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静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在大力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宿作为其特色化产业形式,正快速占领着乡村旅游的住宿业市场。民宿,顾名思义是一种亲民的住宿环境,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酒店、宾馆。我国大陆地区的民宿是在早期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和以住宿为主的“家庭旅馆”基础上,升级而来的新型住宿形态。民宿产品在为客人提供规范酒店服务的同时,更强调客人入住时的“乡土文化”体验。无论是基于民宿地理区位的天然乡土性,还是其物质和精神形态上的深层次延伸,都是在按需供给基础上,实现的乡土情结的多层次构建和开发,更是以乡土文化的构建,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突出体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广袤大地上孕育产生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薪火相传的根本所在。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乡土性的文化”,梁漱溟也提到:“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也为乡村而设。乡村就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根。”由此可见,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关于乡土文化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但纵观各种文献资料,对乡土文化的共同认识主要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基于乡土资源的地理属性所产生的特有物质,比如乡村的自然风光、房屋建筑和古树名木;另一方面是在特定乡土区域内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文资源,比如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和传统技艺。本文从乡村旅游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乡土文化是指“在乡村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物质旅游资源和人们经过长期生活形成的稳定而特有的精神旅游资源的总和。”
我国最早期的民宿起源于台湾地区。20世纪80年代,台湾垦丁国家公园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导致住宿问题紧张,当地居民为缓解这种现状,利用自家空闲房屋出租给游客,“民宿”因此而出现。民宿源自乡村,依托于乡村,乡土文化是民宿的根本与灵魂。虽然早期的民宿功能相对单一,缺乏文化内涵建设,但根植于乡土的特性在民宿的后期发展中一直未曾改变。尤其是伴随工业时代的高速发展,使都市人在入世与避世之间不停摇摆,在喧嚣与平静之间反复徘徊。久居城市的负累,唤起了人们内心对乡土文化的渴求。“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是都市人对乡村生活的一种憧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游子对故土的一种眷恋。因此现代民宿,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住宿场所,它体现了步移景异、寓情于景的乡土文化情结。它是集乡愁、高雅、情怀、敬畏心与古建于一身的新型住宿形态。在房屋设计和对客服务中,以开阔的视野和舒适的情怀,实践了一种文化意义场景下,根植于乡土文化内涵的生活模式。这种模式以乡村的自然环境、乡民的生活剪影为基础,营造出了一种无形的精神价值。
民宿是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乡村旅游主要依托的则是乡村风光。我国地域辽阔,拥有高山、平原、湖泊、峡谷,丘陵等丰富的地貌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形成了民宿特有的空间差别,造就了不同地域文化的民宿风格。有在沿海地区以渔业文化为主的海居;有在大山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山居;有在云南古镇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木居。各地民宿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自成一派,风格鲜明。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时代、地域的不断变迁、扩大,不同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一些风尚和习俗。这些乡土习俗的传承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民宿为游客提供的不仅仅是原生态的住宿环境,更需要通过这种有形的物质载体去传播、推广无形的乡土文化内涵。游客在住宿的同时,可以了解当地乡民的生活习惯,可以欣赏当地保留的传统技艺,可以体验当地特有的民俗活动。
乡村旅游受都市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在旅途中实现自由、休闲、舒适和柔和之美,同时放松身心、远离烦恼。就像现阶段各地兴起的农家院,让疲惫城市生活的人们有种乡野追梦、归依自然的舒适感。而赋予乡土气息的民宿与星级酒店不同,它脱离了传统酒店千篇一律的房间布置和规范统一的标准服务。民宿更强调个性化的装修风格和对客服务,游客可以感受到儿时天真无邪的童趣情怀,可以享受到薰衣草庄园式的浪漫情怀,可以体验到馒头、小菜忆苦思甜的乡土情怀,也可以领略到经典小资的怀旧复古情怀。民宿所营造出的这种全新的随性自由的生活方式,正是释放自我、轻松自我和愉悦自我的生活态度的综合体现。
目前我国民宿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当地淳朴乡民所打造的传统民宿,一类是外来投资者所改建的新派民宿。无论哪一类民宿都强调宿主和宿者之间的情感互动。通过家庭式服务与细节关怀,传达的是乡土文化的朴素人际交往形式。这种主客互动的浓郁人情关怀达成了地缘和亲缘的情感联结,形成了富有人情味的独特体验。听听宿主带着浓厚乡音的质朴话语,与宿主聊聊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一人一宿一故事”正是民宿中乡土文化人文性的真实表达。
我国民宿主要位于广大乡村,其主要经营者是村民自身。虽然村民是乡土文化的承载者,但在经营民宿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导致民宿呈现盲目且无序地发展态势,并且忽略甚至破坏了乡土文化在民宿发展中的构建。本人结合国内外优秀民宿案例,针对民宿中乡土文化的构建策略提出三点建议。
城市污染是众多游客选择乡村游的一个重要原因,都市的雾霾、噪音使我们更渴望在乡野田间能获得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的田园生活。但目前我国很多乡村经济水平低下,生态环境较差,难以满足现代都市人对民宿的基本诉求,因此需要通过“改造”来实现乡村民宿生态环境的提升。这里的“改造”不是指对乡土资源的破坏、重建,而是指在固有的乡土资源基础上,在保护古建遗址的同时,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开发,从而达到优化生态环境的目的。
民宿新秀——古北水镇民宿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2011年,古北水镇项目选址落户密云县司马台村,为推动项目建设落地,政府和投资方对司马台村实施整体搬迁计划,通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现在背靠司马台长城,坐拥鸳鸯湖水库,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创意文化于一体的度假胜地。景区内以明清及民国风格的山地合院建筑为主,共包括5个主题酒店、4个精品酒店和23家民宿客栈。据悉,为了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建设资金中三分之一的费用被用于生态环保建设,包括建造高品质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打造应用生物质环保煤的集中供暖中心、液化气站;新增改造各种高低压线路;增加了大量的绿化面积。度假区的街道全部采用长条青石板铺设而成,既有效地保护了地面,也较完整地保存了古镇原貌。
2014年-2016年间,我国民宿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西湖景区内的民宿由5年前的65家增长到165家,厦门的民宿则由2006年的13家扩展到1800多家。伴随民宿在住宿业市场中的快速崛起,宿者对民宿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但地处偏远地区的乡村民宿,其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早期的“家庭旅馆”模式上。这种看似具有乡土气息的原生态居住环境,功能过于单一的民宿其实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宿者的住宿需求,民宿的精品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乡土文化在民宿构建中的表达形式不意味着“落后”、“简陋”和“低俗”。茅草屋、土坯房、窑洞、木头房等不同建筑形态的民宿,在保留其原生态的外表下,硬件设施的配备和对客服务的提供一定要讲求精品化。从民宿的MI(理念识别系统)、BI(行为识别系统)和VI(视觉识别系统)三方面的设计中,无不要体现出宿主的用心良苦和独出心裁。
民宿是杭州淳安县农村新业态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当地政府将民宿分为精品民宿和大众民宿两类。为鼓励村民建设精品民宿,政府提供了有力的扶持政策:如果宿主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民宿,按最高30%的比例进行政府补贴,最高补50万元。淳安县通过精品战略的构建,大力推进了当地民宿业的有序发展,带动了区域旅游经济的稳步上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诉求是乡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乡土文化情感诉求的概括和浓缩,可以转化为一种能够引起宿者情感共鸣的情怀或生活方式。其表达形式可以是隐逸的田园情怀、游子的乡愁情怀、厚重的民族情怀,亦或唯美的艺术情怀。民宿业主可以根据目标客户的差异化情感需求,构建不同主题文化的民宿。
民宿业著名品牌“宛若故里”的诞生源自那一份浓浓的“乡愁”。该品牌的核心模式是“一个故乡人+一个美宿+一个私旅行+一个物产+一个故里客社群”,旨在邀请一群志趣相投的故里客,一起探寻“清风明月回故里”从理想到现实的务实路径。正如“宛若故里”品牌所推广的理念:在中国最美的12个地方,建12座美宿,用12个月且行切走,一起虚掷好时光。这份情怀正是“故里人”所追随和向往的。
乡土文化在民宿中的构建体现了对人性的回归与自然的膜拜。在对我国经典民宿的实证分析中,其文化表达传递的是浓浓的深意,同时其所展现的个人情怀和发展脉络,在根植于区域经济特色发展的同时,也成就了其发展的新模式。在其构建和规划研究中,民宿产业定位、现状及其发展途径的转型升级和对于经济建设的思考,有赖于通过借鉴优秀民宿案例进行统筹构建,并以正确的解决对策和策略方法,去践行和合理开发。在现实社会场景中,以最大限度的努力,成就区别于酒店格局和发展脉络的智能化、便捷化和舒适化的宿者体验,并更好地传递出浓浓的乡土文化情谊。
[1] 张 希.乡土文化在民宿中的表达形态:回归与构建[J].闽江学院学报,2016,37(3):114-121.
[2] 文 雨,刘建波(图),李严朋(图)等.酒店&民宿:奢华私密两相宜[J].旅游世界,2012,(12):66-70.
[3] 罗施贤,成 曦,段 捷,等.四川省乡土民宿发展新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207-210,225.
[4] 曹志奎,朱斯斯,钱 云,等.不止“乡土”——丽水缙云下洋精品民宿村规划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4):435-438,445.
[5] 张雪丽,胡 敏.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民宿产业定位、现状及其发展途径分析——以杭州市民宿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6,35(23):101-103.
[6] 罗施贤,成 曦,陈秋渝,等.浅谈乡土民宿平衡建设的三大基点[J].现代园艺,2017(9):96-99.
[7] Nicely, Annmarie,Sydnor, Sandra.RuralTourismDevelopment:TacklingaCultureofLocalNonparticipationinaPostslaverySociet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ravel Research and Marketing Professionals,2015,54(6):717-729.
[8] 朱晨霞.浙江永嘉县乡村旅游中民宿发展的对策研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4(20):9-10.
[9] Andrea Giampiccoli,Janet Hayward Kalis.Tourism,Food,andCulture:Community-BasedTourism,LocalFood,andCommunityDevelopmentinMpondoland[J].Culture, Agriculture, Food & Environment,2012,34(2):1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