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与作用*

2017-04-11 13:50:33王贵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特色

王贵贤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具体内容包括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上坚持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目的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应该考察在这个新时代如何实践新思想;要构筑中国精神、落实新的指导思想,就应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景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进行再思考,以便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源与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那些“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以及那层“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都被揭去了,“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1]33-34这是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型的必然结果。社会的现代化造成了原来共同体价值观念的解体,但是经济的全球化也导致了不同民族国家价值观念的冲突。韦伯等人也注意到,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既是社会诸领域全面理性化(rationalisation)的过程[2]216,也是祛魅和价值日益多元(multiple sets of values)的过程[2]78-79。社会的变动不居和价值的分化不仅是一种理论描述,更是一种现实影响。

然而,一个社会的价值“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庄子·人间世》)。要应对价值多元,就应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尊重多元和包容多样,是为了增进社会和谐,因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不过,价值多元主义并非价值均等主义,每个社会都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这就要求,一方面,不能对所有的价值一视同仁,应该明确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另一方面,在推行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时要立场分明,应该倡导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此外,更要防止西方国家利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实,或者人为制造出一种对立,或者将他们的价值冠以“普世价值”之名,在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强力推行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将本应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的价值体系,冠之以“普世价值”而成为空洞观念,最终要么造成价值混乱,要么形成是非不分、迷人心智的谬见。

治理价值多元主义带来的乱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包含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方面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的理论创新,在重申其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它的性质和作用,即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能够起到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和引领风尚的作用。[3]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在不断发展。为了应对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社会变迁带来的不利影响,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有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作进一步提炼、概括,鲜明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党的十八大报告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内容分别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和作用也相应变得非常具有针对性,即它在个人层面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层面要“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在国家层面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5]578-579至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存的理论框架得以确立。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综合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综合了之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同时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另一方面,着重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进行了阐发。从第一个方面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性质;从第二个方面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如何通过继承和创新实现文化的转化和发展,如何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综合创新全面分析并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价值旨归、理想信念等多维度的内容。

但显而易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和精神之魂”,是“核心中的核心”。[6]因此,习近平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7]163,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7]165。当然,不能因为凝练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基础、展开形式和重要载体”,在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领域内居于核心地位。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够表现出来。[6]正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才有学者指出,我国在社会价值体系领域的任务应该是“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8]。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不但在理论上不断深化认识、丰富内容,在实践中也日益意识到它的重要作用,并把它提高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党的十七大报告论述了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给予了发展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理论定位,提高到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成为最重要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定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又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在现阶段的最新成果,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包括“八个明确”的主要内容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它的理论目标和实践策略相互结合,构成了一个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完整理论体系。[9]18-26在这个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新的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就要认识到是什么带来了新变化。带来变化的是新矛盾,导致新矛盾产生的是新时代、新国情,而解决新矛盾就需要新方案。作为基本方略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新定位。要进行新的定位,就需要一个新的思想坐标和理论体系,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在这个新的理论坐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才能更明确,阶级属性才会更鲜明,具体内容才会更有针对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从内容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它与其他基本方略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哲学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整体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东西。”[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整体,就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多个部分共同构成的。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列宁科学地分析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来源,明确指出它的内容应该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人类“伟大的认识工具”。[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出来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这是因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和发展的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必定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底色。我们党的一系列文件已经申明,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相应地,它也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理论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样,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毋宁惟是,从具体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同样是马克思主义蕴含或强调的价值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本质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主旨内容和“两个绝不会”这一科学命题的简要表述,它体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维度,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方面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另一方面还明确提出了“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的思想[1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重点关注的内容,而且他们的革命实践也表明,这同样是他们尊奉和实践的价值观。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阶级属性,这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已经迈进新时代,主要矛盾也相应地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11。矛盾的解决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但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要“坚持新发展理念”[9]21,“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9]23,实现“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进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9]23。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是人民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加强烈。这意味着,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一方面决定着未来经济发展必须采取新理念;另一方面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9]23,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9]44,“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9]43-44。

但不容否认的是,总有一部分人会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性,对其进行歪曲理解。他们抽象、笼统地讨论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有意忽视它们的阶级属性,与西方国家宣扬的“普世价值”机械地进行联系,以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混淆的目的。对此要防微杜渐。根本的做法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等阶级属性和社会特征,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以自由观为例。自由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概念。基于立场和秉持的哲学理念的不同,不同学者对自由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在政治哲学中,一些现当代的资产阶级学者曾对自由进行过分类研究,提出了所谓的“两种自由”理论,颇具代表性的理论包括近代的贡斯当提出的“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13],当代的伯林论述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14]。这两种自由观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关于自由的这种类型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他们认识到这两种自由的对立在本质上是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自由观。但人们很少追问,这两种互竞的自由理论产生的最终根源是什么。

然而,马克思首先注意到,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context),尤其不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来讨论自由。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专门批判了贡斯当,认为他的“两种自由”观在本质上仍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指出,贡斯当的“古代人的自由”是由古代世界的共同体性质决定的,“现代人的自由”是对资产阶级社会经济活动的反映。和平等一样,它只能“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只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因而也不过是这种基础的“另一次方”。[15]199换言之,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倡导的自由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唯一的判断根据是它是否建立了以交换价值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基础。而且,不管是古代人的自由还是现代人的自由,都不是人民能够享有的真正的自由。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之后,人的“自由个性”才能形成,真正的自由才能实现。[15]107-108

不同于贡斯当和伯林等人强调的抽象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在内容上是具体的,在阶级属性上是人民的,在社会属性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9]37,因此这是具体的自由;要求“坚持人民当家作主”[9]22,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9]23,因此这是真正的人民的自由;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9]21,因此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自由。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才能真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凝结属于全体“人民”的“共同的价值追求”[9]42。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内容上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度一致的。“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首先明确的就是我国的社会性质、“总任务”和具体的路线图,它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而言就是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内容与之不谋而合。十四条“基本方略”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民主制度、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社会和谐,就是说,我们要全面维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最终要“谋民生之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谋而合。从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理念在本质上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培养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弘扬工匠精神、强化社会责任等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在哲学基础、阶级属性以及具体内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进一步的规范作用。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会促进人们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9]20,推动人们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思想纲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经济发展是基本的物质基础,文化自信是重要的衡量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要的思想保障。坚定文化自信,前提是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和接受,这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因为从一般层面看,价值与文化密不可分。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认同系统”,不但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本质属性”,而且还能够“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16]就此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谓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我国当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越夯越实。这意味着,文化繁荣兴盛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文化的发展水平,文化也会对经济基础起到反作用。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文化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非常重视文化,一方面把文化建设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另一方面把文化自信提高到了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同的战略高度,甚至把国家乃至社会成员在文化心理上的自信、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视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先决条件。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19

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谓切中肯綮。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言至关重要。软实力包含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对外政策等三个要素。[17]在这三个要素中,文化和价值观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外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实践应用。著名人类学家泰勒认为,宽泛地说,文化就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18]。汤普森对文化概念进行了类型学分析,但不管是他所说的文化的“描述性概念”[19]143,还是文化的“象征性概念”[19]146,价值观和信仰都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见,文化总是与价值观或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价值是文化的核心。[20]价值和文化的关系表明,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就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关键环节。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且能够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先要求文化的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3个层面的12个价值理念,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价值领域的基本内容,其丰富的内容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为开放的文化提供价值尺度来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开放和包容。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要批判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有选择地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41。在判定文化是否“有益”“优秀”和“进步”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学家希尔斯曾指出,能够为行为提供强大道德规范作用的是实质性传统(substantive tradition),它是社会的文化遗产,包含制度、信仰、价值观等内容,并且能够保持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同一性,能够成为社会再生产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秩序和意义”。[21]在某种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实质性传统的作用,因为它不但具有道德规范作用,其本身就是带来秩序和意义的价值内容,而且它还蕴含对历史的继承和对当下社会的契合。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遴选出中华和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才能深入挖掘西方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才能真正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9]42全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提供或发挥指导思想的作用来坚定文化自信。一种文化最终是否能够变得自信,关键在于它是否用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我们强调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这内在地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中国文化在新时代重新出发,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然会为文化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确保文化的合理性,让坚定文化自信更加有据可循。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拓展文化领域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包含多个子领域,人们往往是从价值观、信仰和意识形态等角度来考察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的这些子领域也确实推进了文化自信。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都不仅是个人性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同时也是群体性的“规范性判断”。[6]文化自信也应该从价值层面向制度层面拓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如果从文化的法律之维来理解,它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现代法治理念;但是,如果把它放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语境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内在诉求上看,它从“以德治国”的角度丰富了人们对法治的理解。就是说,要全面实行依法治国,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帮助人们树立守法意识,另一方面要从价值层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支撑。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道德和法律制度两个层面共同推动文化自信的确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不仅是巨大的理论创新,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指导;同时也是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能够继往开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在这个时代背景和理论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推进,它的定位应该得到进一步提升。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坚定文化自信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Weber Max.Political Wri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王晓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1.

[5]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 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9.

[6]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一[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刘书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由来和发展趋势[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1):3-11.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11]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6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

[13]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5-68.

[14]以赛亚·伯林.论自由[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89-204.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4-7.

[17]约瑟夫·奈.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6):6-12.

[18]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19]约翰·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0]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21]E.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译序3.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特色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医的特色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完美的特色党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