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香,张邢宇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所以,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思政课教学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直接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思政课尤其重视,多次组织全国知名专家统一编写和修订教材。2016年底又专门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这些都对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针对性等产生了一定效果。但不可否认,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不够。尽管一些教师注意增加师生互动,注重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上课意愿不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很多学生选择离讲台较远的位置,上课聊天、玩手机、睡觉,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任课教师常规的做法往往是加强考勤管理,加大平时分在总评中的比重,但最终也只是提升了“到课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抬头率”“参与率”问题。任课教师常常感叹自己就是一个自说自话、唱“独角戏”的小丑,内心备受煎熬。长此以往,教师备课和授课的积极性必然大受影响。不少老师曾私下抱怨,与其受这种折磨,不如在完成必需的教学工作量之后,集中精力多搞搞科研。
导致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模式的因循守旧。今天,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应95后大学生的特点。与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不同,95后大学生成长于高度成熟的互联网时代,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以往相比都有了很大变化。他们对网络、手机、电脑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是他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他们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关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们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期待通过思政课教师来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但一些高校教师习惯了“我讲你听”的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不了解95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现实诉求,不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学习方式、思想困惑等,难以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活动,这就会导致教学成了无效供给。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思政课的课堂规模很大,班级规模往往都在百人以上,个别班级甚至达到200人,这就很难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与这种教学模式相伴随的还有死记硬背式的考试方式。临阵磨枪,搞考前突击背题,这些都让95后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确实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途径,就是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
与以往相比,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
2016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强调要“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高校,要以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致力于以学为本的课程体系重塑、课程内容改革,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在线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推动优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不同类型高校小规模定制在线课程应用、校内校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方法变革。”[1]
2016年底,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作出指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这些都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会后,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教育部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如将2017年确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开展思政课大调研,组织200余名专家深入课堂一线听课调研,组织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各地开展实践研修,了解国情……这些举措都让思政课教师惊呼:“思政课改革的春天来了。”
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教师。要让思政课教师真正爱上思政课。为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水平,一些地方政府也给予思政课很大的财政支持。以天津为例,天津将以4 000万元“十三五”综投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为基础,每年增设不低于1亿元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其中60%以上用于支持高校思政课建设,包括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发放专项津贴、按照300万的资助额度设立天津市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30万元的资助额度挂牌3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等。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天津还一次性增加16所市属普通高校专项编制1 300个,配齐专职思政工作人员。[3]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励和调动了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热情,也有利于壮大和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伴随着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陆续推出慕课,学堂在线、EDX,Udacity,Coursera等大型互联网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实现快捷共享。互联网的开放和无限性,契合了95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为他们共享各种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对一些教学资源相对薄弱的院校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借助各种教学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享受更高端的在线教育,学习更加深入透彻,同时还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能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真正打破了时空限制。此外,借助互联网平台和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也能到显著增强。
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教师角色转变、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供了机遇。借助这些优质的互联网教学平台,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及时方便地了解学生的各种困惑,了解他们关心的话题,从而实现从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各种答疑解惑。教师还可以在大班制授课的情况下有效组织课堂讨论。同时,利用幕课、微课、微视频等新的教学形式,还可以避免教师对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机械性重复,把更多精力投放到专题讲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上来,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此外,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也会变得更加畅通,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各自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及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对于广大青年思政课教师来说,这些平台的搭建对于加快他们对教材体系和基本知识点的认识和把握,尽快掌握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有很大帮助。
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抓住这一时代契机,积极作为,加快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幕课、微课等新的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出现,给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我教你学”的灌输式教学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启发式、参与式教学。过去,一些思政课教师往往忽视大学生的需求,想当然地认为这个课堂是我的,我教什么,你们就学什么。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大讲特讲,对自己不熟悉的则避而不谈,根本不考虑学生到底关心什么问题,有什么困惑,没有意识到现在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的特点。结果,学生不愿意听,课堂讲授成了无效供给。在“互联网+”时代,要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必须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来认识教学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师供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基于“学”而设计“教”。思政课叫不叫座,学生爱不爱听,主要在于教师能否真正解疑释惑、析事明理,把大学生最关心、最现实、最困惑、最尖锐、最敏感的理论问题讲清楚。只有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激发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才能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师生之间供求不匹配而导致的“课堂冷漠”问题。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转变“重知识、轻思想”的理念,承担起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用共产主义崇高信仰塑造青年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青年学生的使命。思政课教学的重心不是知识本身,不能局限于单纯知识点的讲授,而是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引导他们学会辨别思考,构建起自己的信仰体系。严格地说,幕课教学只是把传统的课堂形式进行了互联网化平移,提升了学习效率,单从教学理念上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教师的讲授方式、内容编排的方式、作业考试的方式,仍聚焦在知识传授方面。未来,要彻底打破这一路径依赖,推动慕课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根本性变革,有赖于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的进一步转变。
此外,思政课教师还要转变“重课堂阵地轻网络阵地”的观念。一直以来,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由于时间有限和班级规模较大等原因,难以让所有学生获得深度参与课程讨论的机会,这使得教师习惯于把单方面的课堂讲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不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但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各种网络技术手段的普及应用,一方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另一方面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困惑也接踵而至。这就需要教师要更加重视网络这个阵地。要善于利用网络开展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利用网络及时回应学生们的各种困惑。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触网,善于用网,借网育人,指导学生参与网络互动,积极拓展思政教育的新空间,实现传统课堂的网络延伸。当然,网络平台教学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它只是一个辅助手段。
对于很多老教师而言,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如何尽快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适合的形式来展示。传统的讲授方式有利于系统的知识传授,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众所周知,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但长期以来,由于采用大班授课,教师难以组织有效的课堂互动,除了偶尔的提问环节,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这种“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仍然是主渠道,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同时教师也要针对95后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独立、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表现欲望,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渴望展示自我等个性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可以将传统的灌输式、宣讲式教学方式与学生喜爱的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既能满足知识的系统性,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实效性。2017年上半年的概论课教学实践中,本人尝试增加了新闻评述环节,每次课前10分钟由学生分组进行新闻展示,最后教师从选题、内容、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点评并计入平时成绩。学生们表现的都非常积极踊跃。为了了解这一教学环节的实际效果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改进这个环节,本人在部分班级做了问卷调查。从617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18.8%的同学认为这个环节非常有必要,53.3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19.29%的同学表示非常喜欢这个环节,46.03%同学表示喜欢,两项相加占到七成。通过这个环节,76%的同学表示养成了关注新闻时事的习惯,61%的同学觉得有助于深入思考的习惯,另有56%的同学觉得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这些数据来看,这次教学形式的改革是成功的,也坚定了我继续改进这一环节的信心。通过这个环节,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关注点、兴趣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而让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此外,我还建立了各班的微信群,开辟了网络空间的第二课堂,随时推送好的学习资料、视频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群内交流讨论,师生之间自上而下的理论说教少了,平等双向互动交流多了……丰富的形式不仅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教学形式的改进,需要教师有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勇气和决心,需要教师具备组织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掌控课堂教学节奏的能力、点评准确到位的能力、熟练运用微电影、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等新技术手段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
当前,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力求内容精准深入。“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一切教学形式的创新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只图形式上热热闹闹,让教学形式夺了教学内容的主,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局面。因为真正打动学生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好的内容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所以,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对教学内容的提升上,而不是相反。否则,就会背离教学改革的初衷。
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利用好这个主渠道,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不断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时代在发展,新理论不断涌现,教材不可避免地具有滞后性。所以,思政课教师不能按照教材体系进行授课,而是要聚焦问题、贴近现实,针对学生的困惑凝练设计专题教学,使之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气息。每位教师都要发挥“工匠精神”,对各个专题进行精雕细琢,力争在更深层次将问题讲深讲透。以概论课生态文明建设一节为例,思政课教师不能只限于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介绍中央环保政策层面。因为网络化时代,这些信息学生都能获取到。教师必须拓宽视野,介绍古今中外生态发展的过程及教训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总之,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精准深入,不能一味地说教灌输。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学内容充实了,课堂讲授就不会平淡乏味,学生自然愿意听。
当然,要精准深化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们集体备课,共同探索和完善授课内容,单靠个人力量很难实现。现在共享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期待思政课教师也要强化这个理念,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做法,共同研究确定专题、制定课件、搜集视频资料、设计考试题目,维护网络平台等。
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授业,更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思政课教学考核方式必须改革,要从传统的注重考核大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识记能力,转为考核他们运用理论知识独立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当前,很多院校还是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其弊端在于学生“重期末、轻平时”“平时不努力,期末抱佛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全忘,辛苦半天除了拿到几个学分,没有多少收获或提升。显然,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强化了学生对思政课的一贯印象,那就是“背”。所以,必须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淡化期末,强化平时。
仍以概论课为例,这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还要学会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使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如果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知识点,应付考试的话,这是有悖思政课教育初衷的。如果彻底改革期末考核方式,从对教材的记忆转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考察,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还减轻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多积累一些与现实联系紧密且学生又感兴趣的开放性的思考题目。教师阅卷的难度也必然会增加很多。另外,如何完善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考核也是教师要面对的问题。
此外,“互联网+”时代,随着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以及各种教学辅助软件的推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更新互联网知识,熟练掌握这些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善于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熟悉与学生开展远程交流、答疑、研讨等。这些对老教师来说更具有挑战性。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技术,很多教师感到不知所措或者力不从心,但不能因此就排斥拒绝现代网络技术的使用。因为时代变了,教学对象变了,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们的阅读习惯和学习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必须适应和顺应这些新变化,充分利用微信、QQ、幕课平台、云空间平台等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尽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最终让思政课“活”起来。
总之,面对新时代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出一份力。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项极繁重的系统工程,各高校教学主管部门也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让他们成为教学改革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info/jyzck/201607/t20160718-666061.html,2016-07-18.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 丰 捷,柴如瑾,晋浩天:爱上思政课[N].光明日报,2017-08-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