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瑶 杨世勇
(中共随州市委党校 湖北随州 441300)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姚瑶 杨世勇
(中共随州市委党校 湖北随州 441300)
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互联网+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种新业态,作为自绿色革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实现赶超发展的重大机遇,将全面改造传统农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经营模式、组织形态与产业生态。因此,以“互联网+”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必将是当前与未来较长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互联网+” 农业现代化 供给侧改革 科技创新 金融支持
“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指导方针,承载着“供给侧改革”实现的重任。湖北作为农业大省,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创新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不断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机遇,主动对接“互联网+”时代,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黄金期。粮食生产连跨两个千亿斤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降低,2015年下降到2.73∶1,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但问题总是与发展相随,也成为改革的原因。随着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农业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比如,玉米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优质饲草供应不足,说明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倒逼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对此,“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必将成为传统农业发展的大势,农业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铺开也必将促进农村落后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进产销精准对接
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积聚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但是,千百年来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特别是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其经营模式造成流通体系不发达的弊端日益凸显,它在农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等产业各个环节处于分散的状态,降低了农业流通效率,阻碍了农业潜力的发挥。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产品卖难买贵、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影响农民增收。因此,发展“互联网+农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经营模式创新,必将革新千百年来我国农产品的传统流通方式。有效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让生产者的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原来农产品一般都是三级到四级的经销商体系,现在可以直接从一级批发商到零售商,减少了许多中间流通环节。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易渠道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销售的关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最终实现农产品的精确化生产和销售方面零库存。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大融合
我国农业一直面临着效益不高、竞争力不足的困难,对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将农业种养殖环节的第一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的第二产业、以及相关产品销售服务环节的第三产业结合起来,相互融合发展。也就是说,农村要把农产品经过加工然后通过服务等形式销售出去,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降低农产品价格,调动农业发展积极性,实现惠及整个社会的目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核心在于能有效推动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通过统筹现有和新增数据资源,以数据共享开放为核心,以大数据开发利用为着力点,逐步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众筹共享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格局。“互联网+”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开发农业产品产业多功能、拓展农业门类范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为城乡共同发展提供信息网络支撑环境。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进农村金融多元化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由于其经营主体一直以小农为主,存在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征,使得当前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无论是从信贷规模、信贷期限、信贷产品,还是从金融服务方面,均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需求。而农业生产形态在“互联网+”模式的影响下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互联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在众多农业经营主体中脱颖而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必然多样化,无论是农业电商企业搭建农产品流通等电子商务平台,还是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开展“互联网+农业”的生产销售模式,都离不开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支撑。商业银行积极介入“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利用平台大数据,监测用户交易记录、分析用户现金流、监督用户应收应付账单,掌握客户的财务水平、营收状况、信用记录,为甄别和筛选信贷客户、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客户以及控制风险客户账户等提供重要依据,极大提高风险防控的便捷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随着互联网元素的渗入,金融将在农村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最终解决农村金融领域基础建设落后、金融场景破碎等一系列问题。
(四)“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对于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互联网+”不仅对农产品交易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农业专业化、组织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村土地确权、农业技术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促进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幅度提升,解决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服务成本高等问题。同时,“互联网+”现代农业能够把城市公共服务经验低成本地复制到农村,能够提供不受区域限制的创新服务,能实现公共稀缺资源在城乡之间均等化、一体化,比如构筑网上城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新平台。
“互联网+”现代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现代农业要想持续、稳健地高效发展,需要对”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持清醒认识、高度关注、审慎思考、认真应对。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在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各级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规划及意见中,不断强调互联网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从发展现代物流、规模经营、电子商务、农业信息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到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再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无不依赖于农业互联网的发展。但是,”互联网+”现代农业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这种片面性、局部性的发展态势,不利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使”互联网+”现代农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将大大降低。因此,在我国亟须进行”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形成统一谋划、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将”互联网+”现代农业打造成为能够切实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缺乏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支撑
目前,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及智能农业装备的日渐成熟,使得农业信息化从单项技术应用转向综合技术集成、组装和配套应用成为可能。通过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但是,很多偏远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有很多自然村没有通宽带,购买计算机的农民家庭不超过30%,互联网普及率不到三分之一,还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再加上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数据分割严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达到广泛应用的路还很长,让农民掌握物联网技术的任务非常艰巨。农村这种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低,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难以欲越的巨大障碍。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缺乏深度融合和有效监管
有资料显示,农业发展划分为四个时代:农业生产1.0(小农生产)、农业生产2.0(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3.0(精确化生产)、农业生产4.0(智能化生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业4.0是大势所趋,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向工业化发展,农业智能机器人开始被运用到生产活动中。未来,智能程度更高的农业机器人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农业对手工劳作的依赖度将逐步下降,农业革命正在深入发展。但是,基础性的传统农业问题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业产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亟须一套可操作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以及技术线路图。同时,深度融合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管,互联网平台跨越了区域和时空的限制,政府和社会用传统方法监管无法跟上节奏,鱼目混珠真假好坏难辨,这种情况使得”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初期产品的信任度不如传统农业实物。
(四)“互联网+”现代农业缺乏金融支持和网络服务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现阶段,在政策利好的诱导下,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加凸显,工商资本看好农业、投资农业,国内外从事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的公司越来越多,特别是大量新兴网络科技企业投入到农业领域,互联网融合农业的趋势越演越烈。此外,在巨大的政策红利驱动下,互联网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互联网发展。“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体系逐渐成型。但是,受到地域、资源、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制约,这种由监管层主导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并没有很好地改善农村金融问题,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再加上利用互联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体系不健全,服务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没有形成推动农业发展动力。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能满足“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现代农业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从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改变农业产业的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成为克服传统农业种种弊端的新型“互联网+”现代农业。
(一)加强顶层设计,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
根据“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开展针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操作性、实用性、战略性等方面的研究。“互联网+农业”,不是农业与互联网的简单拼接,不是农业+互联网,关键将互联网的思想融入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全程,加强“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所以,国家层面要搞好“互联网+”现代农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互联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省市县层面,应在发展规划基础上,在以政策、科技、投入引领的大原则框架下,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出台“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方案和应用示范,制定“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实现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领域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开发与利用,推动农业数据开放、农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完善基础设施和技术,促进“互联网+农产品”产销对接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既要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建立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解决好宽带村村通问题。也要培育建设一批农业行业、科技与农村综合服务有关的公用云服务平台,如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种植业综合服务、畜禽水产综合服务云平台)、农资产品与农业综合补贴云平台等,积极主动为“互联网+农产品”的经营主体实现产销对接。一要推动各类农业生产销售主体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二要扩大现有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销售业务,积极培育基础好、潜力大、成长快的农产品网络营销重点企业。三要发展壮大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从业群体。四要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销售渠道。五要建立农产品网络营销促销机制。六要加快构建“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支撑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
(三)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实现传统农业升级换代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支撑,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一是加快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创新资金规模,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二是积极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农业科研虚拟协作网络,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大联盟、大协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构建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三是强化试验示范,为确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公益性试验基地,加强公益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通过试验示范筛选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四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智能管理,积极推广网上团购发展,鼓励“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兴配送模式,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重大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农业科研数据、农业科研人才等科研资源共享水平。
(四)集聚资源,群策群力,推进“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
“互联网+农业”,不单是农业部门的事,更要争取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同时,农业产品大多与吃有关的东西必须具有可靠的品质,高品质离不开高效的管理。互联网农业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将是高效的管理,以此保障产品的高品质、企业运营的低成本、市场营销的高效率。一是积极整合相关农业信息资源,分区域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协同建设一批专业性数据平台,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建立农业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协同共建,互惠互利的机制。二是积极运用互联网创新消费者“零距离”交流,及时回答广大消费者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受理案件举报投诉、听取有关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建议,并以多种形式及时发布、转播有关工作信息。三是消除对工商资本下乡的歧视性政策。资本深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绕不开的道路,没有资本要素参与改造传统农业,农业就会如舒尔茨所言的“一潭死水,毫无生机”。重点抓好“强监管、防风险、抓服务”,加强租赁农地事中事后监管,加大“非农化”的惩处力度,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流转纠纷解决机制等;同时围绕“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健全工商资本下乡服务体系,使工商资本“进得来、有发展”。四是将农民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逐步引导到互联网模式上来,使农民从被动培训变为主动学习。五是打造持久的品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农业丰富多彩的产品中,好产品不胜枚举,但长期持久、安全健康的产品品牌匮乏。打造持久的品牌在技术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解决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誉问题。同时,名牌产品特别是农业品牌产品不仅要鲜亮质优而且要有文化内涵,生态有机也好,绿色无公害也好,都要安全健康,产品地风景优美无污染,再者营销要买得方便,送得及时,包装独特,产品新鲜,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1]贾兆颖.“互联网+”模式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0).
[2]许经勇.论农产品流通与农业供给侧改革[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6(01).
[3]黄春雷.基于供应链系统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J].电子商务,2016(05).
[4]张首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讨[J].理论导刊,2016(05).
[5]吴海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05).
[6]许经勇.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提高要素生产率[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7]黄艳红,陈梦倩.浅析我国“互联网+农业”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商,2015(38).
F724.6;F323.3
A
1007-9106(2017)04-0039-05
姚瑶(1984—),女,中共随州市委党校讲师;杨世勇(1973—),男,中共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