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边疆治理研究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临沧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保持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是党对边疆人民关怀的结果,也是边疆人民感党恩、跟党走的生动体现。
“党的光辉照边疆”是党始终把边疆各族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树立以边疆各族群众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体察、关心、倾听和反映边疆各族群众利益诉求,把提升边疆各族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在政治上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在经济上给予帮扶、照顾的倾斜政策,文化上实施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政策,精神上给予关怀、尊重、爱护的基本准则,实现边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平等与团结、边疆各族群众幸福安宁的局面。
支持边疆开发与建设。一是支持边疆基础设施建设。边疆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是边疆开发与建设首要突破的“瓶颈”。因此,党和政府大力支持边疆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突破边疆经济发展“瓶颈”,继续实施和推动“兴边富民行动”。党和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向边疆倾斜,在改善农村公路通达条件、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推动农村网络覆盖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技术帮扶,以此来促进对边疆的开发和建设。二是支持边疆产业发展。边疆产业是固边、强边、守边的动力,加快边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协调发展是边疆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帮助边疆各族群众脱离贫困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与使命,而支持边疆产业发展是边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党和政府做好引导和规划边疆产业结构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旅游业、生物医药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给予边疆产业更加贴近的优惠政策,“输血”的同时以产业发展的形式给边疆地区“造血”,带动边疆经济发展。
重视边疆民生改善。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党和政府从边疆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在边疆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及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边疆社会成员都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能享有“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实现边疆各族群众“全民皆保险”,成为边疆社会重要的“安全网”和“稳定器”。二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巩固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标准化学校建设”“建立民族院校”等政策,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为边疆各族群众培养实用性人才。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制度,特别是“文化援疆”“教育援疆”等一系列合作项目的开展,将成为边疆民族团结、安疆稳疆、经济增长的“推动器”,让边疆各族群众都能搭上改革的“便车”“快车”。三是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党和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加快边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步伐,减少东西部在医疗卫生事业领域中的差距,不断给予边疆医疗卫生事业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全面提升边疆各族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四是加快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惠民工程,激发边疆城市活力,带动边疆城市发展,丰富边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让边疆各族群众通过文化的熏陶丰富其精神世界,发挥边疆情感治理的最大功效,促进边疆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从心理上和精神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五是改善住房保障条件。党和政府站在边疆各族群众的立场为各族群众着想,以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为抓手,切实改善边疆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六是努力提高就业率。通过扶持边疆产业发展、提高边疆各族群众就业率,达到整合社会的程度,进而实现边疆社会安全有效健康的运行。发展与稳定是边疆的两大主题,提高就业率既可以促进边疆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又可以维系边疆社会稳定,努力提高边疆各族群众就业率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促进边疆社会公平正义。一是努力消除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党和政府通过发挥财政政策调节作用、税收转移支付、价格变动等手段向边疆倾斜,加强边疆公共服务,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二是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实现。“党的光辉照边疆”不仅体现在改善边疆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方面,还要依法保障边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无论民族的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及宗教信仰相同与否,其政治地位一律平等;各民族不仅仅在政治、经济上处于相等的地位,在文化、教育、社会各方面也都处于平等地位;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履行同样的义务。三是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能,让边疆各族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边疆各族群众在行为上才不会失范,心理上也不会失衡,公平正义就会成为边疆社会稳定的法宝。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促进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回应边疆各族群众诉求的效能,切合实际情况,多考虑边疆各族群众的传统习惯,体现公正高效的司法形象。不断促进边疆地区司法公正,落实司法为民各项举措,妥善处理与边疆各族群众密切相关的各类案件,维护边疆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边疆生态环境保护。一是注重环境保护。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回应边疆各族群众对环境的要求,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的宣传和教育,牢固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观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监管执法,依法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完善监督体系的建设。着眼于有效的污染治理,重点强化流域水污染的治理,提高河流、湖泊水的质量。多举措并进,强化保障。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环境检测能力。与此同时,加强与媒体公众互动,及时回应热点问题。二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富民产业,落实好退耕还林政策;继续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强化自然区、风景名胜等重点生态区域建设和保护;发展生态经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国家安全稳定,不仅在于边界安全、边民安全,境内各族民众安居乐业,与境外邻国之间和平相处,更在于边疆各族民众对祖国的眷恋。
边疆各族群众忠诚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边疆各族群众对执政党的政治信任。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是为了增加民众福祉,腐败行为得到控制,群众对政府就信任。
边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热爱。热爱祖国是一种重要的爱国意识,尤其是多民族国家,热爱祖国是一个民族自觉地将自己归属于国家共同体中,它不仅表现为国家意识,最根本的是对祖国的忠诚。
边疆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发展融合的文化。“中华文明”代表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而正是基于对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才得以延续;正是基于中华文化的情感联结,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中国人,包括边疆各族民众,才得以凝心聚力。