期,承秦旧制,君臣服饰仍为黑色,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国库充盈,汉朝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随着汉朝中期生产力的提高,纺织和印染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汉朝后期,色彩向多样化发展,开始崇尚黄色和赤色。在汉朝初期,规定百姓不得穿杂色服饰,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平民百姓才可穿青绿之衣。
1.2.2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争频繁、王朝更迭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代。由于国家长期战乱,动荡不安,老百姓迫于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经过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批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而一批中原汉族居民开始向长江以南迁徙,这就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使之互相学习生产技术、思想文化、包括服饰特点。不同于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魏晋时期男子的主流服饰是长衫。长衫质料多为纱、绢、布等,颜色多用白色。女性服饰则继续承袭汉制,主要为衫、袄、褥、裙,仍以深色为主。
由于佛教兴起,并且广泛深入人心,因此魏晋南北朝的服饰色彩又和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当时的流行服饰风尚会出现在佛像、壁画之上,这从敦煌壁画、龙门石窟中不难看出,另一方面,佛教文化中盛行的莲花、忍冬花等纹样也在当时服饰上大量出现,成为了魏晋时期特有的文化气息。
1.2.3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当时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为唐朝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服装样式和色彩文化方面,隋唐时期一方面继承了先前朝代的冠服制度,另一方面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和各民族之间和平交往的增多,出现了服饰色彩样式博采众长、百花争艳的局面。唐朝末期军阀混战到五代十国的形成,在服装样式色彩选择上还大体沿袭唐制。
隋唐时期在服饰文化方面最为出彩的一定要数女装了,其形式、特点无不大大超越前朝并且后无可及。可谓是中华服装史上最为华丽的一节篇章了。唐朝时期女装主要分为襦裙装、男装以及胡服三种主要形式。襦裙装主要指在穿戴时需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肩,足蹬风头丝履;男装即女着男装,从全身佩戴到精神气质皆效仿男子装束,这在当时可谓是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和中西交流的不断增多,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多民族成分在内的一种装束也在当时引起了一阵热潮。总之,丰富的色彩,独特的样式,都传递了唐人对缤纷色彩世界的无限憧憬以及对美好世界、美好生活的向往。
隋唐时期的服饰颜色主要用来区分官员的品阶等级,即用不同的花纹区分不同的品阶,这也直接促成了品色衣的诞生。天子观其服而知贵贱,不同等级人的服装从颜色、纹饰、质地都大不相同,严格区分了身份等级,逐渐形成了“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局面。
1.2.4 宋、辽、元时期
宋朝继承了隋唐的鼎盛和富庶,是汉族统治的延续和维持时期,但宋朝过分重文轻武,整个社会文化也都趋于保守。辽金时期南北分裂,至元朝重新统一全国,虽为少数民族统治,各方面也都有吸收借鉴,但从文化和服饰特点来看中原地区都还基本保持了汉族的民族特点。
两宋时期男子常服以无袖头的长衫为主,上为圆领下有横襕,以示上下之分。朝服则继续沿袭汉唐旧制。女子服饰则以襦、袄、衫、背子、背心、抹胸、裹肚、裙裤为主,其中背子最具特色,男女皆可穿。两宋时期的审美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因此在风格上崇尚简练、质朴、自然,不求标新立异,在色彩上反对唐代的光鲜艳丽,提倡简约的“理性之美”;辽金时期崇尚富丽堂皇,颜色尚红黄,以紫为贵,因此辽金时期朝服为红袍金带,以红皮为靴,皇后则穿戴紫金白凤衫,杏黄金缕裙;元朝对不同官员品级服饰和百姓服装做了统一规定,高级可穿戴鲜明彩炽金锦,老百姓则禁用龙凤纹样以及金、彩服饰,只能着暗色。
1.2.5 明、清时期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由汉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从蒙古族手中重新夺回了政权,因此,明朝建国伊始就开始推行唐宋旧制,力图尽快恢复汉族传统文化,极力消除异族影响,从而重建汉族统治。
在沿袭了部分唐宋服饰旧制的基础上,明朝也建立了自己特有的服饰制度,即“上采周汉,下取唐宋”。男子朝服以衫为尚,头戴梁冠,足蹬云头履。官服上缝有特制补子,以区分官员品级,因此明清时期的官服也称补服。各阶层男子常服则多为袍、裙、短衣、罩甲等。明代贵族妇女服饰一般为红色大袖衫,深青色背子加彩绣帔子,头戴金凤冠,脚蹬花纹履。明代的服装特点端庄大气,在色彩方面,朱元璋认为朱为正色,因此平民百姓只能穿紫、绿、灰、桃红色衣服,不能穿大红色;清朝建立以后,满族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强制汉族剃发留辫并大力推行满族服饰。清代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要常服,改原有的宽衣大袖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替代了汉族惯用的绸带,但在几乎完全满化的服装上仍然延续了汉族冕服中的十二章纹饰。清初汉族女子服饰大体与明朝相同,后来经不断演进形成了独有的清代女子服装风格。清朝服饰色彩比明朝又有增多,特别是清朝已经开始讲究服装色彩的配色了,尤其是在云锦图案的应用中。例如云锦妆花云纹的配色,大多用红、蓝、绿三种色彩来搭配,并配以浅红、浅蓝、浅绿为背景,或通过白色做外晕,以丰富色彩的层次感和色彩变化独有的美感。
上文提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特别是色彩文化丰富多变,对比强烈,体现出了中华服饰特有的色彩艺术效果。这种特有的色彩文化与服饰结构及纺织材料的巧妙结合在全世界都是独树一帜的,这种特有的服饰色彩文化也不是一蹴而就,自然形成的,也是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2.1 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并行并存的,由于儒家等哲学思想对中华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历朝历代的思想意识中都明显渗透着诸家的思想及政治主张,因此,在服饰色彩、样式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并出现相互融合的现象。特别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皇权至高无上,为了维护这种专制统治,统治阶级不光制定“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更要通过“礼”来控制人们思想,而色彩的使用正是礼制的一部分。
2.2 技术和材料的影响
经考古发掘可以了解在中国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染色的意识和技术,在周口店山顶洞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了赤铁矿粉末和被涂染成赤色的石珠、鲩鱼骨等饰品。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更是可以将野麻纤维整理加工制成麻布,从而缝制衣服。到了夏商时期,除了矿物质提取到的染料以外,许多野生植物也能被用作染料使用,因此,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能够利用红黄蓝三色染出多种颜色了。随着生产力、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颜色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同时,纺织业的发展也为染色的进步提供了动力。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就已经有了多种色彩,到汉代色彩变化甚至多达二十多种,东汉的蜀锦由于加入了金色显得更为富丽堂皇。到了隋唐时期,调色技术趋于成熟,当时的纺织工人已经能够造出在当时让全世界叹服的锦缎和金锦。经过了宋元明清,纺织技术更加成熟完善,色彩也趋于成熟和繁盛,而且配色也被当做服饰色彩的重要设计来安排。总的来说,染色技术促进了纺织材料的使用,而纺织材料为染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色彩、样式、构造无不体现着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前人的智慧结晶,如今,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更应以科学的眼光来审视我国的传统色彩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寻求更为合理的色彩表现形式并应用于现代的服饰设计中来。
[1]王海燕.原始装饰艺术中的生命意识探微[J].装饰,2003; 12(2):74.
[2]邓莉文.“大象无形”美学观下的艺术表现[J].装饰,2003; (8):61.
[3]张雨祺.从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看中国古代的色彩美学[J].艺术科技,2014;(8):292.
[4]王智明.色彩美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5]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TS941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7.07.013
崔璨,河南科技学院服装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