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社会心理的培育和“中国梦”的实现

2017-04-11 12:29商紫君谢鸿昆
社科纵横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国梦中华民族心理

商紫君 谢鸿昆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良好社会心理的培育和“中国梦”的实现

商紫君 谢鸿昆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针对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遭到世界列强侵略、积贫积弱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人民群众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努力。而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其社会心理影响着其情绪、习惯、行为等,进而影响着他们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作用。加强经济社会建设,解决民生问题,加强人们心理认知和情绪、情感的调节,培育良好社会心态,都有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心理,从而有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 社会心理

一、“中国梦”的提出及实现途径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指出:“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习近平进一步解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吴建民认为,中国梦具有规模大、领域广、与世界分享的特点,它是13亿中国人的梦想,它涉及各行各业,同时也是开放、合作、共赢发展的梦想,是必须与世界分享的梦想。[2]“中国梦”,是一个动员广大人民、凝聚人心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习近平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途径主要有: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3]第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执政党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具体到实践中就是,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促进政府由行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等。同时,推动文化建设,弘扬中国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文化支撑。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5]第三,不断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不竭动力。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因此,“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此外,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的生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或缺的。

不难看出,实现中国梦,不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都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人民群众又是社会意识的主体,社会心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对人民群众的情绪、习惯、行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进而必然对中国梦的实现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不能忽视社会心理,而必须注重良好社会心理的培育。

二、社会心理的构成及特征

普列汉诺夫最早提出“社会心理”这一概念,他说:“既然有了社会的结构,就不难了解,它的性质将一般地反映于人们的全部心理之上,反映于他们的一切习惯、道德、感觉、观点、意见和理想之上。社会的心理永远顺从它的经济的目的,永远合适于它,永远为它所决定。”[7]他还强调了社会心理的重要性:“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8]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使用过“社会心理”这一术语,而是用“感觉”、“观念”、“情绪”、“情感”、“意志”、“普遍意识”、“阶级要求”、“愿望”等指代“社会心理”。在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的阐释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他们对“社会心理”的一些基本观点。如,社会心理是社会历史现象,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一个层次,其内容主要来源于经济基础;社会心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社会心理有助于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等。

概括来说,社会心理是一段时期内弥漫在社会及其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是一种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演进而成的思维定式。社会心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基本形态,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方面是社会心理的相对稳定构成部分,即群体共同或相似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交往及文化特征所引起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质,它表现为一个社会的语言、习惯、风俗、宗教等;另一方面是社会心理的动态构成部分,即社会心态,它是群体对现实的即时反映,表现为社会成员的认知、情绪、情感等。社会心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价值性。社会心理来源于经济基础,但对经济基础有重要反作用。人们常常借助“阶级要求”、“愿望”等形式表达其价值诉求。第二,自发性。社会心理是自发存在的,它的形成和存在是以群体的、不自觉的方式进行的,并未经过人们有目的的组织和宣传。[9]第三,时代性。社会心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社会心理,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也有不同的社会心理。第四,民族性。同一地域的同一民族的社会心理具有相似性。第五,阶级性。由于所代表利益的不同、价值观念的不同,不同阶级的社会心理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的社会心理与“中国梦”及其实现具有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心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总体上社会心理呈积极状态,并不断趋于成熟、自信、开放、包容,但也出现了冷漠、浮躁、抱怨、懒惰等不良社会心理。这些不良社会心理的出现使得人民生活的幸福感降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紧密团结,阻碍社会进步,阻滞中国梦实现的脚步。因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培育良好社会心理。

三、培育良好社会心理,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第一,着眼于社会心理相对稳定构成部分,解决民生问题,加强经济社会建设,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群体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压力大使得人们产生了焦虑心理。找工作时会产生“就业焦虑”,找到了工作,却发现收入与预期中存在差异会产生“财富焦虑”。生存、发展机会的不均等会导致国民心态失衡,不公平心理随之产生。当大家都住在小房子里的时候,谁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满,但是当在小房子旁建起一座宫殿,小房子里的居住者就会感到相对不舒适、不满和被人轻视,也就是说,经济方面的巨大反差更造成了一些人的弱势化感觉。这些不良社会心理的产生使得人民群众难以集中精力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我国民生问题之所以还比较突出,进而引起社会心理上的焦虑感、不公平感和弱势化感,使社会心理相对稳定部分出现不稳定因素,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发展水平仍处在总体小康阶段,社会运行机制也不够完善。因此,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运行机制有助于改善民生问题,改善社会心理相对稳定部分出现不稳定因素的现状,为实现中国梦奠定良好社会心理基础。所以,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引进投资、努力增加社会财富,不断加强经济建设。与此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协调经济建设中的各方利益,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并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为民众提供平等的机会,遏制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不断改善民生,消除社会心理中的不稳定因素。这样才能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着眼于社会心理的动态构成部分,加强人们心理认知和情绪、情感的调节,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具体说来,一是加强人们的心理认知调节,激发奋发进取的社会心态。心理认知调节主要是通过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直面现实,培育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精神,克服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盲目攀比等不健康心态。当前我国不同阶层和群体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差异较大,这主要是转型时期所出现的规范缺失和标准多元化下的选择困境所致。要解决认知差异大的问题,除了增强经济基础、完善制度保障等,还要对群体进行积极引导。比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资源,是一种积极心理资本和心理正能量,是凝聚人心、激发创造活力的心理动力之源。”[10]再比如,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理念,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产生高度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从社会心理上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正如邓小平指出:“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1]

二是加强人们的情绪、情感调节,确立乐观平和的社会心态。情绪、情感调节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不良情绪和过激情感的疏导和调节,开阔眼界,树立一种理性、平和的态度。人们置身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来自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和不平等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失衡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设立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在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开设心理咨询中心等,疏导不良情绪,克服不良心理产生的影响,以解决此类心理问题。同时,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激发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民族热情,坚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理想信念,也都有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增强们的民族朝气,保障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的提出,承继了历史的薪火,汇聚人民心声,反映了意识形态话语的时代性创变,再度擘画了中华民族的新蓝图。社会心理表达了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生活交往状况,也表现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即时反映。分析我国社会心理反映出的社会问题,进而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完善社会运行机制、改善民生等途径解决问题,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心理认知、疏导不良情绪,培育良好的社会心理,凝心聚力,对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2]李庆英、张记合.“中国梦”是历史自觉,是责任担当[N].北京日报,2012-12-03.

[3]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EB/OL].[2012-11-29].http://www.gov.cn/ldhd/2012-11/29/content_2278733.htm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7]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 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2:715.

[8]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 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2:272.

[9]王桂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心理范畴[J].江汉论坛,1992(2):34.

[10]朱志明.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心理动力[N].中国教育报,2013-11-08(05).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D616

A

1007-9106(2017)07-0047-03

商紫君(1992—),女,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谢鸿昆(1967—),男,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

猜你喜欢
中国梦中华民族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心理感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