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2017-04-11 13:14杨昕
社科纵横 2017年4期
关键词:全球化国家文化

杨昕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天津 300191)

·文化研究·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杨昕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天津 300191)

当前,文化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受到关注以来,学界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与内涵、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以及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与对策等问题展开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全球化 战略 对策

随着文化在国家发展中越来越凸显的重要作用,文化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乎国家总体安全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文化安全这一概念最早被学界提出和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和紧密,在此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也日趋复杂和严峻,国家文化安全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内涵

从现有文献看,我国学界已经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大量、充分的论述和研究,但尚未就其概念和内涵形成比较具有统一性、共识性的界定,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权论。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国家文化安全指“国家内的文化安全”(culturalsecurityinanation-state),即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生活制度、语言符号系统、知识传统、宗教信仰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和颠覆,从而确保主权国家享有充分完整的文化主权,具备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协调一致、良性互动与不断创新的文化系统,并在人民群众中间保持一种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狭义的国家文化安全指“国家文化的安全”(securityofnationalculture),特指作为一种政治实体的主权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基本政治制度、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以及国家形象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和扭曲,从而确保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在其主权范围内也包括在国际上享有比较高度和一致的合法性认同。[1]

利益论。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子系统,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质是国家文化利益安全。国家文化利益是国家利益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反映的是国家作为整体生存与发展的文化需求。国家文化安全关切的就是国家文化利益是否受到损害,国家文化主权是否受到侵犯,即这种“个性文化”是否得到独立自主的健康发展,是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现实的平等地位。也就是说,与本民族、国家和制度相对应的“个性文化”由于不平等的国际文化交流而存在丧失其自主发展的危险,则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威胁,反之,则处于安全状态。国际文化环境中的不平等交流主要体现为文化扩张与文化霸权,因此,“传统安全”视角中的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与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相对应的概念。[2]

特征论。有学者认为,传统的“国家安全”是指对国家疆域的保卫和防范侵略等,它“关注国家如何应对外来的军事侵略和领土侵占,以及防止外部的政治干预和经济封锁、制裁和掠夺”。将这个“国家安全”概念扩展到文化领域,若与上文相对应,那么“文化安全”的含义应该是:一个主权国家保证自身文化领域不存在威胁或者危险的状态。文化安全,侧重强调国家对自身文化根本性质的保护以及文化利益的不受威胁或侵犯。相对于传统的安全观,文化安全具有以下四个特征: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之中的“软安全”;文化安全的性质是非物理性的,是一种无形的防御体系;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对象是隐蔽的,防御难度比军事防御更大;文化安全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时刻需要进行维护的体系。[3]

状态论。有学者认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并不是一种防御性的“反向战略”,文化安全的核心战略是对主流文化价值的体系建构与对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它应当是一种典型的“正向战略”。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涵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权得到确认,文化的利益得到保障,文化的传统得到传承,文化的价值得到认同,文化的精神得到传播,文化的资源与遗产得到保护的均衡状态。这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4]也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的安全状态就是国家文化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并且这种功能能得到有效发挥,反之,则是国家文化的不安全状态,所谓的结构合理是指组成国家文化的三个部分(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国家主流文化)相互协调、相互制衡、辩证统一,在动态中保持平衡。国家文化结构合理具体表现在,它必须能够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功能协调,造就完整健康的国民文化素质。[5]

构成论。有学者认为,国家体系中文化安全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政治文化安全、语言和信息安全、国民教育体系安全。[6]有学者则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包含文化价值观安全、文化体系安全、文化资源安全、文化基因安全、文化人才安全、文化市场安全及文化遗产安全几个方面。[7]也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安全,主要涉及到三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即国家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政治、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支配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制定和实施对内对外政治文化政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二是产业层面,即本国文化市场的安全和通过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产品安全,包括历史古迹、建筑艺术、文化典籍、现代书籍以及知识产权等;三是精神心理层面,即各种无形的观念文化,包括以理论形态出现的学术思想、知识成果和以价值取向、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特质等。[8]

二、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认清国家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形势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是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对此,学界对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基本形势以及当前亟需加以重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准确的分析和探讨。

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主权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当前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着全球化浪潮的挑战。全球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且还扩展到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扩展到人类的一切生活领域。文化全球化明显地是强势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展,而不是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与互动,以至于从总体上对国家文化安全构成了一种挑战和威胁。其次,当前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直接面临着文化帝国主义的威胁。文化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新形态,也可以说,是帝国主义采取的新战略。就中国而言,文化帝国主义的战略主要是:利用强大的媒体力量对中国进行系统的“妖魔化”;除了美国之音外,还开办了主要针对中国的自由亚洲电台;在历次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要求中国开放文化市场,允许美国的大众文化产品自由进入中国;通过基金会或直接赞助的形式支持那些能够提供或完善文化帝国主义战略的慈善、宗教、文学、科学与艺术活动。最后,当前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也受到文化分裂主义的威胁。被操纵的全球化与目标明确的文化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也极易引起文化分裂主义,甚至也可能把鼓励文化分裂主义当成是破坏主权国家国家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的一个基本策略。当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三独”势力(“台独势力”“疆独势力”“藏独势力”)在图谋分裂国家的战略和策略上也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分裂主义。[1]

有学者认为,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中,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经济的和政治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在文化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要严重的多,由此而带来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复杂得多。具体而言,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家文化政治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体制改革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机联动;文化产业政策创新缺乏制度改革的整体配套;文化立法严重滞后于国家文化政治安全所需要的法律保障要求。第二,国家文化经济安全问题,主要有:有效需求不足,国家文化产业缺乏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入世承诺的进一步兑现,过渡期保护空间的缩小和产业风险加大同步增长;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大,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空间变数莫测;国际文化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冲突加剧,对我国文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竞争力构成严重威胁。第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信仰危机与价值秩序重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表现为党政干部腐败而暴露出来的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的西方理论主导化。第四,国家民族与宗教文化安全:民族分离主义与邪教威胁。第五,国家文化能力安全:原创能力依赖与民族话语权危机。第六,对文明进程与现代化的文化误读:文化生态安全。第七,网络文化的崛起与数字化侵害:文化信息安全。第八,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危机:文化遗产资源安全。第九,文化市场非对称性开放与国家文化公害:文化市场与公共文化安全。第十,行为艺术与文学创作的审美危机:文化内容与公共精神健康安全。第十一,知识产权与文化技术标准缺席:文化技术安全。[9]

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文化多样而造成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不平衡性和复杂状态,以及社会转型需要完成的任务的多重性,使得中国的文化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分外的严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国对文化安全的研究不够,缺少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理论创新,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系统的文化安全战略,对“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警惕性不高。第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够,特别是对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够,致使文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第三,我国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文化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文化产品总量规模不大,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着的文化消费需要。其结果是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难抵挡外国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的冲击,可以说,伴随着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进入,我们消耗的不仅仅是外汇储备,更危险的是由于种种西方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的植入,极大地冲击了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构成。[10]

有学者对信息技术条件下民族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极力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文化主权的威胁。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中产品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更是以信息为载体的文化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全球化进程中强势文化形成的超时空、跨地域的浪潮,正在有力地冲击着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世界文化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这就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全球化危机。二是西方文化产品对民族国家文化的挑战。西方文化产品带有西方特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断涌入发展中国家,对当地民众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威胁着民族国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三是消费主义文化对民族国家文化安全的侵蚀。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正通过各种渠道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地扩张与蔓延,构成了对民族国家文化安全的一种最危险的挑战。四是西方国家的“信息霸权”对发展中国家文化安全的冲击。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的民族国家地理边界变得模糊而易于渗透,国家对内外事务难以采取封闭和限制的传统措施。事实上,利用网络对与自己有着不同制度、不同价值导向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乃至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已成为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其国际战略的重要手段。[11]

三、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与对策

提出切实可行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发展战略与应对之策是研究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目的所在。对于如何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相关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建议和对策,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维护和巩固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有学者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始终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的压力,始终面临着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艰巨任务。为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国必须从八个方面构建起全方位的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筑造起一道坚固的“万里长城”。一是坚持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确立正确的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改变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方式,以“双赢”规则取代“零和”规则,正确处理全球文化统一性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二是树立民族文化安全意识,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激发全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抵御不良文化渗透的能力。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建设先进文化,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实现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内的中国文化的创新。四是网络传媒与语言工具并用,弘扬民族文化,抵制文化霸权。五是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构建中国文化产业体系。要在对中国文化产业基本国情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安全“红线”,尤其是它的早期报警系统。六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建设。七是加强法制建设,运用技术手段,规范网络运行,制定适合中国特点的文化安全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法制和技术保障。八是积极推进国际联合反文化霸权事业的发展,建立起广泛的国际反文化霸权统一战线,推动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形成。[8]

有学者从文化全球化的视角对我国文化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化全球化使我国的文化主权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维护手段等方面面临挑战。在文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需要建立国家文化安全运作机制。第一,要在对当前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所处弱势地位及其原因的正确分析基础上,正确定位我国国家文化安全。要使我国文化的弱势地位得到根本改善,维护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我们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积极的努力,通过提升综合国力,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来弘扬与发展我们的本民族文化,从而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第二,通过揭示文化权力竞争本质和科学测度我国国际文化生存能力,探讨科学、合理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发展模式。第三,在平等、正义和互惠原则基础上建立与国家间文化的平等交流、互动与合作的机制。在平等、正义和互惠原则基础上建立与维护国家间文化的平等交流、互动与合作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有利途径。第四,建立高效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要在深入分析我国文化安全现状、文化产业基本国情、国际文化市场、文化商品的流动趋势等的基础上,把可能对我国传统文化及文化产业造成生存与发展威胁的因素和力量,牢牢控制在安全警戒线以下,更好地实现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目标。[12]

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安全状况由国家文化力和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共同决定,当前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是抓住四个战略制高点。一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之中,积蓄文化势能。在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精髓,同时也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打上民族文化精神的烙印,使两股文化势能汇集在一起,这是提高文化势能,增强国家文化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一个战略制高点。二是保持文化先进性,增强文化创新力。只有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实践,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全球化的胸襟和全球化的勇气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当代先进文化成果,始终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不断焕发中国文化的创新活力。三是以文化建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传播力。一方面要确保本国文化产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WTO所给予的战略空间,促使更多的进入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投资包含更多的中国文化信息。四是运筹国际文化战略,推动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我们应抓住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这一战略制高点,灵活运筹国际文化战略格局中的不同矛盾,大力开展文化外交,逐渐构建起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体系完整的中国国际文化战略。[13]

有学者对西方文化霸权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从19世纪末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全方位的“结构重组”。在一个多世纪对西方文化的几近“全盘”引进之后,站在战略的高度,今天面临来势汹汹的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作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国,我们必须对中国文化安全问题重新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并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一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上提高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已成为西方国家追求自身全面安全的途径和手段之一,也是其在全世界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统治的重要工具和武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通过信息交流和文化产品的全球销售,西方文化正在突破过去传统的壁垒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浪潮,对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冲击将是巨大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性。二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与吸纳人类社会其他优秀文化相结合,把中西文化融为一炉,用以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一方面,要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要有一个全面的梳理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地研究西方文化霸权理论与实践,既要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又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三是中国文化要走向国际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承担更加重要的世界责任。首先,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促使中国文化国际化。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的优势,为构建人类精神文明作出重要努力。最后,要利用中国文化注重“和平”的特点,推动建立和平、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3]

[1]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韩源.国家文化安全引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3]陈乔之,李仕燕.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贾磊磊.国家文化安全基准线的设定原则[J].艺术百家,2011(5).

[5]课题组.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文化安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1).

[6]潘一禾.当前国家体系中的文化安全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7]杨晓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2).

[8]郝良华.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文化安全[J].江淮论坛,2006(6).

[9]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8-223.

[10]李金齐.文化安全:一个关乎国家存亡的现实问题[J].思想战线,2006(1).

[11]包仕国,陈锡喜.试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国家文化安全[J].宁夏社会科学,2006(1).

[12]沈洪波.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J].山东大学学报,2004(6).

[13]韩源.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J].理论前沿,2004(14).

G122

A

1007-9106(2017)04-0131-05

*本文为天津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应急)课题“反对文化霸权强化国家文化安全研究”(项目编号:14YYJ-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杨昕(1980—),男,法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全球化国家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把国家“租”出去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