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昌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思想引领·平台建设·活动开展
——“互联网+”时代高校社团建设的实践转向
毕昌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互联网+”时代的强势到来,引发高校社团建设向工作方式的网络化、活动内容的专属化和活动平台的开放化的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社团建设也深受组织架构臃肿低效、网络技术人才匮乏和特色活动吸引力弱等问题的困扰而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应该从思想引领、平台建设和活动开展三方面入手,实现“互联网+”时代高校社团建设的实践转向。
“互联网+”;高校社团;思想;平台;活动
高校社团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长期以来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界对高校社团建设研究的关注度历来较高,但主要集中于传统条件下高校社团建设和管理方面,而对于新的历史时期——“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社团建设实践转向的研究尚待起步。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生力军,学生社团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改进中加强”无疑具有重大作用。为此,本文试图在分析“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社团建设的新趋势、新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德育研究会的成功经验,探寻新时期推动高校社团建设实践转向的新路径。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逐渐渗透并融合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此,我们说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以充满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的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学生社团,其各方面的建设也因此呈现出工作方式网络化、活动内容专属化和活动平台开放化的新趋势,这种变化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工作方式的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在大学生中逐渐流行,便捷、环保、高效的网络化阅读、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正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为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把网络技术运用到社团的建设中,利用网络建立起社团内外交流的平台。”[1]“互联网+”时代,高校社团建设引入网络信息技术,一方面是现实的需要,这可以提升本社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扩大社团活动的空间和范围;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宣传和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社团的很多活动宣传、报名和学分认证等事项都可以依托网络平台来进行。实时、便捷、高效的网络化工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还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社团建设工作方式的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这也对社团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活动内容的专属化
“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90后”大学生自身思维敏捷、视野开阔、个性张扬的特质决定了他们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对新鲜事物浓烈的好奇心。因此,要想在这样的情形下,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吸引他们加入社团是极为重要的。基于此,高校社团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活动,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以更便捷的方式参与到社团活动当中,还能够为社团内外的成员提供具有专属化、个性化活动内容的社团服务。例如,高校社团通过建立专属网站的形式,吸纳部分“对某种文化、技能或者事物有特殊爱好和兴趣的大学生群体或者固守某种生活而寻找同类的大学生”[2]进入社团,并依托其共同的兴趣点开展具有特定活动内容的个性化的专属活动服务,提高社团的人气。活动内容专属化的发展要求高校社团的活动开发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喜好而不能只延续传统的活动类型和方式。
(三)活动平台的开放化
互联网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和渗透性,同时,在互联网平台上,所有的信息和资源都是开放的,可以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高校社团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活动,一方面基于其极强的开放性,社团活动不仅可以对内部成员开放,还可通过互联网也可以吸引非社团成员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终端连接,可以“实现对高校各级学生组织和广大青年学生的有效技术覆盖和及时互动,以微博、微信、腾讯QQ等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形式,强化与学生的沟通,更好地发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服务广大学生成长成才。”[3]第三,开放化的活动平台也为大学生参与社团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空间,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社团及其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而且也通过参与网络社团活动增强了其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自身的网络自律能力。开放化发展要求高校社团注重线上活动的开发和推广而不能只做线下活动,要努力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互联网+”为高校社团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高校社团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提升了高校社团及其活动的影响力。但是,“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社团建设在组织架构、人才储备和活动形式方面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组织架构臃肿低效
高校社团作为一种“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等而自发组成的具有明确章程和活动形式的学生组织”[4],它与共青团、学生会一样,需要依靠一定的组织架构来行使自己的职能,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工作需要。但是,当前的高校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组织架构臃肿低效的困境。
一是传统的组织架构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以往的高校社团大多采用会长(社长)—部长—会员的三级管理模式,由会长全面主持社团工作,设若干副会长直属管理并指导若干职能部门,例如办公室、宣传部、财务部、外联部等部门,然后由各职能部门部长带领部员执行并完成工作任务。这种垂直管理的组织架构有利于维护社团各内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推动了社团的快速稳定发展。但是它也造成组织机构的臃肿低效,增加各部门之间交流协作的难度。“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化和高度融合的管理模式,要求社团内部重新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再划分,着力进行顶层设计并以此为指导大幅精简和重组社团机构,提升社团自身的灵活度,这就导致以往相对独立的组织架构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是“互联网+”对高校社团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众所周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目前的高校社团大多引入了“互联网+”技术,以此建立互联网信息平台,利用各种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社团活动。一方面开辟了社团建设的新平台,大大拓展了社团开展活动的渠道,提升了活动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为社团的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多媒体宣传提供了便利,扩大了社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互联网+”提供的便捷、高效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大幅提高高校社团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减少管理人员的数量。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高校社团需要设置新的决策、协调和相关职能部门,并且与其他部门协同开展工作,而多数的高校社团仍然将这一新兴的职能部门纳入到传统的宣传部门或者办公室,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网络技术人才匮乏
“互联网+”时代,高校社团在开展活动的时候要借助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活动宣传和介绍和推广,实现社团活动的“线上线下”联动,以此来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提高社团活动的成效。借助于网络信息平台就意味着高校社团需要培养专门的网络信息技术人才,设置专门的网络信息技术部门和岗位,由这些专门的人员来负责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然而,目前大多数的高校社团网络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一是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首先,当前高校社团的各级各类管理者,一方面都意识到了“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在社团管理和运行方面的巨大作用,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社团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例如大部分社团都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但是,另一方面其对社团相关部门和成员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重视不够,只知道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却忽视了对此应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投入;其次,社团内部负责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和维护的人员,大多也未接受过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他们主要是通过本部门新旧两届成员以“传帮带”的形式开展业务培训,从而实现新老交替,推动本部门的运转。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必然导致社团网络技术部门的发展受到制约,从而影响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是缺乏合适的储备人才。首先,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和维护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其成员具备较好的多媒体信息操作技术,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和图文编辑能力,这对于刚刚进入社团的新成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能胜任者寥寥;其次,由于未能接受系统和有效的网络信息技术培训,社团内部一般难以选拔出能熟练操作和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人才,更不用说培养后备人才了,这就直接导致社团缺乏合适的网络信息人才储备,会给社团的后续发展造成网络人才危机,且这种危机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
三是人才流失严重。一方面,多数的社团成员在大一、大二学年的任期结束之后如果不能留任相关部门领导岗位就会选择退出;另一方面,社团与生俱来的松散性和缺乏稳定性决定了其天然的会面临人员流动性强的“软肋”,很多最初表现良好的同学在升入高年级后逐渐减少了对社团的兴趣和关注而退出社团,这些都对社团的后续发展产生较大的挑战。
(三)特色活动吸引力低
社团活动是高校社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互联网+”时代,受互联网和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影响,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有所减弱,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成了手机离不了身的“低头一族”。面对这种情况,高校社团如何增强活动吸引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反观目前的高校社团活动,大多是沿用前人的“套路”,形式单一且缺乏特色。
首先,缺乏独立自主精神。其一,但凡那些历史悠久、运作规范、具有较好社会声誉和较高人气的社团,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定是严守独立自主的精神,严格按照本社团的章程开展活动,而当下的很多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丢失了本社团的宗旨和特色,往往为了参加比赛获奖或者拉赞助等目的而举办一些不符合自身宗旨的活动;其二,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部分社团易受到主要领导者主观意志的影响,使得社团开展活动的形式、目的和成效等受到较大的影响,社团活动传承和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其次、活动同质化严重。“虽然高校社团成立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越来越多的社团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除了名字的差别,许多社团的建设和运转千篇一律。”[5]其在发展过程中所举办的活动长久没有变更,活动主题和举办方式陈旧;其次,部分社团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深受“套路”的影响,别的社团开展什么活动,其就模仿甚至直接照搬别人的活动模式开展类似的活动,甚至连活动策划书的内容都大面积雷同,这不仅丢掉了社团自身的特色,而且还给人一种无论参加哪个社团都一样的错觉,使得部分社团在招新的过程中很难有突破,影响其后续发展。
再次、活动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有些社团只是在新学年招新的时候发发传单,接受新生咨询,再收取会费,然后就长期处于“静默”状态,会员长期脱离组织,也得不到组织的“召唤”;另一方面,有些社团长期不开展活动,开展活动也只是请社团指导老师或者一些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开座谈会,以完成所谓的社团活动任务。这些都严重损害了社团的形象,更难以对“网络一族”“手机一族”的大学生产生吸引力。
面对“互联网+”时代高校社团建设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要想更好地推动高校社团建设的发展,需要从思想引领、平台建设和活动开展三方面着手,探寻“互联网+”时代高校社团建设实践转向的新路径。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德育研究会(以下简称“德育研究会”)在这三个方面取得的成果,值得借鉴。
(一)思想引领:以主流价值观为主导,包容多元
“互联网+”时代,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促使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改变,思想的多元化冲击了主流价值观对高校师生的现实影响力。因此,高校社团要以主流价值观、社团核心理念和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做好思想引领工作。
其一,要以主流价值观为引领。主流价值观是“通过人们自觉建构并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接受与认同,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倡导和支持,具有现实社会合理性基础和价值导向功能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6]。高校学生团作为高校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阵地,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带来大量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负面信息及西方错误思潮,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都可以针对这些负面影响产生很强的抵御机制,可以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端正思想。因此,高校社团在开展活动的时候,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领作用。
其二,要以社团核心理念为指导。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核心理念,这是推动其创立、发展、壮大的思想指导路线。德育研究会自1991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悟道习德,育己树人”的发展理念,始终以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为主要任务,默默耕耘,累计吸纳会员近万人,为安徽师范大学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贡献了重要力量,该社团累计共17次获得“校优秀社团”、4次获得“校十佳社团”,2008年10月该社团品牌活动“丙辉漫谈”荣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即是最有力的证明。而反观我国高校的很多社团,其在经历创始初期的快速发展之后,随着人员的流动,初创时期的活力渐渐丧失,社团规模逐渐萎缩甚至变得“死气沉沉”。究其缘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社团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逐渐放弃了“初心”,转而跟风模仿其他社团的运作模式,开展的活动也不再具有自己社团的特色,同质化的社团发展方向必然会导致“低人气”。
其三,要以大学生的需求为主线。“互联网+”时代的“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有主见、眼界开阔、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同时,他们熟悉网络科技,对网络有极强的依赖性。针对这一特性,高校社团在开展活动时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特色活动,以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德育研究会在校团委和学生处的支持下,在其社团指导老师路丙辉教授的指导下,因势利导,利用大学生钟爱网络媒体的心态,依托“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丙辉工作室’”,将社团品牌活动“丙辉漫谈”链接网络,创建了“丙辉漫谈”网络版,截至目前网站共发表漫谈文章 21570 篇、阅读量达77726余次、跟帖数9290条。2014年,“丙辉漫谈”又相继开通了新浪微博和微信公共平台,推出了“我和丙辉漫谈面对面”“丙辉漫谈微语录”以及“丙辉漫谈微故事”等网络漫谈活动,推送漫谈语录1475条,粉丝关注量5992人,其中丙辉漫谈微语录累计转载量过万,成为了德育研究会会员乃至师大学子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由此可见,高校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若能充分抓住学生的身心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将会收到较好的成效。
(二)平台建设:以结构合理为主旨,形式灵活
高校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除了要有社团核心理念的指引,还要有结构合理、形式灵活的组织架构的支撑,“互联网+”时代,高校社团要从完善顶层设计、优化组织结构和规范管理制度三方面着手,努力完善平台建设工作。
第一,完善顶层设计。高校社团作为一个群体性的组织,要想高效、协调、顺畅地发挥其职能,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需要不断进行顶层设计的完善。习近平总书记说:“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7]因此,高校社团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良性运转,必须要高屋建瓴地适时调整和完善顶层设计。德育研究会最近一次的组织机构调整就是一次成功的范例。为了结束因南北两个校区距离较远而导致的两个分会长期并存、相互掣肘的尴尬局面,在两个分会之上成立了德育研究会总会,经挂靠学院团委和指导老师同意,选拔高年级的优秀研究生担任总会会长,同时吸纳部分优秀研究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研究和日常管理工作,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社团的运行效率,还因为研究生在社团活动的开发和研究方面的优势,使得该社团的发展态势十分良好。
第二,优化组织结构。高校社团作为群众性组织,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平民化的色彩,这导致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并不能完全做到合理高效,机构臃肿,人员冗杂是其一大弊病,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社团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社团如若想要健康发展,必须要在组织机构优化方面有所作为。高校社团内,“由于学生个体管理能力有限,社团事务的处理相对简单,对其应当优先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设计,以减少组织层级,扩大管理幅度。”[8]借用企业化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进行高校社团的组织机构优化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德育研究会在26年的发展历程中,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秘书长时期、会长时期和最近一次组织机构调整后的德育园地时期。经历了组织机构调整后的德育研究会大幅撤销和精简了社团部门,只保留了办公室、宣传部和园地建设部三个主要部门,并将原先的会员管理部、实践部、外联部等整合进入这三个部门;同时,又重新成立了文德园、爱德园、师德园、论德园等八个特色园地,活动的筹划、运行和评估全部在总会会长的监督指导之下由各个园地完成,这就使得社团大幅“瘦身”,使社团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三,规范管理制度。一个社团能否真正健康长远发展,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是一方面,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也必不可少。高校社团在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自身的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会员议事制度、财务制度、日常管理制度、材料保存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不因为个人因素而改变,不因为缺乏监督而迷失发展方向,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社团发展的稳定性和可传承性。德育研究会最近一次的组织架构调整就着力完善了本社团的管理制度建设,在总会会长及两个校区分会长的推动下,要求每个职能部门和园地重新进行各自的内部管理条例的修改制定并严格遵照执行,以此为契机实现社团工作的规范化运行。
(三)活动开展:以特色活动为主题,内容多样
社团活动是一个社团的文化和核心理念的最好体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加入社团,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释放压力、放松心情,而且能“受到本社团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新媒体素养、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熏陶,使他们在这种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9],因此,在社团建设过程中,本着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品牌活动、特色活动和一般活动本身的特点,做好社团活动的开发和完善工作。
首先,重点打造品牌活动。作为社团“名片”的品牌活动,是一个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社团核心理念和文化氛围的活动,社团品牌活动的开展的质量和成效直接决定了社团的发展态势。“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决定了高校社团要紧跟时代,结合本社团的实际情况,以本社团的核心价值理念为指导,创新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重点打造社团品牌活动,以品牌活动提升社团品味,吸引更多的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寝室,参与社团品牌活动,从而传播本社团的核心价值理念,推动高校社团活动育人功能的实现。德育研究会在社团发展过程中,先后探索和开发了“丙辉漫谈”“民族风情展”“德育相声小品大赛”三个品牌活动。“丙辉漫谈”迄今为止已举办200余场,听众过万;“民族风情展”通过对56个民族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的图片展示,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该活动更是获评“校级精品活动”;“德育相声小品大赛”通过相声小品的形式生动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创意。这些活动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具有很强的寓教于乐功能,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因而在学生中口口相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其次,精心谋划特色活动。除了品牌活动,各个社团还可以根据自己社团的特性,探索和开发系列特色活动,比如,文学类的社团可以举办读书比赛;计算机协会可以举办计算机“爱心义诊”活动等,以弥补品牌活动停办期间的“空窗期”。同时,特色活动主要面对的是本社团成员,通过这些特色活动的举办,可以让社团成员在交流中进步、在互动中成长。德育研究会针对安徽师范大学是师范类综合大学的特点,由师德园探索和开发了旨在提升社团成员师范生技能的“模拟课堂”和“黑板报比赛”两个特色活动;由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主办,德育研究会论德园承办的校级特色活动——“放飞理想”演讲比赛,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2016学年通过Myouth信息管理平台,吸引了全校大一新生的积极参与,反响热烈。
第三,积极培育一般活动。除了精品活动和特色活动,高校社团还应该加强培育和推广一般活动,这类活动虽然没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活动的成效也很一般,但是它对于一个社团的后续发展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社团活动的“后备军”,通过悉心打造和培育,它能较好地成长起来,成为新的特色活动和品牌活动。高校社团在一般活动的培育方面同样可以借鉴德育研究会成功经验,该社团为了做好一般活动的开发和培育工作,在现有的八个德育园地以外,特别组建了以探索和开发新的社团活动、培育和研究德育园地工作内容和方式的习德园,依托此园地开展社团活动的研究和创新。新的一年,通过习德园的培育,德育研究会为武德园推荐了“素质拓展”活动,为爱德园推荐了“爱满师大”活动,这两项活动正被广大同学认真践行。可见,通过这样的尝试,可以推动社团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也为社团增添源源不断的活力。
[1]朱坤倩.论大学生社团发展及其建设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125-126.
[2]黄平.大学生网络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03-107.
[3]杨震、王林.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社团文化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46-47.
[4]叶心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新生代、新挑战与新思维[J].高等农业教育,2014(4):79-83.
[5]张琳.高校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16,(4):140-142.
[6]刘艳萍.从“主流价值观”到“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维护与建构的思考[J].阴山学刊,2008,(4):88-93.
[7] 习近平主持集体学习 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改革[EB/OL].http://news.qq.com/a/20130102/000019.htm.
[8]徐锐.浅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设计[J].高教探索,2005,(2):54-57.
[9]周秋旭.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272-274.
(责任编辑:孙书平)
Guidance for the Ideology,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ing Activities: Turn to the Practice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e Era of 'Internet+'
BI Chang-xi
(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Internet+' caused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munity development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network, specificity and openging. But at the same time,in the era of 'Internet +',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bloated organization and inefficient network technology, talent shortage and the weak appeal of the characteristic activity,which cause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should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munity of the era of 'Internet +' by practice from guidance for the ideology,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ing activities.
‘Internet +’;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munity; thoughts; platform; activity
2017-02-28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网络文化中心建设项目之“丙辉网络思政中心”(Szzgjh4-4);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辅导员)”之“燕语晓晨工作室”(Szzgjh1-2-2017-33)
毕昌喜(1989-),男,安徽桐城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47
A
1008-7605(2017)03-00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